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的得名,普遍被認為出自戰國大名武田信玄所制的《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開篇的六字真言:「天下戰國之上」。
武田信玄極其崇尚中國文化,他部隊軍旗就引用《孫子兵法》軍爭篇繡著「風林火山」四個字,所以引用中國東周時的「戰國」之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武田信玄是在應仁之亂後,早期崛起戰國大名中的佼佼者,統領甲斐國,有「甲斐之虎」之稱;他的一生之敵是統領越後國,被稱為「越後之龍」的上杉謙信。
這兩人在1553年(日 天文二十二年)到1564年(日 永祿七年)中先後在在川中島爆發了五次大戰,是戰國早期最活躍也是最能打的大名。
戰爭爆發的原因還是古代日本社會領國擴張老生常談的問題——糧食問題。信玄所在的甲斐國(今山梨縣)農業環境較弱,雄心勃勃的他想要增兵擴張就必須搶佔糧倉,而離甲斐較近的川中島就是最佳選擇。
但同時崛起的越後國(今新潟縣)此時領地與甲斐國接壤,同樣有著野心的上杉謙信也想要擴張,川中島就成了雙方的決戰地點。
當時兩個人的戰爭還頗有點兒中國春秋時君子戰爭的意味,儘管兩個人是死敵但也互相欣賞,更多強調戰術陣法的比拼。而當戰爭中,甲斐國因為大旱鬧饑荒的時候,上杉謙信並沒有封鎖關東糧道,甚至主動為武田信玄運糧救濟。可謂一時瑜亮,惺惺相惜。
直到後來,當1573年(日 元龜四年)上杉謙信突然接到武田信玄暴斃的消息後失聲痛哭,從此終日瘋狂飲酒,五年後因飲酒過量而暴斃。
儘管那時,他們早已登上日本戰國武將的神壇,但戰國的主角卻已不再是他們了。
戰國時代領地分裂眾多,各國合縱連橫是永恆的話題,武田信玄的擴張自然需要結盟。而這就形成了戰國早期最著名的結盟團體——三國同盟:甲斐武田氏、相模(神奈川縣)北條氏和駿河今川氏。
其中北條氏就是在應仁之亂中被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聯手除掉的伊勢貞親的旁支,當時的家督是北條氏康;今川氏是在應仁之亂中以下克上佔領斯波氏領國的守護代,當時的家督是今川義元。
三國同盟是戰國早期最傑出的政治同盟。三國領地臨近,兵力雄厚,頗有一統日本的勢頭。當時能與之對抗的僅僅是越後上杉氏和備中毛利氏。
同盟之中,又以今川氏的實力最為雄厚,武田氏和北條氏多少受領國環境及領土限制,進一步拓展舉步維艱,今川義元則不同。
今川義元實際統領駿河、遠江和三河三國(今靜岡縣和愛知縣部分)。三國同盟結成後,今川義元對東方無需過多顧慮,開始實施進一步的舉措從而掌控天下,這就是「上洛」。
日本使者在隋唐時期到達中國學習,如同明治時期到達歐洲考察一樣,日本使者在當時被東都洛陽的繁榮與奢華深深震嚇,也是「始驚、次醉、終狂」。日本認為世界上最美麗城市的樣子也無非就是洛陽,所以,在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今京都)後,都城的設計幾乎完全仿照洛陽進行。
戰國時期,大名前往京都朝拜幕府將軍就稱之為「上洛」。
在15世紀末京都接連爆發應仁之亂和明應政變後,室町幕府早已名存實亡,現在將軍混的幾乎和天皇差不多,雖然沒人敢要他命,但也不再有任何實權。那麼,勢力如日中天的大名今川義元為什麼要上洛朝拜將軍呢?
