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念,有善念,也有惡念。其中最為國人鍾情的特殊信念是因果報應。想來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古今中外,這個詞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經歷著。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韓信,我們都知道。他早年生活很苦,曾在項羽手下當差,但不受重用;後來,經蕭何的關係,在劉邦手下幹了不久後,終於當上了將軍,打了勝戰的他,讓自己的軍事才能得以嶄露,甚至有幾場戰成為了歷史有名的戰役。
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漢初戰神,在三十而立的年紀裡死在了女人——呂后的手裡。但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他功高蓋主,最後被劉邦以懷疑謀反而被殺,還有人說是因為幹了四件惡事,遭到了報應,導致年紀輕輕就送了命。
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四件事:
第一件是發生在楚漢之爭時,有一天韓信突然想趁項羽不注意,從陳倉渡口那邊偷襲。但由於當時不發達,地圖不是標錯地點,就是地點沒畫,導致進去之後,所有人都迷了路。恰巧有一位樵夫路過,韓信就向樵夫問大致方向,當他問清楚後,趁著樵夫不留神,便拿劍殺死了樵夫。
原因竟是怕樵夫把他們的信息洩露給漢軍。話雖如此,但就這樣隨便一個理由就殺人,是否太過於殘忍,畢竟樵夫只是普通的一個老百姓。
都知道韓信在不重用人才的項羽手下不受重視,才轉向劉邦營中。但是,剛開始時由於是蕭何介紹來的,並未有什麼任務在身,想建功立業的他有些受不了,差點又要另謀高就了。
幸虧劉邦在他夜晚出逃時給追了回來,還給他辦了一個規模很大的拜將禮,出盡了風頭。當然劉邦這麼做是為了讓眾人服氣,但在受劉邦的拜將之禮時,韓信竟然還心安理得的坐在座位上,這就有點不合規矩了。畢竟人家才是老大,你只是人家的小弟。
楚漢爭霸的關鍵時期,兩軍進入了對峙狀態,拼的是誰能耗到最後。土地越多,得勝的機率越大,因此聰明的劉邦便開始對齊國下手了。從戰國開始,齊國一直持中立態度,希望能以小謀大。但若這種時候漢軍還與齊國開戰,那麼損失重大。這時候,一個叫酈生的打算遊說齊國,用他自己的才能說服齊王投降,使漢免受腹背之敵。勸說成功後,齊王打算給漢送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然而,事沒成前給韓信知道了,韓信覺得有種戰績被搶的嫉妒心出來了,於是趁齊不備,突然攻打齊國,想和酈生搶功。當齊王知道漢來攻齊後,想到自己被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給耍了,大怒的他就把酈生給活烹了。
項羽敗北時,劉邦許諾:殺了項羽後,會給韓信這幫人分土地。這不,個個激情滿滿,紛紛去圍攻項羽,其中韓信最為狠絕,不僅帶來30多萬人馬,還在山下布了絕命陣,欲將項羽趕盡殺絕。項羽這個人雖勇猛,但論兵打仗遠不及韓信。在韓信的步步逼緊下,項羽一路敗北烏江,最後自刎烏江。
通過這四件事,我們可以得知韓信的為人:善妒、殘暴。雖有很好的軍事頭腦,但卻不適合做一國之將。而他的英年早逝,或許跟他的所為有很大的關係。我想,若不是他太過於殘忍,老天爺也不會這麼早就來收他。好人,即便死得早,在他死後,也會有人讚揚他,歌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