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寫詩,說元朝是聖朝,朱元璋是盜賊,朱元璋是怎麼對他的

2020-12-12 小院之觀

明太祖朱元璋能定鼎天下,身邊少不了一幫子文臣武將,文官之中,最著名的當屬劉基。

劉基也就是劉伯溫,他於至正十九年(1359年)投到朱元璋麾下後即深受信任,平定張士誠、陳友諒以及北伐中原等大事,劉基都深度參與並給出重要意見。

洪武三年劉基進封誠意伯,後人襲爵到明末。

劉基在民間甚至被神化,據說他精通韜略、料事如神,有鬼神莫測之能,被拿來與諸葛亮並列,有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少有人知的是,劉基投奔朱元璋,並不是你情我願的愛才惜才典範,正相反,劉基歸附朱元璋,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老朱本是他看不起之人。

那還是在龍鳳四年(1359年)年底,朱元璋這時已接管了郭子興舊部,成為小明王麾下都元帥。他攻下應天后廣積糧、緩稱王,幾年間發展得軍力強盛。

同時期,其他群雄們卻先後失敗,朱元璋抓住機會,在1359年12月親統10萬大軍攻下婺州,置中書浙東行省,撫恤百姓,人心逐漸安定。

第二年,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左丞相,他又出兵佔領諸暨、衢州、處州等處,浙東大部安定。

問題也不是沒有,比如劉基。

彼時劉基完全談不上擁護朱元璋,相反他對朱元璋是敵視的。

劉基家族是青田大族,世有名望,他本人是元朝進士,做過元朝的高安丞、江浙儒學副提舉等官職。

不光如此,劉基還在元朝擔任過軍職。方國珍起兵後,劉基被推薦為元帥府都事,與元將石抹宜孫一起守處州。

劉基很兇悍,他力主主動出兵剿滅方國珍,方懼怕劉基,用計賄賂元朝高層,劉基被免職回到老家青田。

即便如此,劉基與農民軍還是勢不兩立,他在家鄉組織民兵防禦地方,方國珍也不敢前來進攻。

劉基忠於元朝,可稱死心塌地,即使沒得到重用,他還是寫詩自表心意。

《次韻張德平見寄》:賈誼奏書哀自哭,屈原心事苦誰論。近逢使者徵遺逸,說道巖廊納讜言。

對農民軍,劉基是相當敵視的,更曾寫詩直斥朱元璋為盜賊。

《次韻和孟伯真感興》:五載江淮百戰場,乾坤舉目總堪傷。巳聞盜賊多於蟻,官軍暴似狼。

《聞高郵納款漫成口號》:聞道高郵已撤圍,卻愁淮甸未全歸。聖朝雅重懷柔策,諸將當知虜掠非。

這些詩裡,江淮、淮甸都是指的朱元璋,聖朝則是元朝。

這事實上是劉基等人的階級身份所導致。

以劉基為首的浙東豪族,是代表社會中堅力量的縉紳階層,他們在元朝的統治框架裡有自己穩定的位置,因此試圖維持元朝的統治。朱元璋等紅巾軍代表的是舊秩序的破壞者,將對劉基的利益產生威脅,所以是他們的敵人。

對朱元璋而言,打下地盤是一回事,能否順利統治是另一回事,如果不能取得地方上力量的支持,統治必定不穩。

因此,能否確保浙東的地方安定,首先要把這些人收歸己用,這對朱元璋至關重要。

朱元璋首先命處州總制孫炎去請,孫炎再三邀聘,劉基不為所動。孫炎又寫下幾千字長信,信裡除了懇勸,又多了不少陳明厲害的話,也可以視作威脅,主題思想就是:你不出來不行。

劉基還是不肯出山,朱元璋得知,又命手下著名文士陶安和宋濂再寫信規勸。

劉基一看,實在沒有辦法了,元朝力量這時在浙東已不存,北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東南還有方國珍,相比之下,朱元璋還算禮賢下士。

