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號線龍澤地鐵站出口下車
步行不過幾分鐘就來到了
龍澤苑社區
老人們三三兩兩圍著小區的
塑膠跑道遛著彎兒
孩子們在小區的幼兒園操場上
正在歡快的追逐嬉鬧
歡聲笑語連成了一片
推開28號樓2單元的樓門
幾位老人正在
開心的拉著家常……
「您看這副梅花傲雪圖,就是我們這個樓門的侯慶華奉獻的作品」,龍澤苑社區副書記姜曉明指著樓門裡的書畫作品對記者說,「這些居民們奉獻的書畫作品,給咱們這個樓門增色不少。」
這個家裡沒外人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創建和諧社區,建幸福家園」「讓小區更文明,讓生活更美好」……龍澤苑社區28號樓2單元的樓門透著和諧、溫馨的氛圍:不同的文明標語和繪畫書法作品,乾淨整潔張貼在單元樓門,為居民打造「回家」的幸福感。
隨著垃圾分類、創建樓門院治理示範點等工作的開展,高空拋物、亂貼小廣告、樓道堆自行車等現象不見了,「之前有高空拋物的現象,現在再也看不到了。」樓門長劉衛國說,「您看,小區居民們在家都已經分好類,並且主動破袋之後傾倒,居民自覺性越來越高。」
「今年6月份,我們正式啟動樓門文化示範點創建工作創建了組織機構、制定了議事規則和創建方案,並決定把28號樓2單元作為示範點。」姜曉明向記者介紹道。
「我們這個單元樓,有個微信群叫'28號樓2單元-這個家庭沒有外人'」,樓門長劉衛國拿起手機向記者展示道。
這個由龍澤苑社區書記伊然牽頭,包片社工、樓門長、物業公司主管、片警、志願者、居民組成的微信群,在這個微信群裡,大家集思廣益、字斟句酌協商起草了《樓門公約》。
居民參與起草《樓門公約》的熱情高漲,鄰裡間互動增進,對社會公德的一次很好的普及和宣傳。居民們在耳濡目染下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了社區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這就是一家人
在28號樓,採訪的一個半小時過程中,有7位老人下樓遛彎。
「2單元共有88戶297人,其中40%是老人,我們這個大家庭老年人居多,有些老人的孩子長期在國外、外地生活,還有些老人老伴走的早,長年一個人生活,空巢老人現象很普遍」。姜曉明介紹道。
樓長劉衛國(中)與社區居民合影
在這些老人的家中都有這樣一個電話號碼,只要撥通電話,樓長劉衛國和社區的工作人員、志願者們就會上門幫助老人排憂解難。
「煤氣打不著了、微信不會用了、生病了陪著去醫院,我們這些日常的瑣事,他們都特別的熱心,我們這樓裡還有一位87歲的獨居老人馮金鎖,志願者每周都會定期去看望」,83歲的石卓老人感動的說。
「我今年60多歲,腿腳還利索,我們這樓裡80多歲,90多歲的有好些位,能伸一把手,咱就伸一把手」,樓長劉衛國告訴記者。
「今天沒有風不算太冷,您也穿厚點」傍晚時分,老人們在樓門口,拉著家常,她們一起相約著去散步,爽朗的笑聲在樓門口久久迴蕩。在這裡,濃濃的鄰裡情和人情味讓人心生暖意。
這個家更溫暖了
隨著樓門文化示範點創建過程的深入,居民們的思想境界也在悄然提高,居民們的行動也在悄然變化,很多居民自家門前的衛生環境改善了,樓道裡的雜物不見了,鄰裡間發生爭執的情況減少了,每月一次社區議事參加的人多了。
「大家都是老街坊了,關係很融洽的。」居民張大媽說,「偶爾有樓上漏水、鄰居遛狗等小摩擦大家互相聊聊就都化解了。」
在小區門口的宣傳欄內樓門長、社區包片幹部、物業負責人、社區民警、消防員這5類服務管理人員相關信息也公示於海報中,方便居民隨時聯繫解決問題。
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書記伊然(左)看望社區老人
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書記伊然說:「龍澤苑社區一直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物業、黨員志願者、居民群眾等多方聯合發力,努力打造出一個環境宜居、鄰裡和諧的樓門院治理示範點,讓這個20年的老社區煥發出新活力」。
據龍澤園街道社區建設辦科員尚倩倩介紹,未來我們將會根據相關要求, 總結此次試點社區樓門文化經驗,結合不同社區的特點,在其他社區選取合適的點位做推廣,打造熟人社區,讓小事不出樓門、不出社區就得到解決。
記者現場了解到,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通過前期部署、實地指導、社區規劃、組織實施、自查自評五個步驟持續推進樓門文化建設,目前已建成示範點50個,涉及18個鎮街50個社區。
據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開展樓門院治理示範點建設,增進了鄰裡感情,增強了居民主人翁意識,提升了居住環境質量,把社區治理體系從社區居委會延伸到樓門院,進一步縮小治理單元,共同攜手共治樓門內的小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新格局。
文/北青社區報記者 鬱蕾
圖/回天攝協會員 楊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