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的團練制度為何不能長久發展

2020-12-18 讀史閱世

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起義不斷,國外列強虎視眈眈,晚期清政府內外交困,狼狽不已。數百年的安逸享樂,清政府正統軍早已腐敗不堪,戰力低弱,一擊就垮。

無奈之下,清政府大興團練制度,屢立奇效。清政府卻對團練猜忌重重,用完即棄。內部組織渙散,各自為政,團練制度弊端良多,註定被歷史塵埃淹沒。

一、滿族八旗兵走向滅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公元1644年,滿洲貴族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帶領下,攻入京師,正式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

滿族能夠成功入關,除了得益於將領的英明指揮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滿洲貴族的軍事力量十分雄厚,而從滿族入關到清朝走向滅亡,清朝的兵制先後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滿族入關以前,八旗兵是滿洲貴族的主要軍事力量。滿族人生性好戰,一旦有戰事發生,全民皆兵,八旗兵在最鼎盛的時期兵力達到數十萬。八旗也是滿族入關最重要的依仗,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八旗入關之後,兵力持續增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具有強大的戰鬥力,曾多次平定新疆、西藏的內亂,維護了清王朝的統一。而當時的清王朝也飽受沙俄殖民軍的侵略,八旗軍統計侵略者,並成功收復被沙俄佔領的雅克薩城。

八旗兵真正走向沒落是在乾隆中期以後,長期的和平統治滋生了安逸之風,再加上當時的統治階級已經生活日漸奢靡,也帶動著八旗子弟開始驕傲自大,貪圖享樂,曾經在戰場上不懼生死的旗兵子弟都成為了清王朝的寄生蟲,整個八旗軍毫無戰鬥力可言。

二、團練鎮壓「白蓮教」

乾隆逝世以後,清朝廷的奢靡之風更甚,整個清王朝已經腐敗不堪,百姓苦不堪言。而清王朝統治者本來就是滿族,這也招致了很多中原漢人的不滿。實際上,從清王朝入關以來,就陸續有漢人農民團體起義。

民間農民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八旗軍卻如同一盤散沙,早已經沒了入關時的銳氣,面對農民起義節節敗退。

看到八旗軍不堪重用,清政府統治者在無奈之下,就想出了一個方法:用漢人鎮壓漢人起義,也就誕生了清朝最初的團練制度。團練制度實際上就是由全國各個地方組建的地方武裝力量,實際上就是一種民兵組織。

在清政府號召推行團練政策之前,各個地區的地主鄉紳就利用自己的財富,吸引了一大批鄉民,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因為當時很多農民起義第一個打擊的目標就是地主鄉紳,地主鄉紳們也就花錢養著這些武裝力量,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

而隨著清政府團練制度的推行,地主鄉紳的團練隊伍就越來越大了。

團練制度真正的興起,是清朝統治者組為了鎮壓當時勢頭正盛的「白蓮教」。由於清朝正規軍的無能,清廷根本沒有可用之兵,地方團練制度就正式成為了清朝廷的主要軍事力量。最終在各個地區團練的努力下,白蓮教被鎮壓。

三、團練制度再立功

鴉片戰爭開啟,清朝正統軍不堪一擊,列強相繼侵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激發了全國各地民憤,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正統軍根本無力抵擋太平軍的衝擊,太平天國發展的越來越大,不到半年時間就佔領了整個中國的南半地區,讓清政府統治者十分慌張。

此時的清政府再次將鎮壓叛亂的希望寄於團練制度身上,再次下令各個地區大興團練政策,清朝名臣曾國藩就是因為團練制度而組建了湘軍,將整個湖南的財力、人力、物力量整合到了一起,最終發展成為了對抗太平天國的中堅力量。

最終,團練制度再次取得奇效,清政府再次用漢人鎮壓了漢人,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被成功鎮壓,團練制度再次維護了清朝統治者的統治地位。

四、團練制度衰敗原因

而這樣一支清朝統治者手中的有力武器,卻一直沒有受到清政府統治者的重視,在清朝後期的團練制度沒有獲得長久發展,原因為何?