因為室町幕府依然「名存」,將軍的指令代表輿論的高點。此時今川義元上洛就是要獲得將軍名義上的支持,而以正當的理由開始擴張自己的領地,這可以說是日本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然而,要上洛也有相應的風險,從駿河到達京都需要借道其他大名領地,這其中就要針對不服從的大名進行徵伐。今川義元覺得自己有這個實力順利到達京都,他上洛之路第一個要徵伐的對象,就是與駿河毗鄰的尾張國(今愛知縣),這裡的大名是織田氏,家督是剛繼任不久的織田信長,人稱「尾張的大傻瓜」。
不久之後,就沒人再敢這樣稱呼他了,取而代之的是令戰國群雄聞風喪膽的另一個外號——「第六天魔王」。
應仁之亂中,守護大名除了畠山氏持續的家督之爭,斯波氏也持續爆發了內亂。伴隨內亂,斯波氏不可避免的走向衰敗,其領國被兩個地方大名瓜分,一個是駿河的今川氏,另一個就是尾張的織田氏。
織田信長在1534年(日 天文三年)出生於尾張國那古野城,是「尾張之虎」織田信秀的嫡長子,自幼放蕩不拘,對讀書之類的功課不屑一顧。這種頑劣的性格與等級制森嚴的日本社會格格不入。儘管信長是嫡長子,但幾乎所有織田家家臣,甚至他的生母土田御前都不支持他繼承家督。
在這種背景下,信長之所以而後能幾乎一統戰國,是因為他的父親織田信秀和老師平手政秀始終沒有放棄,並堅信他就是織田家崛起的希望。
早期信秀篤信佛道,信長不以為然,他一次在佛堂中,對父親說:
「人一生中唯一能確定的事就是死亡,篤信左道又有什麼用。」
這個時候,信秀似乎意識到了兒子的與眾不同,他始終沒有按照正室和家臣的建議更換信長家督的位置;
平手政秀是織田家重要的家臣,在信長幼年時成為他的老師,面對頑劣的信長,政秀先生始終諄諄教導,並致力於為他夯實家督的位置。信長卻始終對這些置若罔聞,我行我素。
信長在織田家最大的支持者——他的父親信秀在他元服後去世。信長家督的位置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平手政秀勸誡他收斂性格,與家臣建立良好的關係,信長不聽,且脾氣暴躁不拘的他經常與家臣發生衝突,被家臣所記恨。
平手政秀依然堅信織田信長的實力,他選擇用剖腹死諫信長。信長聽聞老師的死訊,絲毫沒有表現出觸動。只是隨後,在老師的住所處修建了一座「政秀廟」,表達對老師的追悼。
織田信長的性格乖張,因為他懂得在那個動亂時代的生存技巧:卓越的大名必須始終提防家臣摸透自己的性格與好惡。但父親與老師的接連離去,信長也清楚的知道,若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就要先在尾張穩定家督的位置;這也就需要依靠自己掃除家中反對勢力。
禍不單行,這時信長聽說,自己的嶽父美濃國(岐阜縣)大名齋藤道三在被自己的兒子叛殺,而接替家督的齋藤義龍與信長不和。
美濃與尾張毗鄰,信長與濃姬的婚姻是戰國時典型的政治婚姻。齋藤道三綽號「蝮之道三」,賣油郎出身的他一步步崛起,在應仁之亂後以下克上,驅逐了美濃守護土岐氏。
在平手政秀的撮合下,齋藤道三將女兒濃姬嫁給織田信長。齋藤早就聽聞「尾張的大傻瓜」,他實際想以濃姬為內應,伺機吞併尾張。
然而,翁婿兩人第一次見面,齋藤道三改變了主意。
剛成為家督的織田信長前往美濃見齋藤道三,他依然延續自己的個性:光著上身,光著腳騎在馬上,身上只系一根繩子。齋藤道三從民房中偷偷觀看,確認了這個大傻瓜,頓時起了殺心。然而,他發現,在信長的身後,車上拉著幾百支先進的洋槍和幾門火炮,頓時開始遲疑。
而當兩人正式見面時,信長已如同變魔術般穿上了端正的和服,並規矩的向嶽父敬茶。
齋藤道三是老江湖,他似乎能理解信長的理念,轉而欣然。在信長走後,齋藤道三和身邊人說:
「我的子孫,估計以後只有為他牽馬的命啊。」
