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訊 10月7日
對中國男足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體驗了一把「冰火兩種天」
上熱搜、登頭條!
一上頭條:
10月7日是中國男足歷史上首次闖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出線日,不少鐵桿球迷在深切懷念激越心情時,也無奈感慨:「待到國足再出線,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上熱搜:
李鐵執教的中國國家隊10月7日全體觀看以中國女排為原型的電影《奪冠》,不少網友調侃,「這是國足距離奪冠最近的一次」,還有球迷直言,「國足不用看奪冠,該看電影『出線』」。
絕不放棄,恰恰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內核。中國男足學習踐行「中國女排精神」的權利,不能因為隊伍成績一般而被硬生生剝奪。
中國足球具有接受批評的雅量
李鐵擔任主帥的國足,目前正在上海集訓。10月7日,球隊上午進行了90分鐘高強度技戰術訓練後,下午全體觀看電影《奪冠》,學習「女排精神」,增強球隊凝聚力和戰鬥力。
中國足球隊官方微博介紹,國足去觀看了電影《奪冠》。
國足看電影《奪冠》,學習女排精神,原本稀鬆平常。只是,作為中國體育最早啟動市場化、職業化改革的項目,中國足球始終扮演著流量擔當乃至公眾痰盂的角色。
網友們對國足看電影的批評嘲諷,無非都是老套路。君不見,每逢國足落敗,國內輿情習慣性譁然,不少平時根本不太關注足球的有關人士也都發表高見,用說段子開涮的方式調侃中國男足。不明真相網友哈哈一笑,忘記煩惱,酣然入睡,何樂不為?
其實,體育運動除了競技比拼、文化現象、產業經濟價值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職能:人民群眾負面情緒的解壓閥。這,以足球運動最為明顯。
社會學研究表明:體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侵犯性衝動得到釋放。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以現代足球為代表的職業化運動項目,不僅吸引千萬人關注的目光,也能釋放觀賽者的社會壓力。足球比賽就像「解壓閥」「出氣筒」,球迷通過看球宣洩不良情緒,球場也為工作壓力較大的現代人提供發洩環境。
埋汰國足其實已經成為一種網絡現象。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發展領先一步,網絡也是網友們自我評價解壓的全新途徑,變身網絡世界的「足球場」。
當網絡和國足兩個「解壓閥」聚首,每個網友都能說兩句甚至罵兩句,這恰也是中國足球承載著的巨大社會價值。
雖然在競技角度無法讓球迷滿意,但中國足球起碼還提供兩大社會價值:
第一,罵國足成為人民群眾的解壓閥;
第二,被罵的中國足球成為吃瓜網友的開心果。
中國足球還沒資格談精神
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是沒有常勝將軍,輸輸贏贏才是體育的本質。
中國女排也無法保證每次都奪冠,但為何球迷、網友十分認可這支隊伍?關鍵是,即便是落敗,中國女排展現出來的頑強鬥志、拼搏精神,明知不敵依舊亮劍的勇氣,讓球迷們看了解氣。
在筆者看來,女排精神之所以能稱為「精神」,首先是建立在自身實力十分出色的基礎上。競技體育的實力是一切的基礎,精神是上層建築,沒有實力就根本談不上精神。
精神、態度的作用,更體現在實力接近的強強對話中——如果實力存在一定差距,「精神」再強大都於事無補。
舉一個例子:2008年北京奧運會,陳忠和執教的中國女排在家門口輸給了郎平執教的美國女排,這難道是中國隊將士的「女排精神」不夠出色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任何時候,輸球就要從自身找原因,基本是實力不夠:不管是隊員的競技能力、心理能力,還是教練組的臨場指揮能力、康復醫療水平等,都是綜合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影廳走出來時,國足門將顏駿凌說:「觀看過程中我的情緒一度有些激動,特別是看到年輕時候的郎平每天蹲槓鈴,達不到100公斤不能訓練,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小時候。我會努力學習女排精神,它對於每個運動員都有著強烈的教育意義,對我們參加國家隊的比賽會帶來很強的促進作用。」
最打動吳曦的則是當中國女排奪冠後,郎平從現場打來的電話中傳出國歌的聲音,「《奪冠》的背後是『做好每一天』,作為國家隊球員,我們只有刻苦訓練,從點點滴滴抓起,才能提高成績。」
不管是顏駿凌還是吳曦,其實都一針見血:必須提高實力。在學習中國女排精神的時候,中國男足更需要清醒看到,我們和亞洲一流足球水平的差距在不斷加大。女排精神當然要學習,但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當務之急,當下的國足根本沒資格談精神。
輸球才是基礎現狀的常態
與此同時,中國國家隊成績的提升,也不能只讓幾十個國腳和教練去承擔壓力。我們更需要清醒看到,從體育發展規律看,中國男足的輸球,恰恰十分符合科學原理、體育規律。
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是全民參與,競爭充分激烈。
有研究表明,球員的數量和對足球的興趣,是在世界盃上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其中,註冊球員數量的因素,對世界盃成績的影響佔比超過50%。這也就意味著,如中國體育在舉重等一些非職業項目上的「成功經驗」,無法複製到全球充分市場化、職業化開展的足球領域。
先不說水平和質量,單說數量,中國足球就輸在起跑線上。
以足球人口為例,有13億人口的中國,註冊足球人口僅3萬多人,職業球員僅6000名;33萬人口的冰島,註冊足球人口也比中國多;日本人口約1.27億,註冊球員達到了100萬人,是中國註冊足球人口的30多倍;韓國5000多萬人口裡,註冊足球人口有50萬,也是中國註冊足球人口的10多倍。
這也就意味著:從3萬人裡選23人組成的中國男足,戰鬥力必然不如100萬裡選23人的日本男足、50萬人裡選23人的韓國男足。日本足協最近公布國家隊名單,23名國腳都效力歐洲,而中國足球目前僅武磊一人留洋。這就是中、日足球之間的差距,這樣的差距,從足球註冊人口這個最基礎的數據,就已註定。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國足前任主帥裡皮其實早已看透:「中國足球發展不起來和基礎發展也分不開,文化影響確實也不小。在中國,我看到孩子們大部分都是在作業中長大的,很少有人去嘗試發現天賦,所以即使有足球天賦也不會被發現,也許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有單一的價值觀決定的吧。」
好在,人們欣喜發現,國家近日發布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對深化體教融合有著很多改革性舉措。
未來,競技體育發展會逐步融入人人參與的全民青少年體育,足球發展同樣如此。
這樣的改革方向,理論能逐步緩解中國男足僅6000人選拔去對抗日本男足100萬人選拔的巨大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