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管理會計已成了顯學,也成了一門生意。奢談管理會計概念的人很多,具體講管理會計實質的人很少;講形而上的人很多,能出點子落地的人很少。今天的文章我就給大家詳細講一講關於管理會計的三個問題:①管理會計為什麼熱起來了,②管理會計是做什麼的,③如何向管理會計轉型。
一、管理會計為什麼熱起來了?
現在的主流觀點是把管理會計是與財務會計(或者叫傳統會計、記帳會計)並列,將二者作為財務工作的兩個分支。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原本是財務工作的一體兩面。以往,會計人員很少有人只做財務會計,完全不做管理會計的;也很少有人只做管理會計,完全不做財務會計。大多數會計人要兼顧兩方面的工作,只是有所側重。
不知道大家思考過沒有,為什麼近些年來管理會計這麼熱,管理會計並非是新生事物,以前為什麼就不熱呢?管理會計近些年異軍突起,原因在兩點,有信息技術的推波助瀾,也有會計人人員的職場焦慮作怪。
2017年11月1日,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黃世忠為參加全國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的學員帶來了一場題為《從財務報表看企業的價值創造---基於商業模式創新的視角》的演講。黃世忠教授表示,會計或許會消失,然而會計精神將永存。
會計為何會消失呢?這就要說到信息技術在財務工作中的運用了。信息技術一直都在深刻地影響著財務會計工作。譬如,財務軟體出現後,繁瑣的總分類帳、明細帳不再需要會計人手工登記,月末結帳只需點一下按鈕;網銀出現後,出納的大部分工作移到了網絡;財務共享中心建立後,人工智慧預計會完全取代人去完成會計核算。如此說來真讓人心酸,信息技術解放了財務會計,卻又逐步取代了財務會計。
正因為財務會計正被信息技術一點點蠶食,財務人員普遍都有一種焦慮,擔心自己有一天會被職場淘汰。這種焦慮倒逼財務人員尋求工作轉型。另外,財務會計工作基於事後,規則性強、重複度高,價值不高,如果財務人員想提升個人價值,也需要主動尋求工作轉型。轉型的理想方向無疑就是管理會計了。
二、管理會計是做什麼的?
大學會計專業有門骨幹課程叫《管理會計》,對其概念我不想多闡述。我在首經貿讀研時,會計學院院長楊世忠教授為我們講授這門課程。當年有位同學向楊老師提了個問題,《管理會計》就應該更名叫《會計管理》,叫這名才是對這門課程更準確的定位。楊老師如何解惑的,我已忘了,至今我仍部分贊同這位同學的觀點。
財務會計立足於記錄,管理會計立足於管理。記錄的價值在於真實呈現,管理的價值在於改善現實。
管理會計如何改善現實呢?這需要管理會計人員參與到業務環節之中去,帶著專業的財務眼光參與決策、參與控制、參與評價、參與考核,同時制定和完善內控流程,降低經營風險。
對應到財務部門的具體工作崗位,預算管理、財務分析、資金管理、風控管理、投融資管理等當屬管理會計工作。話要說回來,崗位分工只是一種形式,如果沒有管理的意識,即便從事這些崗位的工作也不能算是管理會計。
我更認為,管理會計是一種思維。這種思維至少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跳出會計看會計,站在業務的角度看會計;第二,關注經濟利潤,而不是帳面利潤;第三,著眼於事前的控制,優於事後的分析;第四,立足於解決問題,方法越簡單越好。
試舉一例說明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的區別。
某甲8元買了只雞,9元賣出去。雞價還在漲,他又以10元的價格把雞買回來,以11元賣出去。這筆生意他賺了多少錢呢?別小看這道簡單的小學算術題,它能測試你是財務會計思維還是管理會計思維。
如果你的答案是淨賺2元。我想告訴你,你是財務會計思維。管理會計思維應該是虧損1元。這本是一筆能盈利3元的生意,甲只賺到了2元,等於間接虧損了1元。
財務會計思維計算出來的自然是會計利潤。會計利潤具有極大的欺騙性。一方面,會計利潤是基於權責發生制核算出來的,有利潤不見得有現金流。另一方面,計算會計利潤時沒有考慮機會成本,不盡客觀。是否考慮機會成本,是管理會計思維與財務會計思維的分水嶺。
三、如何向管理會計轉型?
財務人員要融入業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首先要指出,不是所有財務人員都需要融入業務。財務人員可分兩類,第一類是以從事會計核算為主的財務會計人員,第二類是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管理會計人員。需要融入業務的應該是管理會計人員,財務會計人員並沒有太大必要融入業務。
曾經有位粉絲朋友問我,向管理會計轉型,是不是要考一個管理會計師證書呢;如果沒有證書,何以證明自己做了轉型的努力呢?這位粉絲朋友的問題很具有代表性,我的答覆如下。
我不太建議財務人員考所謂的管理會計師證書。原因在於:①這類證書官方認可度不高,甚至不認可;②從實用價值看,做管理會計需要實踐經驗積累,考證不能彌補經驗短板;③考這類證書,教材、報名費、培訓費價格高昂,對收入微薄的會計人員而言,是不小的負擔。
向管理會計轉型既是工作內容的轉型,也是思維方式的轉型。工作內容的轉型可以通過轉崗、輪崗等方式解決,思維方式的轉型則需要財務人員自己修煉。
財務會計工作專注於事後,即便做得好,也可能無補亡羊之失。如果能設法避免羊丟失,不是更好嗎?通過事前的有效預防,避免問題發生,代價會遠低於事後解決問題。藉助內控與制度流程建設,通過事先的籌劃與預測,別讓問題冒頭,這是成本最小的管理方式,也是管理會計的精髓所在。
來源:袁國輝 指尖上的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