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和最矮的國家相差可達20釐米以上。
文 | 舍文
中國人普遍比西方人矮——這個固有的印象,我們已經相信了很多年。然而最近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刊登的一篇論文,完全打破了成見。
在上海舉行的一場青少年籃球賽
這篇論文分析了1985年至2019年全球5歲至19歲年齡段的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高和BMI指數數據,涉及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6500多萬個兒童及青少年。
研究結論顯示,中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75.7釐米,19歲女性平均身高為163.5釐米),均超過韓國(男性175.5釐米/女性163.2釐米),位列東亞第一。其中19歲女性的平均身高與美國和英國同年齡女性身高几乎一樣(中國女生平均身高比美國高0.3釐米,比英國低0.4釐米)。
研究認為,營養改善、蛋白質攝入量增加是身高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全球平均身高最低的是南亞、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東非。
35年中國人身高逆襲
11月7日,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因素協作組織在《柳葉刀》上公布了這項研究。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因素協作組織由倫敦帝國學院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建立。
研究發現,中國19歲男生平均身高175.7釐米,比1985年增加了8釐米,排名居全球第65位,比1985年提升了85位。中國男生平均身高僅次於黎巴嫩、土耳其、以色列和喬治亞。中國19歲女生平均身高163.5釐米,比東亞第二名的韓國高出0.3釐米。
19歲中國男生雖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身高增幅是全球第一。
從1985年到2019年的35年裡,中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增加8釐米,增幅在200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一。
中國19歲女性平均身高增加了6釐米,增量為全球第三,平均身高的全球排名從第129名上升到第54名。
也就是說35年來中國人身高改善最為明顯,男生比印度多增加3.5釐米;中國19歲女生身高增幅排在全球第三,比印度女生多增高2.3釐米。
身高與營養直接相關
按照這份研究的排名,世界上身高最高的人群依然集中在歐洲,而最矮的人則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南亞、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東非地區。
數據顯示,19歲男女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均為荷蘭,分別為183.8釐米和170.4釐米。東帝汶19歲男性最矮,平均身高160.1釐米;瓜地馬拉19歲女性最矮,平均身高150.9釐米。
東帝汶代表隊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可以看到,19歲男女平均身高最矮的國家幾乎都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南亞、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東非。男孩身高最矮的國家包括東帝汶、寮國、索羅門群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女孩身高最矮的國家則是瓜地馬拉、孟加拉國、尼泊爾和東帝汶。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和最矮的國家相差可達20釐米以上,這一差距在男孩身上相當於6年的差距,女孩身上則相當於8年的差距。
過去很多人認為遺傳基因是決定身高的主要因素,這樣就得到了中國人不可能長很高的結論,那麼《柳葉刀》的這篇論文,對於身高的改變是怎樣解釋的呢?
研究人員認為,兒童及青少年身高的增長主要得益於能量平衡、營養供應充足及質量持續改善,特別是一些蛋白質、脂肪和微量元素的攝入量增加。歐洲青少年增高幅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可能歸因於這些國家青少年的身高在20世紀末已達到較高水平,因此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增長空間。
中國農業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湯波撰文介紹了捷克的一項相關研究。
捷克馬薩立卡大學體育學院的研究人員曾對歐洲45個國家的年輕男子身高數據進行了分析,得出了類似結論。他們發現影響身高的主要環境因素是營養水平,其中奶製品、豬肉和魚等動物性蛋白質攝入量與身高呈正相關,而小麥、大米等植物性蛋白質攝入量則與身高增長呈負相關。
2016年,該研究小組又將研究範圍拓展到北非、亞洲和大洋洲,涉及國家和地區總數達105個。
他們進一步發現歐洲國家男性身高增長趨勢主要與奶製品、肉類和魚類等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呈較強的正相關。在其他非歐洲國家中,身高增長趨勢主要與蛋白攝入總量呈正相關。但是隨著總蛋白質消耗量的增加,在相同的消耗水平下,身高變化差異主要還是與動物性蛋白攝入相關,這表明蛋白質質量的重要性。
在所有國家中,奶製品蛋白質攝入量與身高增長趨勢相關性最強,身高排名居前的荷蘭、瑞典和芬蘭居民平均每天乳蛋白攝入量超過30克,而平均身高較矮的柬埔寨、寮國或朝鮮等亞洲國家,乳蛋白攝入量則較少,甚至接近零。紅肉、雞蛋來源的蛋白質則是與身高較為相關的營養成分。不過,魚類蛋白質對身高增長似乎貢獻不大。
湯波博士的這篇文章中說,這些研究表明,在兒童發育早期給予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動物性食物,對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和身高增長大有裨益。
中國各省營養情況不均
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事實上中國各個省市以及城鄉之間,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應該也與營養狀況直接相關。
儘管筆者沒有找到國內各省市平均身高的權威數據統計,但可以從幾年前的一份報告中看到中國居民的營養情況和體質情況。
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分析多個數據系統後,編寫了《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
安徽一所初中的廣播操比賽
這份報告顯示,中國人膳食能量供給充足,體格發育與營養狀況總體改善。
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攝入量為2172千卡,蛋白質攝入量為65克,脂肪攝入量為80克,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301克,三大營養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滿足。
按照當時的數據,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1cm和155.8cm,平均體重分別為66.2kg和57.3kg,與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體重均有所增長,尤其是6-17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增幅更為顯著。
報告還顯示,中國人膳食結構有所變化,超重肥胖問題凸顯。
中國居民總蛋白質攝入量基本持平,優質蛋白質攝入量有所增加,但豆類和奶類消費量依然偏低。脂肪攝入量過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過30%。蔬菜、水果攝入量略有下降,鈣、鐵、維生素A、D等部分營養素缺乏依然存在。
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個百分點,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賽先生環球時報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