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2月11-12日,老編去香港參加了2017渣打香港馬拉松,雖然本次賽事鄞州長跑協會會員及寧波的跑友出徵人數寥寥,但怎麼算,也算是鄞州長跑協會會員雞年第一馬(註:不是2017年第一馬),必須代表鄞州長跑協會記錄一筆——
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個馬拉松參賽計劃,香港馬拉松可以是這個計劃的一站,如果非要問選擇什麼時候跑,回答:本命年跑最有紀念意義,因為每屆港馬除了全程馬拉松的完賽紀念牌,每位參賽運動員發放生肖紀念牌是傳統。
可能主辦方感覺到了脆弱的官網已承受不起大陸滾滾而來的馬拉松熱。2017年港馬一改往屆的線上搶報名,而採用抽籤。港馬認可賽事的達標選手可以優先報名。港馬優先報名的達標成績標準,老編暫時無從查詢,總之,賽道上跑得快的人跟情場上長的帥的人一樣,通道都是綠色的。
對於老編這樣的跑渣只能碰運氣,本命雞年的老編按人生馬拉松計劃9月底完成預報名,抽籤結果10月初公布,老編繼續馬拉松賽事「籤王」神話,幸運中籤。2017港馬與前兩年報名規模一樣,共73000人,全程17500人(比2016年增加了2000人),半程21500人,10公裡35000人。由於是抽籤,海外的參賽人數與香港本地參賽人數比例可控,無論是謠言還是從拉動經濟角度,海外選手中籤率肯定比香港本地選手更高。
報名繳費形式還是非常傳統,通過報名成功的郵件連結繳費。如果沒收到郵件,還需打國際長途查詢,請放心,雖折騰,但肯定能搞定。官網後期更新較慢(幾乎就沒更新),開賽前,參賽號查詢和領包通知信息也沒公告,領包地點通知就一個彈框。郵件不是少而是沒有,可能是我沒有選擇訂閱的原因,連廣告郵件也沒有。
看其他網站的港馬攻略,大約12月份,港馬組委都會為每一位參賽選手(包括海外)郵寄領參賽包通知,這份通知裡就有參賽號,而在官網上是查詢不到參賽號的。不出所料,我和大陸大多數選手都沒收到這個紙質的通知書,可能是報名時填寫的郵寄地址是英文,兩地郵政產生歧義。
因港澳通行證過期,定酒店和航班都比較晚,提前1個月才定,但也順利通過某網定到了起點附近的廉價酒店和寧波至香港來回的經濟航班。
到此為止,老編曾一度懷疑自己在報名時,報名方式選擇了「自助」。
2月11日周六上午9時航班,中午11時許到達,通過機場快線和香港地鐵順利到達了起點及酒店所在地尖沙咀(小攻略:機場快線相對較貴,如時間許可,坐大巴更經濟實惠,但無論哪種交通方式,建議在香港購買一張八達通卡,如需更經濟,可在某寶購一香港3日交通套餐卡)。
今年港馬領參賽包設在了起點附近的九龍公園(往年在終點維多利亞公園),住在尖沙咀,步行500米就到了。這裡沒有任何有關馬拉松及港馬的陳列和博覽會,只有曲折蔓延的隊伍,有領包通知原件的選手,直接進入室內大廳領包,前後只需十來分鐘。我由於沒有通知原件,只好排隊,排隊的大多數都是大陸選手(香港本地選手前一周周末領包),這要在內地早已亂做一團,不是插隊就是向組委會抗議,但在這裡卻井然有序,看來文明不是素質,而是心態,只要有公平的環境,大家都還是心平氣和。我也諮詢了一位工作人員,為什麼不能通過網際網路下載電子版領參賽包通知?工作人員的回答:為了保證每一份通知是唯一的,Word天,如果有人不惜漂洋過海,偽造領物通知冒領參賽包,對港馬絕對是真愛。
近2小時的排隊在與前後排隊的各地跑友聊天中不知不覺過去。核對的過程實際非常寬鬆,報一下報名時用的證件號,不需要證件原件,工作人員就把參賽號手寫在一張聯繫單上,憑聯繫單領包,不用二次排隊,效率非常高。後來我想:如果每個選手都有領物通知原件,實際上也要排隊差不多的時間。領包後,工作人員立即疏散選手。香港真是一個寸土寸金寸光陰的地方。
參賽包除了廣告,就是常規的號碼布和參賽T恤,以及港馬傳統的生肖紀念牌。今年的參賽服首次由NIKE贊助,比往年特步高上了不少,但款式和顏色,實在不敢恭維。雖然報名早,但尺碼依然不能滿足選手需求,我們領包的時間段,無論男女,僅有L號。