於是,劉基和葉琛、章溢等人出山,在三月抵達應天。

朱元璋大喜,命令修建了一所禮賢館,專供這些賢士居住。

來到應天后,劉基等人發現朱元璋的許諾並不是隨口一說,言行確實一致,心裡的石頭也落了地,從此開始死心塌地為朱元璋效力。

縉紳階層歸附了,元朝殘餘的抵抗力量就減少了,又為朱元璋贏得了禮賢下士的好名聲,地方上的秩序也有了保證。

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在誥文中他說:

朕親臨浙右之初,爾基羨義;及朕歸京師,即親來赴。當是時,括蒼之民,尚未深信,爾老卿一至,山越清寧。

從情感上說,朱元璋和手下將士大部分是貧苦出身,他們天生和縉紳地主階層是互相敵視的。朱元璋卻能凌駕於這些情感因素之上,招攬人才為自己服務,這份胸襟和氣魄非常人所能及,也是他高於元末群雄的能力。

朱元璋的手段令人嘆服,他深知,能否取得縉紳、地主們的支持,對於一統江山至關重要,招攬劉基的舉措正是個代表,劉基為代表的縉紳們,也為朱元璋一統天下發揮了巨大作用。

如果要比較一下,在明末也有聲勢浩大的農民軍,但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即使他們佔有了軍事上的優勢,也不懂得如何治國,從對待縉紳階層的舉動上,就能看出他們與朱元璋存在巨大差距,所以最後敗亡,也就不足為奇。

明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得國最正,亡國最可惜,給後人留下無數疑問。對明朝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在這裡推薦一套明史泰鬥吳晗先生的著作:一套兩本《大明王朝三百年》+《錦衣衛東西廠》。

