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從細節出發,尋找揚州美食背後的故事丨
▼
寒露過了,再有一個月不到,便是揚州人醃菜的季節。到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小雪這個節令,似乎就是為了醃製而存在。我不知道,除了揚州人這樣按時按節地過日子,其它地方是不是也是這樣。
小雪最早被醃製的,主要是蔬菜。看家品種為蘿蔔、大菜與雪裡蕻。大菜,好像只有揚州有。浙江梅乾菜,不是這個食材與做法。主要用雪裡蕻和花菜的葉子,九蒸九曬。
▲ 何偉 攝
揚州人醃大菜,有久遠的傳統。過去,沒有抽水馬桶的時代,家家戶戶用馬桶解決方便問題。每天有農民推著糞車沿街叫著「倒馬桶」。作為酬謝,每年初冬小雪節令,農民會拉來肥壯的大菜,按人頭送城市居民每家多少斤。這是大菜的醃製季。那時家家有大缸,戶戶有罈子。醃大菜的必備工具。
醃大菜挺麻煩,據說不能下水洗,一洗就不鮮了,不知什麼原理。選擇棵大無老葉、白白嫩嫩的全須全尾的放一邊。小棵的、形狀不美的剔出來。菜心燒芋頭,外邊的老梆子,醃為菜鹺,放點辣椒炒炒吃,太下飯了。
▲ 何偉 攝選擇好的菜堆在一處,用溼毛巾擦乾淨外面及靠近根部的泥沙,掛起來稍稍吹吹,就可以醃製了。初冬的好天氣,讓醃大菜很少失敗。這是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季節。醃好的大菜,(含雪裡蕻、蘿蔔乾)是接下來的三九寒冬和春節以及來年春天不可或缺的下飯菜。醃菜是個技術活。家家年年醃菜,每家口味不同。醃大菜是當年家庭主婦們表現才藝的好時光。大缸裡一層層碼好,加多少鹽各人有習慣不同。講究的人家,菜根處放點生薑。碼好後的菜上,壓上沉重的大石塊。出水後每天翻缸,上下位置交替,保證都浸泡在鹽水裡。大概三周吧,大菜被一棵棵取出,打成把子,儘可能緊密地放入罈子裡。最後將醃菜的汁水倒進去,直到壇口,確保所有的菜都沉浸在鹽水裡不會變質。最後將罈子封口。醃菜的過程與工藝大差不差,區別在手法。醃得好的大菜,成品顏色黃亮亮的。冬臘月,全家人的早晚小菜,以它為主。開壇取出一把切丁佐粥,脆生生帶了生氣。講究的,加點麻油醬油拌拌,另一種滋味。三九寒天,鹹肉茨菰和鹹菜頭一起煨湯,是鮮掉舌頭的美味。一年有一兩次,便是至味。雪菜是另種吃法,炒毛豆炒肉絲最佳,所以醃製數量少多了。春節過後,新的一年。條件好的人家,在正月十五左右,會撈出部分大菜和雪菜,瀝水曬乾。這是揚州的幹鹹菜。浙江人說的梅乾菜。曬到將幹未乾時,切成寸斷繼續曬乾,夏天燒肉的絕配。這是生的。還有煮熟曬乾的另一種。口味有點不同。熟大菜做菜時更快出鍋。過去沒有冰箱,夏天幹鹹菜燒肉可以放置一兩天。菜裡的肉吃光了,肉邊菜的味道,不遜肉本身。有一句和「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差不多的俗語:「幹鹹菜燒肉,骨裡肥」!呵呵。與大菜同時在小雪時出現在C位的,是蘿蔔。醃鹹菜時,同時會醃製一些蘿蔔乾。蘿蔔可以洗。將蘿蔔洗淨切條狀塊,用大籽鹽攪拌碼好壓實裝罐。等蘿蔔出水後,每天撈出來晾曬。傍晚,將瓦罐裡的蘿蔔汁燒開,倒在曬了一天的蘿蔔上。如此再三,等蘿蔔曬至半乾,拌些五香八角等調料裝壇,喜歡吃辣的人家,同時放點辣椒。- END -
文丨劉紅
圖 | 拾味揚州(部分來於網絡)
下期美食——《一瓶腐乳是這樣誕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