一方面原因源自清政府。清政府並沒有真正的重視團練制度,根據史料記載,清政府只是鼓勵各個地方興辦團練,但是從來沒有下撥過財政軍費。晚期的清政府已經內外交困,沒有錢來給各個地方團練,所以,團練的經費都是地方鄉紳自行籌措,也是自行發放的。

因此地主鄉紳們發放軍餉十分隨意,使得眾多團練中的民兵不滿,並最終導致團練制度走向衰敗。曾國藩也曾經說過,「團練之難,不難於操習武藝,而難於捐集費資。」

此外,很多懷有噁心鄉紳利用團練制度來中飽私囊,團練在這些小人手中完全變成了壓榨鄉民的工具,恐嚇勒索威逼利誘無惡不作,普通平民對這些團練也有諸多不滿,

晚期清政府實際上是很懼怕地區團練的。如果放任團練一直發展成十分大的規模,對於保家衛國來說確實是一個好事,但是保不準哪一次的利益衝突就會導致團練群體的倒戈相向。

當時的清政府統治者也知道清朝正統軍根本不堪一擊,一旦團練倒戈,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清政府對團練是又愛又怕,每在每次成功鎮壓起義之後,都會第一時間將團練撤銷。

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於團練制度本身。團練雖然屢次立下戰功,但是真正實力強勁的地區團練並不多,大多數的團練作戰能力是十分薄弱。

團練成員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農民和一些無所事事的市井無賴,紀律渙散,也從來不參加正規訓練,作戰能力平常人無異,實際上是一群烏合之眾,與正規軍是天差地別。

而團練的領導者,很多都是市井勇夫,或者是一介書生,如同李鴻章、曾國藩者寥寥無幾。他們大都只會紙上談兵,又怎麼能夠帶領團練獲得更大的發展呢?清政府並沒有給他們配備先進的作戰器械,鄉紳地主自然也不會花錢去買作戰器械。

此外,團練實際上是歸屬於鄉紳地主的。團練最開始也是鄉紳地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成立的隊伍,雖然清政府推行了正規的團練制度,但是鄉紳地主還是以保證自己的利益為主,其次才是保證整個國家的利益。

因此,兩個或者多個地方團練之間會有矛盾和衝突。團練在很多地方都被正規軍所歧視,經常被官方的人侮辱,很多清朝正規軍甚至將團練的人當作苦勞力,指揮他們幹雜活。這就導致了團練與正規軍之間是有矛盾的,多種矛盾嚴重限制了團練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清朝的團練制度是一種內外交困下的無奈之舉,造成這種窘迫場面的不是別人,正是腐朽的清王朝自身。即使是面對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的團練制度,清朝統治者還是滿懷猜忌,極力壓制,卻不思合理利用之法,實乃腐朽至極,清王朝的滅亡,是歷史所趨,更是民心所向。

拿破崙曾經說過:如果沒有軍隊,也就沒有政治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古往今來,數個朝代的起起伏伏表明,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是其富強崛起的牢固根基,更是國際地位的象徵,尊重,是靠一刀一槍的打出來的,弱肉強食從來都是這個世界亙古不變的法則。