名家名作,明史經典作品,讀完這套書,對明朝的脈絡就清晰了。

有興趣的朋友,點下方連結可以了解詳細信息。

相關焦點

  • 劉伯溫告老還鄉,臨走給朱元璋留下2句話,朱元璋不聽,吃了大虧
    劉伯溫是明朝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後人眼中他仿佛是個具有超能力的「神人」,堪與三國時的諸葛亮齊名。其實客觀地說,劉伯溫才幹固然卓爾不群,與諸葛亮還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 朱元璋三請劉伯溫,劉伯溫拒絕兩次,為何第三次答應朱元璋
    1359年,朱元璋打下浙江金華之後,聽聞劉伯溫(劉基)、章溢、葉琛等名聲很大,於是派遣孫炎邀請他們加盟,其他人都答應了,但劉伯溫卻拒絕了。隨後,朱元璋再一次邀請,劉伯溫還是拒絕,直到第三次邀請,劉伯溫才答應出山。朱元璋三請劉伯溫,劉伯溫拒絕兩次,為何第三次答應了朱元璋?
  • 劉伯溫去世前送朱元璋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才領悟,卻悔之晚矣
    提起元末明初的劉伯溫,世人無不赫赫稱讚,他謀略過人,功績突出,被稱為「帝王師」,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是朱元璋奪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謀士。同時,他精通風水,擅長預言。其曠世神作《燒餅歌》更是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譽,被後人稱之為「神書」。
  • 劉伯溫:他被後世比作像諸葛亮一樣的神機妙算,輔佐朱元璋有功
    而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的這個人,他所處的時期是元末明初,他輔佐朱元璋有功,是名副其實的開國功臣,他就是劉伯溫。想必大家對於他應該不陌生,因為後世總是拿他和諸葛亮做對比,他也的確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是個特別難得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南田,從小他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天賦。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劉基,字伯溫,在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創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劉伯溫辦了兩件大事。 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而且毫無保留地幫助朱元璋治理國家,然而朱元璋卻時刻防著劉伯溫。 朱元璋生性多疑,而且還心狠手辣,天下稍微一穩定了下來,他就開始殺害曾經為他浴血奮戰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了。 劉伯溫看透了朱元璋,選擇了告老還鄉,來讓朱元璋放其一條生路。
  • 劉伯溫20歲就上了明教光明頂,35歲預言元朝將亡,為何49歲才正式出山保朱元璋
    要說能掐會算,周有姜子牙,漢有張子房,三國諸葛亮,大明劉伯溫。關於劉伯溫(1311年-1375年),有一件事要跟大家交代清楚。他不是後來才能掐會算。早在20歲的時候,他得到了一本奇書,35歲就算出元朝要滅亡了。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一年是1331年。
  • 朱元璋要蕩平島國,劉伯溫誓死阻攔,是真的嗎?
    而劉伯溫到底有沒有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呢?劉伯溫已經被民間神化,比肩諸葛亮,「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如果劉伯溫確實阻攔了,後世遷怒他為千古罪人也難怪,雖然他可能只是根據當時的形勢作的分析。
  • 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鬱離子》,暗藏著深意
    明王朝建立之後,作為大明帝國的首席開國功臣,劉伯溫特意寫了一本名為《百戰奇謀》的兵書,在其內記錄了一生的兵法韜略。然而,劉伯溫的著書行為卻引來了朱元璋的猜忌,當朱元璋向其索要《百戰奇謀》之時,劉伯溫卻獻上了另一本奇書。不過該書並未引起朱元璋足夠的重視,致使劉伯溫去世之後,引來劉家的一場滔天大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劉伯溫獻上的奇書又是什麼?
  •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李自成消滅了明朝,誰更勝一籌?
    首先澄清一下,拿朱元璋和李自成相比,並非關公戰秦瓊。朱元璋和李自成,分別處在明朝的一頭一尾,首尾本來不能相顧。倘若朱元璋能從陵墓中走出來,一定會和李自成刀兵相見,因為李自成推翻了他一手建立的大明帝國,還險些讓其斷子絕孫。雖說李自成推翻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但是,和李自成相比,朱元璋顯然更勝一籌。為什麼呢?
