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學習說明方法中的打比方和作比較。
打比方
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可使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形象,有助於人們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徵。例如
①鯨的鼻孔長在腦袋頂上,呼氣的時候浮出海面,從鼻孔噴出來的氣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園裡的噴泉一樣。(《鯨》)
作者用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鯨呼氣時噴出來的氣比作「花園裡的噴泉」。這種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
②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經常在高處活動,像鳥類似的住在樹上,滿樹林裡跑,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布封《松鼠》)
把松鼠的活動方式與鳥類的生活方式作比,突出了松鼠動作靈活的特性,讓人心生喜愛之情。
③噪音像一個來無影去無蹤的「隱身人」,不像煙塵和廢水那樣可以集中起來處理。(《新型玻璃》)
噪音看不見、摸不著,還真像個「隱身人」。通過這樣打比方,就突出了處理噪音的特殊性與困難性。》
打比方與比喻的異同
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與修辭中的比喻是一致的。從一個句子的角度來說,修辭上是比喻,說明方法上是打比方。不同的是,首先二者的劃分角度不同;其次修辭中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文中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
作比較
為了說明某些抽象的或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用具體的或大家比較熟悉的事物進行比較,往往能增強說明的效果。例如:
①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鯨》)
這裡作者拿人們熟知的象和相對陌生的鯨作比較,以此說明鯨之龐大。
②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後腿支撐身體。(徐星《飛向藍天的恐龍》)
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出現在遙遠的兩億三千萬年前,人們很難想像它的樣子。作者通過它和我們熟知的狗、鴕鳥作比較,很自然地讓我們腦海中浮現出這種恐龍的輪廓,這樣說明恐龍就變得形象多了。
③「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古時候,人們要給遠方的親友送去問候,大多要靠驛差的長途跋涉。到了近代,火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逐漸問世,世界上有了郵政系統,信件、報刊都可以通過這些交通工具運往世界各地。(路甬祥《網際網路將世界連成一家》
古代的信息傳遞方式的單一、傳遞過程的緩慢與艱難;近代信息傳遞工具多樣化、傳遞過程的迅捷,兩者形成鮮明對比,有力地說明了現在信息傳遞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