相關焦點

  • 官府引導的「秘密武器」團練制度,為何清朝後期登不上「大雅之堂」?
    因為清朝的政治制度大體沿用於明朝,所以與明朝一樣,產生了軍隊與官府的腐敗。以至於在清朝後期的歷史中,想要鎮壓地方叛亂,竟創造並使用上了團練制度。可是在晚清的戰爭史中,團練制度曇花一現,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團練制度並不能長久發展呢?
  • 湘軍的組建:從湖南民間團練到私人武裝,看曾國藩如何訓練湘軍
    湘軍的由來湘軍發源於團練,團練是清朝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專門搞出來的一種模式。1796年2月15日即清朝爆發了著名的白蓮教起義,農民起義軍轉戰於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等地,導致清朝官兵應接不暇,為了應對農民起義軍的流動作戰,嘉慶帝採納大臣明亮、德楞泰的意見,讓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等地的鄉紳百姓修築土堡聚集民眾自守,此後嘉慶帝在土堡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團練,那就是讓各個土堡的自行從土堡內的居民中招募軍隊自我防衛。
  • 清朝為什麼滅亡?
    用日本人的思想來說,之所以清朝定鼎中原成功,和時機密不可分。 清朝早期的幾個皇帝還是能力了得的,知道滿族人少,拉攏漢回蒙藏中上層人士,中上層利益會依附一群中下層,食利人群,帝國鞏固。同時,漢回蒙藏割裂統治,不讓他們互相溝通、聯合。 清朝從開始就沒有扎攤子,在中原長久過的思想。
  • 古代史:曾國藩的團練——初期成長曆程
    說起來後人可能會感到驚訝,這就是團練。乾隆末遍及苗疆的「苗變」,嘉慶初仍未平息。1799年(嘉慶四年),清廷起用湖南鳳凰廳同知傅鼐總理苗疆邊務。傅鼐是直隸盧溝橋人,苗變初興時從吏員升為同知,提出「非力籌衛民練勇之法,不能戢其兇心」;「防邊之道兵民相輔」等。此後他率軍平定叛亂,「所用僅鄉勇數千」。他剿撫並用,修築了為數甚多的碉堡,有效加強苗疆的防禦。
  • 清朝能打敗人數百萬的太平軍,為何擋不住幾千人的八國聯軍?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晚清軍隊在面對西方的軍隊時,每次都以慘敗而告終,便有人批評晚清當權者都是酒囊飯袋,軍隊更是不堪一擊連散勇團練都不如,當年太平天國百萬太平軍都被清朝軍隊剿滅,為何到了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時卻打不過幾千人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歸納晚清局勢之後,總結出三點原因,請大家品鑑。
  • 曾國藩靠團練起家,團練有何工作內容?可不止帶兵打仗這麼簡單
    無奈之下,清政府號召各地組織團練,頒布獎勵政策,試圖用地方武裝力量,遏制太平軍瘋狂發展的勢頭。02團練制度和白蓮教嘉慶是鹹豐的爺爺,他當政期間,在豫、川、陝、鄂幾個省的交接地區,一個地下民間組織逐步發展壯大
  • 太平天國之亂持續數年,為何清朝財政沒被戰爭壓垮,反而越打越富
    清朝祖制:「國家出入有經,用度有制」,說的是清朝歲入由田賦、鹽課、關稅和雜賦四項,歲出由皇室花銷、百官俸祿、養兵軍餉和工程款四項構成。歲入歲出中又以田賦和軍餉為大。天下田有總數,賦有定額,量入為出,財用不竭。理論上說清朝施行的財政制度對一個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來說是完美的。但是這種剛性的財政制度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會顯得彈性不足。
  • 清朝保甲制度到底有多尷尬?皇帝想的很美,百姓卻不買帳
    清朝中後期的時候,保甲制度已經不好使了,老百姓紛紛不買帳,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保甲制度綜述保甲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不受盜賊和不法者的困擾而建立的一個民兵制度。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保甲法規定的很清楚,一般用來治安、民兵、強身健體,隨著社會發展只剩下治安的功效了。
  • 清王朝權力的下放,地方督撫的崛起,團練如何逆襲為國家正規軍?
    導致的結果就是在鎮壓川陝楚農民起義的後期清王朝不得不動員和利用地方武裝,於是「團練」應運而生。 本來清朝對於地方的控制,主要依靠官方的保甲制和非官方的士紳管理系統兩個控制系統的均衡,但團練等地方武裝力量的日益強大打破了均衡關係,使非官方的地方控制系統日益重要起來,清王朝對地方的影響力與控制力日益下降。
  • 揭秘清朝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
    中華民族的封建統治歷經了三皇五帝、數十個朝代,在分分合合中,我們的民族越發強大,政治經濟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這些朝代中,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朝代,而最終,輝煌的中華民族也是在清朝當權者的手中被擊潰。那麼"強大"的清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落寞,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它滅亡?
  • 清朝本來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為何此後,清朝急速走向滅亡
