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藥物評價研究》期刊發表了一篇《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研究》文獻,這是首個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機制研究成果,論文第一作者為劉廣洋,主要闡述了間充質幹細胞(MSCs)治療新冠肺炎的機制與前景展望。
文中作者指出,新冠肺炎的治療主要得益於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再生修復和抗纖維化作用,認為採用MSCs遏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進展、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是值得大膽嘗試的事情。
2020年2月21日上午,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了藥物研發和篩選的最新研究進展,提及到幹細胞療法。他表示,已有4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通過幹細胞治療出院,接下來會進一步擴大臨床效果。
間充質幹細胞為肺損傷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間充質幹細胞是存在於胎盤、臍帶血、臍帶、骨髓等組織的成體幹細胞,具備增殖分化潛力大、趨化性強、低免疫原性、來源廣泛、無倫理爭議等優勢,MSCs成為各種疾病臨床應用最多的一類幹細胞。
在早期臨床前探索中,小鼠等動物模型研究證實了MSCs對肺部損傷具有改善作用,為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奠定了堅實基礎。例如,Gupta等人給肺損傷模型小鼠輸入MSCs,發現小鼠肺積水和肺水腫程度、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蛋白水平、內皮和肺泡上皮系統滲透性均有所降低。
2014年,Matthay等人開展了一項MSCs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Ⅰ期臨床試驗,初步評估了MSCs的安全性問題。
2015年,Simonson OE等人為2例重度ARDS受試者應用MSCs,幹細胞移植後,患者呼吸、血流動力學和多器官衰竭狀況改善,肺部和全身炎症標誌物減少。
2019年10月,張等人通過對53篇幹細胞修復肺損傷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總結了間充質幹細胞通過激活相關信號通路、分泌的細胞因子、產生的胞外囊泡和外泌體、潛在分化機制等機制修復肺損傷,為臨床試驗提供理論依據。
由此總結間充質幹細胞修復肺損傷的五大機制:
1.促進抗炎症穩態
主要通過旁分泌/內分泌方式向肺組織環境釋放IL-10等抑炎因子,降低促炎因子IL-1α、TNF-α、IL-6、IL-12、IFN-γ的釋放,調和抗炎症穩態。
2.減少氧化應激
氧化應激在肺損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幹細胞可分泌細胞因子減少氧化應激反應,減少細胞凋亡,提高抗氧化應激能力,保護正常細胞免受攻擊。
3.修復再生肺泡細胞
幹細胞具有分化功能,可分化為Ⅰ型肺泡細胞和Ⅱ型肺泡細胞,替代原壞死的肺泡細胞,發揮正常的氣體交換等功能。
4.改善肺部微環境
幹細胞分泌各類細胞因子,例如角質細胞生長因子(KGF-2)、肝細胞生長因子(H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保護和改善肺泡上皮細胞,清除肺泡水腫。
科學家將幹細胞用於肺損傷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仍在繼續,幹細胞應用於新冠肺炎的治療,將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臨床檢驗,加速了幹細胞修復肺損傷的研究進程!
————END————
一五零生命幹細胞整合發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