港馬因參賽人數多及賽道狹窄,採用多組分槍制,從早上5:45開始半馬挑戰組,一直到8:15十公裡5組共14槍,全馬和半馬起跑在尖沙咀彌敦道,其他組在東區走廊。
這是老編參加所有馬拉松賽事,離起點最近的一次賽事,出了酒店,直接就跳進了候跑區。由於彌敦道是尖沙咀主要幹道,所以主辦方根本沒足夠時間布置起點,起點採用了簡約的氣拱門,香港的有關官員們一直在起點旁為選手們打氣。我分在在馬拉松1組,6:45起跑,沒有碰到陳冠希老師,也沒遇到陳奕迅老婆肯亞徐。
起跑時,天色未亮,大多數香港人還沉睡在夢中,我們已跑過香港著名的尖沙咀和旺角,經過了西九龍公路後,便開始上第一座大橋——昂船洲大橋,世界第三長雙塔斜拉橋,此時太陽升起,右邊的香港葵湧貨櫃碼頭氣勢雄偉,此刻終於感受到了港馬的魅力和美麗。
港馬以「三橋三隧」聞名,今年的港馬路線較去年有所小調整,其中一橋——青馬大橋,實際只到橋頭,便以支線折返取代,雖有遺憾,但跑過的兩橋(另外一座:汀九橋)對香港橋的體驗已足夠。
三個隧道都比內地賽事經過的隧道長,特別是最後一個海底隧道長達兩公裡,但經過隧道時並不悶熱,相反通風好。
港馬一路補給豐富,有屈臣氏蒸餾水,有即飲的軟包裝功能飲料,後半程還有聖女果、香蕉、巧克力等,志願者也非常熱情。
港馬號稱亞洲第一虐賽道,兩公裡後,不是橋,就是隧道,印象中一直就沒有了平路,路面大多數是傾斜,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在這裡PB。本屆衣索比亞選手就破了賽會紀錄。
全程並沒有因分槍而人流分散,相反,隨著後半程半馬選手的合流,人越跑越多。老編一直不明白,既然賽道擁堵,為什麼主辦方不把港馬辦成人數減少一半,只設全程馬拉松項目的賽事?也許香港的業餘田徑總會還是更多地想推動全民健身運動,並通過一次難得的封城高效利用。
過了最後一個隧道後,雖又見高坡,但逐漸進入繁華熱鬧的銅鑼灣,歡呼加油的人群也增多,最後的疲累一下沒了,向著維多利亞公園經典的藍、綠衝刺賽道衝刺,2017渣打香港馬拉松圓滿完賽。
接受志願者掛的獎牌,領取了完賽包(小毛巾、蒸餾水、礦泉水等),隨人流疏散。休息片刻,便去乘坐港鐵返回起點,本以為會人多擁擠,結果地鐵站如平常一般,可見香港的公共運輸有多麼發達,區區的7萬人賽事,應對自如。
今年的港馬比賽日,氣溫舒適,風和日麗,確實是創造成績的好機會,但老編賽前疏於準備,賽中樂於吃吃喝喝拍拍,創下開年跑的最差成績440,不過也是境外馬拉松最好成績(也就兩場境外馬拉松,另外一場:舊金山馬拉松520)。不再把跑馬拉松當做一次修行,而更喜歡用腳步丈量城市,把馬拉松當做一次旅行。
港馬第二天,還是傳來不幸消息:本屆港馬一名52歲女性10公裡選手跑到終點暈倒,30小時後不治身亡。這也是港馬2006年以來發生的第4起死亡事件,與港馬的醫療急救措施無關,而與參賽人數規模、項目及概率有關。和內地馬拉松死亡事件類似,死亡的多數是半馬、短程選手。眾所周知,跑全馬的跑者都是經過了一定跑量積累和賽前訓練,相反,部分半馬和短程參賽者,沒有訓練基礎和對身體狀況評估認知,貿然參賽,想當然可以憑藉熱情和毅力完成,這也是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珍愛生命,遠離盲目。
不可否認,現在內地的許多馬拉松硬體、軟體都超過了香港馬拉松,但香港馬拉松更加平民、親民,服務周到,組織有序,回歸跑步本質,不像內地有些馬拉松用力過猛:政府和主辦方一心想辦好馬拉松,但又如臨大敵,怕出事,最後偏離了馬拉松賽事的初衷。
2018香港馬拉鬆開賽時間又回到春節前:2018年1月21日。香港馬拉松也許不值得多跑,但絕對值得一跑。
從2月12日香港馬拉松,2017馬拉松春賽季已開始:2月19日京都馬拉松,本周末又有東京馬拉松和海南三亞馬拉松,鄞州長跑協會有部分會員將參加這兩項賽事,為他們加油,祝選手們安全、快樂完賽!
歡迎來稿記錄你馬拉松賽事的體驗、經歷和經驗:5948266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