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被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5月5日升空以來,相關試驗已經全部完成,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已經在8日完美回收,另一項探索性試驗「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返回過程中燒毀,但也取得寶貴的試驗數據。實際上,就在此次發射大獲成功之際,長徵五火箭殘骸仍在近地軌道飛行,成為數十年來重返大氣層的最大物體。美國軍方發布的追蹤報告預測,火箭殘骸將在5月11日重返大氣層,還認為有可能掉落地面造成損傷。
據美國《太空飛行》網站9日報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將新一代載人飛船等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之後,龐大的火箭殘骸沿著近地點152公裡、遠地點270公裡的地球橢圓軌道飛行。美國天文學家表示,之所以對這個火箭殘骸如此關注,是因為它是自1991年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之後最大的失重返大氣層物體。「胖五」的殘骸長為30米、直升5米,遠比近年來墜入大氣層的其他太空飛行器殘骸要大得多。
據悉,長徵5號B運載火箭在發射升空之後,四個煤油燃料推動的捆綁式助推器在升空三分鐘後就從火箭上落下,只有一個氫燃料低溫核心級與載人飛船試驗船一起進入了軌道。長徵5號B是一級火箭,尺寸自然比常見的二級火箭要大得多。但是,火箭在進入軌道時內部燃料已經消耗,剩餘的實際上是火箭鋁合金為主的殼體。這種「薄皮大餡」結構很容易在大氣中焚毀,甚至比一些衛星和空間站對地面造成的威脅更小。科研人員還可以利用火箭鈍化技術控制火箭墜入人跡罕至的大洋,美國人完全是大驚小怪。
雖然美軍曾嚴密追蹤「胖五」殘骸的運行軌跡,但是也承認具體時間很難預測,而且預測時差1分鐘,實際掉落地面的位置就會改變500公裡。成功墜入大西洋表明,中國完全有能力將火箭殘骸控制墜落在遠離人口的大洋上,這同樣是技術實力的體現。
據美國方面發布的消息,長徵五號B重型火箭殘骸已經於5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5:33分重新進入了大氣層,並在非洲西海岸的大西洋上空飛行,最後成功落入了在太不平洋上的人跡罕至的「太空飛行器墳場」。自此,「胖五」此次發射任務已經全部結束,可以說是大獲成功,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第三階段空間站發射任務的序幕。
實際上,目前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老化衛星、空間站和火箭殘骸都需要進入大氣燒毀,但是到目前都沒有發生過失控太空飛行器殘骸造成地面人員或財產損失的情況。任何飛行器重返大氣層面都面臨著與大氣摩擦產生數千度高溫的焚燒,除非是專門設計的耐高溫返回艙,一般都會在大氣層完全燒毀。美國人估計結果也顯示,衛星碎片擊中地面的概率只有1/3200。因此,美國這次緊盯「胖五」返回地面可能造成損傷是瞎操心,無非就是炫耀自己的太空監控實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