齋藤道三成了織田信長的堅定支持者,並決定把美濃國的繼承權給信長。他清楚:在這個亂世,以他兒子齋藤義龍的能力無法守住這一方基業,而依靠織田信長,或許是齋藤氏能夠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
但齋藤義龍並不明白父親的苦衷,於是在叛亂中殺死了父親。
織田信長用一場決定性的內戰擊敗了眾人期望的家督人選——他的弟弟織田信行,並統一了尾張國。所有人開始察覺到,這個人並不是一個傻瓜,而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戰國大名。以柴田勝家為首的家臣迅速臣服,信長坐穩了家督的位置。
此時,織田信長馬上要解決第二個棘手的問題,今川義元上洛對尾張國的徵伐。今川義元大致有兵力在4萬左右,而尾張能用的兵力僅為4000人。面對實力的差距,這似乎是一場無意義的抵禦。
決定上洛的今川義元有絕對自信的理由,他不認為尾張國的織田信長會對自己產生任何威脅。
當粉裹著白臉,塗著黑牙(日本戰國時貴族的妝容)悠然的路過尾張一個叫桶狹間的小路時,一切風雲突變。驕傲的今川義元部隊被織田信長部隊伏擊,今川義元被織田信長斬首,意外喪命於此。
今川氏的滅亡讓駿河、相模和甲斐三國同盟迅速瓦解。其領地被武田信玄吞併一大部分。而今川氏所挾的三河國大名從此獨立,他們的大名家督叫松平原康,後來改名叫德川家康。
擊敗今川義元後,織田信長獲得崛起,出於戰略考略同時為嶽父報仇,他決定進攻美濃國。美濃在土岐和齋藤的經營下物質豐富,土地肥沃,若攻佔美濃,織田信長將成為近畿到關東第一大勢力,與武田氏、上杉氏和北條氏爭霸關東。
為了防止西部的攻擊,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德川家康所駐守的三河國作為與武田氏的軍事緩衝地,信長開始專心向東拓展。
此時齋藤義龍因飲酒猝死,他的兒子齋藤龍興成為新的家督,齋藤氏家臣內部開始分裂,這是攻佔美濃的一個極好契機。然而美濃城牆堅固,加之齋藤龍興是一名極其驍勇的武士,信長對美濃初期的攻勢頗不順利。
他決定先在美濃附近的墨俁建立一座據點,再逐步攻克。這次墨俁攻堅戰由木下藤吉郎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建立了墨俁城據點。織田信長第一次開始重視這個農民出身,長的極像猴子的手下。他將在不久後被賜名豐臣秀吉。
在信長的攻勢下,內部分裂的齋藤家臣悉數倒戈,豐臣秀吉勸降了戰國諸葛之稱的竹中半兵衛重治,他曾為了勸諫齋藤龍興,以十七人智取其主城稻葉山城,而後歸還。但苦勸無力,這次選擇了歸順織田信長。
在以竹中半兵衛等齋藤眾家臣的幫助下,織田信長順利攻克美濃國,齋藤龍興出逃。
1564年(日 永祿七年)這時的織田信長時年33歲,坐擁尾張和美濃兩國。自應仁之亂開始,天下亂世已經近百年,他決定以自己了力量結束日本的戰國亂世,讓天下重新統一。
信長知道,當時的環境下,讓天下重新統一隻能依靠武力,日本的發展必須先破壞後建設,讓一切歸於虛無,讓新的思想在日本萌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的航海家早已到過日本,歐洲人先進的火器和新的思想已然在他的腦海中置根。
於是,他提出了一條著名綱領「天下布武」,同時進行兵農改革,區別常備軍武士和農民軍,為軍隊裝備洋槍,這讓信長的軍隊有更長的徵戰時間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同時,他要完成上洛,獲得輿論上的支持。
信長擁立室町幕府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完成上洛。而後開始以幕府的名義對近畿勢力完成徵討,順利滅掉守護大名六角氏,吞併伊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