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起義不斷,國外列強虎視眈眈,晚期清政府內外交困,狼狽不已。數百年的安逸享樂,清政府正統軍早已腐敗不堪,戰力低弱,一擊就垮。
無奈之下,清政府大興團練制度,屢立奇效。清政府卻對團練猜忌重重,用完即棄。內部組織渙散,各自為政,團練制度弊端良多,註定被歷史塵埃淹沒。
一、滿族八旗兵走向滅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公元1644年,滿洲貴族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帶領下,攻入京師,正式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
滿族能夠成功入關,除了得益於將領的英明指揮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滿洲貴族的軍事力量十分雄厚,而從滿族入關到清朝走向滅亡,清朝的兵制先後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滿族入關以前,八旗兵是滿洲貴族的主要軍事力量。滿族人生性好戰,一旦有戰事發生,全民皆兵,八旗兵在最鼎盛的時期兵力達到數十萬。八旗也是滿族入關最重要的依仗,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八旗入關之後,兵力持續增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具有強大的戰鬥力,曾多次平定新疆、西藏的內亂,維護了清王朝的統一。而當時的清王朝也飽受沙俄殖民軍的侵略,八旗軍統計侵略者,並成功收復被沙俄佔領的雅克薩城。
八旗兵真正走向沒落是在乾隆中期以後,長期的和平統治滋生了安逸之風,再加上當時的統治階級已經生活日漸奢靡,也帶動著八旗子弟開始驕傲自大,貪圖享樂,曾經在戰場上不懼生死的旗兵子弟都成為了清王朝的寄生蟲,整個八旗軍毫無戰鬥力可言。
二、團練鎮壓「白蓮教」
乾隆逝世以後,清朝廷的奢靡之風更甚,整個清王朝已經腐敗不堪,百姓苦不堪言。而清王朝統治者本來就是滿族,這也招致了很多中原漢人的不滿。實際上,從清王朝入關以來,就陸續有漢人農民團體起義。
民間農民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八旗軍卻如同一盤散沙,早已經沒了入關時的銳氣,面對農民起義節節敗退。
看到八旗軍不堪重用,清政府統治者在無奈之下,就想出了一個方法:用漢人鎮壓漢人起義,也就誕生了清朝最初的團練制度。團練制度實際上就是由全國各個地方組建的地方武裝力量,實際上就是一種民兵組織。
在清政府號召推行團練政策之前,各個地區的地主鄉紳就利用自己的財富,吸引了一大批鄉民,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因為當時很多農民起義第一個打擊的目標就是地主鄉紳,地主鄉紳們也就花錢養著這些武裝力量,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
而隨著清政府團練制度的推行,地主鄉紳的團練隊伍就越來越大了。
團練制度真正的興起,是清朝統治者組為了鎮壓當時勢頭正盛的「白蓮教」。由於清朝正規軍的無能,清廷根本沒有可用之兵,地方團練制度就正式成為了清朝廷的主要軍事力量。最終在各個地區團練的努力下,白蓮教被鎮壓。
三、團練制度再立功
鴉片戰爭開啟,清朝正統軍不堪一擊,列強相繼侵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激發了全國各地民憤,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正統軍根本無力抵擋太平軍的衝擊,太平天國發展的越來越大,不到半年時間就佔領了整個中國的南半地區,讓清政府統治者十分慌張。
此時的清政府再次將鎮壓叛亂的希望寄於團練制度身上,再次下令各個地區大興團練政策,清朝名臣曾國藩就是因為團練制度而組建了湘軍,將整個湖南的財力、人力、物力量整合到了一起,最終發展成為了對抗太平天國的中堅力量。
最終,團練制度再次取得奇效,清政府再次用漢人鎮壓了漢人,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被成功鎮壓,團練制度再次維護了清朝統治者的統治地位。
四、團練制度衰敗原因
而這樣一支清朝統治者手中的有力武器,卻一直沒有受到清政府統治者的重視,在清朝後期的團練制度沒有獲得長久發展,原因為何?
一方面原因源自清政府。清政府並沒有真正的重視團練制度,根據史料記載,清政府只是鼓勵各個地方興辦團練,但是從來沒有下撥過財政軍費。晚期的清政府已經內外交困,沒有錢來給各個地方團練,所以,團練的經費都是地方鄉紳自行籌措,也是自行發放的。
因此地主鄉紳們發放軍餉十分隨意,使得眾多團練中的民兵不滿,並最終導致團練制度走向衰敗。曾國藩也曾經說過,「團練之難,不難於操習武藝,而難於捐集費資。」
此外,很多懷有噁心鄉紳利用團練制度來中飽私囊,團練在這些小人手中完全變成了壓榨鄉民的工具,恐嚇勒索威逼利誘無惡不作,普通平民對這些團練也有諸多不滿,
晚期清政府實際上是很懼怕地區團練的。如果放任團練一直發展成十分大的規模,對於保家衛國來說確實是一個好事,但是保不準哪一次的利益衝突就會導致團練群體的倒戈相向。
當時的清政府統治者也知道清朝正統軍根本不堪一擊,一旦團練倒戈,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清政府對團練是又愛又怕,每在每次成功鎮壓起義之後,都會第一時間將團練撤銷。
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於團練制度本身。團練雖然屢次立下戰功,但是真正實力強勁的地區團練並不多,大多數的團練作戰能力是十分薄弱。
團練成員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農民和一些無所事事的市井無賴,紀律渙散,也從來不參加正規訓練,作戰能力平常人無異,實際上是一群烏合之眾,與正規軍是天差地別。
而團練的領導者,很多都是市井勇夫,或者是一介書生,如同李鴻章、曾國藩者寥寥無幾。他們大都只會紙上談兵,又怎麼能夠帶領團練獲得更大的發展呢?清政府並沒有給他們配備先進的作戰器械,鄉紳地主自然也不會花錢去買作戰器械。
此外,團練實際上是歸屬於鄉紳地主的。團練最開始也是鄉紳地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成立的隊伍,雖然清政府推行了正規的團練制度,但是鄉紳地主還是以保證自己的利益為主,其次才是保證整個國家的利益。
因此,兩個或者多個地方團練之間會有矛盾和衝突。團練在很多地方都被正規軍所歧視,經常被官方的人侮辱,很多清朝正規軍甚至將團練的人當作苦勞力,指揮他們幹雜活。這就導致了團練與正規軍之間是有矛盾的,多種矛盾嚴重限制了團練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清朝的團練制度是一種內外交困下的無奈之舉,造成這種窘迫場面的不是別人,正是腐朽的清王朝自身。即使是面對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的團練制度,清朝統治者還是滿懷猜忌,極力壓制,卻不思合理利用之法,實乃腐朽至極,清王朝的滅亡,是歷史所趨,更是民心所向。
拿破崙曾經說過:如果沒有軍隊,也就沒有政治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古往今來,數個朝代的起起伏伏表明,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是其富強崛起的牢固根基,更是國際地位的象徵,尊重,是靠一刀一槍的打出來的,弱肉強食從來都是這個世界亙古不變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