  • 朱元璋要攻打日本,為何劉伯溫以死相逼也要保護日本?原因有三點
    朱元璋是起義軍出身的草根皇帝,出於心虛1368年派使者出使周邊各個國家,以此要讓別國以為他是正統合法統治明朝的。 別的小國都乖乖配合,日本卻趁明朝剛建立根基不穩在東南沿海地區挑起禍端,朱元璋出兵維護東南沿海地區安全的同時,想著明朝才剛建立不久不宜破壞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還是寫了封表示友好的文書。
  • 朱元璋立國號為「大明」竟然有九重意思,重點參考了劉伯溫的意見?
    當初,韓山童自稱明王起的事,他死了之後兒子韓林兒就繼稱為小明王,這朱元璋本就是小明王的部將,雖然小明王是被自己悄悄弄死的,但沒人知道哇,現在自己可以繼之而起,而且表示自己不忘本,流行話叫不忘初心,這叫順教,此其一也。
  • 劉伯溫在朱元璋必經之路上寫了首詩,朱元璋頓時斷了滅他的念想
    當天,只有兩個人倖免於難,一個是徐達,他藉口提前離開才免於一死,另一個是劉伯溫,他沒有來赴宴。不過,朱元璋很快就賜了塊鵝肉給徐達,將其毒死了。緊接著,朱元璋想將劉伯溫也除掉,便命人前往劉伯溫的老家,讓他趕緊回朝。沒想到使臣趕到的時候,竟發現劉府正在辦白事,而主人公就是劉伯溫,原來劉伯溫居然在前一天身亡了。
  • 朱元璋如何三招逼死劉伯溫?
    可見劉伯溫的才具、謀略、功業、識見皆出類拔萃,只是他的悲戚下場又不得不令人嘆息。朱元璋如何三招逼死劉伯溫? 明王朝建立前,劉伯溫還是塊寶,待到朱元璋屁股坐穩後,就轉眼間成了田間地頭的蒺藜草。  可是,劉伯溫功勞太大,本領太高,分量太重,無法一鋤頭將他剷除。不然,您「老先生」、「吾子房也」恭恭敬敬地剛剛喊過沒幾天,突然就翻臉不認人那不是太流氓了嗎?
  • 明初第一奇人,比劉伯溫更高明,安然陪伴朱元璋二十多年
    陳遇(1313年—1384年),字中行,自號靜誠,人稱靜誠先生,金陵(今南京)人,原本是元朝溫州教授,後來見天下大亂,索性棄官歸隱,過起了與世無爭的生活。元末,朱元璋雄起,佔據金陵,求賢若渴,陳遇重出江湖。朱元璋與陳遇結識,不是傳奇偶遇,而是由明初「三老」之首秦從龍推薦。
  • 朱元璋:三個丞相候選人選誰?劉伯溫回答6個字,引殺身之禍
    劉伯溫12歲考中秀才,被譽為「神童」,1336年,被元朝政府授予正八品官職,由於太正直,惹怒地方豪紳,只好上書辭職。1360年,被朱元璋看中,幫助其謀劃全局,那一年劉伯溫將近50歲,朱元璋對他是特別看重,在言語上面還稱他為老先生。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說「有個字我不會寫」,最後竟保住一命
    朱元璋也是如此,他有意扶持胡惟庸打擊劉伯溫,讓這兩人互相制衡。可隨著猜忌心越來越重,朱元璋誰也不願相信了,他的屠刀到底落在了劉伯溫的頭上。馬皇后得知此事之後,連夜派人送給劉伯溫一籃子水果,打開一看,裡面只裝著棗子和桃子。劉伯溫何其聰明,立馬明白自己將大禍臨頭(「棗桃」即「早逃」)。
  • 除劉伯溫外,朱元璋身邊還有位奇人,曾在《倚天屠龍記》中出現
    而明太祖朱元璋身邊,最出名的術士便是劉伯溫。傳聞劉伯溫曾為朱元璋斬盡天下龍脈,還曾創作出預言未來的《燒餅歌》,成就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但朱元璋的身邊除了劉伯溫外,還有位「高人」。小編今天就來介紹給大家。
  •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劉伯溫原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1311年出生於浙江青田武陽村,從「風水」的角度來說,這可是一塊寶地,尤其是青田縣境內的南田山更有「南田福地」之稱! 1360年,朱元璋於應天稱王后,派人將劉伯溫請來,劉伯溫早聞朱元璋大名,又觀其有「帝王之相」,便留在朱元璋身邊擔任謀士,輔佐朱元璋剿滅陳友諒,擊潰張士誠,又參與制定了「滅元大計」,使得朱元璋能夠「勢如破竹」,青雲直上。
  • 朱元璋問:大明何時滅亡?劉伯溫馬上寫了4個字,多年後句句應驗
    劉基,字伯溫,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也是大明開國最具有傳奇性的臣子。他不僅足智多謀,精通軍國大略,而且精通讖緯,能掐會算,是一個能與諸葛亮並稱的神人。劉伯溫曾對後世進行過多次預言,這些預言經過民間人士的加工,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令人真假莫辨。但在本文中,劉伯溫所做的預言卻有據可查,並記錄在正史之中,可謂是千真萬確。
  • 為了讓將士拼死作戰,戰前朱元璋會用一陰損招數,劉伯溫也勸不住
    乍看起來,朱元璋這一做法好像還挺人性化的,但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他其實是害怕作戰過程中有人背叛他,他這樣做就可以用將士的家人來牽制將士。這一招簡直太陰損,甚至是齷齪。同時,朱元璋也不是薄情之人,如果將士戰死,他的親人也會受到朱元璋很好的照顧,這也讓士兵們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從而為朱元璋拼死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