    因此,在這個階段,基本確立了慈禧的領導權,慈禧太后逐漸成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國家做到了政令統一。其二,漢人官員逐漸走上最高政治舞臺。由於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及回民叛亂中的優異表現,包括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在內的一大批漢人官員走上了清朝最高的政治舞臺,和滿人官員分庭抗禮。改變了滿人官員在朝廷中一枝獨大的局面。
  • 王朝不過300年,沒有列強入侵清朝真的可以打破這個魔咒?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以1644年清兵入關,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算起的話,其國祚為268年。身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借鑑參考了之前歷朝歷代的得失,清朝的統治水平可謂是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中國經歷了朝代更迭,國祚長久的王朝幾乎都是靠戎馬獲得江山的,可惜的是,他們並不能保障子孫後代的賢能與聰明,因而到後期,這個朝代必將走向衰落。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 清朝總督一般管兩到三省,為何四川總督只管一個省?
    曾國藩,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清朝總督的官階為正二品,且多數在六部還兼有尚書之職,所以往往品銜還要再往上提一級,為正一品大員,這些八面威風的總督管的地方也很寬,兼管數省,軍務政務都有權利過問。到了清朝中後期,清朝的總督人數基本定下來了,分別是九大總督,即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
  • 清廷任命的團練大臣有43人,為什麼只有曾國藩成功了?
    作者:熊貓哥導讀:中國的團練傳統,源自周朝的保甲制。是一種利用自然村落鄉裡鄉親保護自己的一種民兵制度。南宋嶽飛的嶽家軍和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也是團練的一種形式。比如說明朝的李自成就是死於明朝地主組織的團練之手。每當國家有難,國家正規軍不中用的時候,統治階級就會拿出團練的法子。而曾國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走上歷史舞臺的。但是,並不是說團練誰都能辦好,其實在晚清辦團練上,也就是曾國藩成功了。其他42個團練都以失敗告終。而後期的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都有湘軍的根基。
  • 堪比八旗的綠營兵,曾幫清朝平定各種叛亂,為何到晚清銷聲匿跡了
    清朝後期的綠營兵:軍力渙散,難堪大用 乾隆以後,綠營兵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問題。而滿清統治者自建國以來,對於漢人就沒有充分的信任,讓這支軍隊的發展始終受限。 綠營作為一支漢人軍隊,卻一直由滿人指揮,處於基層的漢族軍官,即便作戰再勇敢,也毫無升遷的可能,況且,進入清中期以後,大清用兵次數越來越少,基本已經斷絕了這些漢族底層軍官的晉升通道。
  • 沒有西方列強清朝可以超過300年國祚?其實恰恰相反
    以政治上來說,清朝的制度相當完善,避免了藩王造反、權臣亂政、外戚專權、武將擁兵自重等等威脅皇權之事,也就是到了後期,隨著歷史的發展,才出現了慈禧太后後宮幹政之事。 正因為清朝這般強悍,所以很多人認為沒有西方列強的話,清朝說不定就可以超過300年,而不是只有268年的國祚,那麼這個說法可靠嗎,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 《清平樂》中的「十三團練」是誰?為何有如此稱呼?後來當了皇帝
    《清平樂》中的「十三團練」是誰?為何有如此稱呼?其中他說出了三個內心懷疑的對象:皇后、曹家、十三團練。前面兩個大家都很清楚是誰,而最後的「十三團練」是誰呢?其實,「十三團練」就是宋英宗趙曙。趙曙原名趙宗實,宋太宗趙光義曾孫,濮王趙允讓之子,是宋仁宗趙禎養子,在家排名十三,小名就叫十三。宋仁宗多年無子,所以趙宗實被過繼給趙禎,改名趙曙,宋仁宗去世後,趙宗實即位稱宋英宗。
  • 曾國藩官至二品大員,為何突然要去辦團練?曾國藩:靠山倒了
    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絕對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滿清生死存亡之際,是他力挽狂瀾,在地方辦團練,組建湘軍,並最終擊敗太平天國;但是,在回地方辦團練之前,曾國藩已經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朝堂之上手握實權的二品大員,而當時的曾國藩年僅39歲,絕對算是朝堂之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無量。
  • 清朝的改土歸流,讓土司制度瓦解,對廣西壯族有哪些影響?
    而土司的危機出現後,造成了明朝對西南的統治,到後期出現有心無力的局面,只能採取平衡戰略。二:清朝的改土歸流政策在清朝前,土司制度還是存在的,康熙時期,依舊採用土司制度拉攏少數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穩固西南,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