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滾滾的長河中有許多像花木蘭一樣的巾幗英雄,她們雖不是替父出徵,但她們是為民族和人民而戰,身為紅軍女團長的她76歲時才被確認身份,享副廳級待遇,六十年後重返戰場,鳴槍致哀,而她在人生的最後關頭提了一個要求,究竟她唯一的要求是什麼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
王泉媛,1913年出生於江西吉安,她本姓歐陽,16歲時被送給一戶王姓人家,改姓王,王泉媛1934年入黨,1936年調任西路軍總指揮部婦女抗日先鋒團團長,她帶領婦女獨立團進行了一場拋頭顱灑熱血的艱難戰鬥。婦女團雖是一群十幾、二十歲的姑娘,但她們血氣方剛,和男兵一樣真槍實彈的與敵人作戰,1937年3月12日,西路軍與馬家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主力部隊想要順利進入祁連山區,就必須要經過梨園口,而誰為主力部隊打掩護成了問題,當時婦女團的政委是吳富蓮,她和王泉媛願意帶領婦女團前去掩護。
戰場上,面對耳邊馬家軍的嘶吼她們一點不怕,手握大刀長矛就與敵人一頓拼殺,戰場上無性別之分,姑娘們絲毫不比男兵差,敵人耀武揚威的吼叫,婦女團也用「衝啊衝啊」鼓舞自己,震懾敵人,雖然她們勇敢,可是敵眾我寡的形勢給這場戰鬥蒙上了灰色的面紗,重重困難擺在眼前,婦女團腳下的每一步都好似走在刀尖上,很多人在血戰中犧牲。彈藥不足,人員傷亡又巨大,而此時越來越多的敵人在慢慢逼近,為了迷惑敵人,無奈之下王泉媛命令大家剪短頭髮,著男軍裝戰鬥,王泉媛帶著這支被打散、不足千人的隊伍繼續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每位戰士將補給的兩顆手榴彈全部扔向敵人,接著她們就扔石頭,最後石頭也扔完了,500多名女戰士英勇犧牲。眼看著人越來越少,但在王泉媛心裡,就算只剩她自己,她也不會逃,這時候王泉媛改變了戰術,她讓剩下的人一部分撤退,一部分跟著她作最後的阻擊,沒想到成功掩護主力部隊穿過梨園口,進入了祁連山區。
終於是勝利了,但是代價無比大,婦女團全軍覆沒,吳富蓮和王泉媛都被捕,吳富蓮不被敵人誘惑,不怕折磨,始終保持不屈的精神,最後自盡,年僅25歲,王泉媛在獄中也遭受了很多苦難,但是她憑著堅韌的意志堅持著、抗爭著,王泉媛逃出來後一路上同樣滿是困難,她到處流亡,好不容易來到了老家敖城,開了一家飯店,一邊謀生一邊尋找組織,不過一直沒有結果。
直到1989年,王泉媛已是76歲,國家確認她應享受老紅軍戰士的待遇,並且享受副廳級幹部待遇,當王泉媛再次來到梨園口時,再也無法抑制內心深處的感情,滿含熱淚地向英雄烈士的陵墓深鞠三躬,站在紀念碑前,看到五星紅旗更加熠熠生輝,剎那間往事歷歷在目,王泉媛想起了過去那場慘烈的戰鬥,再看看如今長眠於這裡的戰友們,她仰天長嘯,失聲痛哭,向著天空鳴槍三聲以告慰婦女團和戰友們的在天之靈。
臨終前王泉媛寫了一封信交於組織,信中寫明她唯一的希望就是修正她的黨齡,從1949年11月改為1934年5月起,收到信後組織當即查證研究,確定無誤後發文通過了她的請求,沒過多久,96歲的王泉媛就逝世了。她們本該是「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可在民族危難之際,她們願意舍小取大,帶著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無懼無畏的精神在中華這片大地上深深地留下了鮮紅的印記。
關注暴走大歷史,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我們下期繼續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