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永定門向南200多米有一座鐵路橋, 這兒的人都管它叫「大鐵橋「, 一過大鐵橋路西高臺上, 有這麼一處不起眼卻歷史久遠的古蹟——燕墩。據記載始建於元代,最初是烽火臺的形狀,又叫」煙墩「, 是北京五大鎮物之一。 上面的石碑南北兩面有少見的乾隆正楷手書。
有關燕墩網上可以查到很詳細的記載, 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今天就聽聽住在這一帶的老人說說燕墩周邊的變化。 四五十年代永定門外大街就是一條土道, 走的是鐵軲轆車,還有駱駝群, 膠皮軲轆車很少見。 永定門外有個沙子口, 為什麼起這個名子呢? 就是因為風沙大, 地上的沙子厚的能陷進半隻腳去。 出永定門路東以前有龍泉副食店, 清真食堂, 四合號飯館, 澡堂子; 路西是個大高坡, 以前叫花莊子, 燕墩就在這裡。 還有福音堂, 聯合診所,也就是永外醫院的前身。 大鐵橋最早只有三個橋洞, 中間走車, 兩邊走人。 大鐵橋南面有個農民服務社, 老人叫這裡」農民展覽館「,其實就是種子站, 賣種子的地方。 燕墩重新修繕以前被圈在服務社的院子裡。 再往南有興寶煤場, 有做炕席的鋪子。 那時候永定門城牆外有在護城河裡養鴨子的養殖戶, 鴨子是專供前門全聚德烤鴨店的。能想像當年這裡的熱鬧場面。
五十年代永定門的城牆被拆了, 永定門外有個桃園大街, 就是用拆城牆的磚鋪的, 連馬路牙子用的都是城磚, 當時是有名的全國衛生模範大街, 附近有一口苦井, 每天早上有位姓韓的老漢都從井裡取水潑街。 現在想想, 那簡直是用金子在鋪路啊! 金子現在可以找, 但是城磚已經沒有了蹤跡, 永外大街擴建的時候, 這條模範街也就不存在了。 婆婆小的時候上學要過大鐵橋去永外西南方向的地藏庵小學上學, 就是現在的革新裡小學, 由於西邊有高坡, 大橋下一下雨就積水, 有時能有齊腰深。
這裡的安樂林, 以前是安樂林禪寺, 寺廟沒有了, 留下了地名。 老人們說起歷史, 說起小時候的事是滔滔不絕。 如今燕墩所在地建起了燕墩公園, 是附近居民休閒的場所。 隨著中軸路的申遺, 這裡會越來越美,燕墩也成了這裡永恆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