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支持「黑八」還是不支持「黑八」,湖人與開拓者的比賽都讓我們見識到了西部第八和西部第一的實力差距並沒有想像中大,因為這是一場在最後時刻才分出勝負的比賽,雙方加起來一共造成了51次犯規,完全像是在泥潭裡拼韌性。
比賽從整體來說兩隊是半斤八兩,湖人全場投出了35.1%的投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是15.6%,開拓者稍微好一點,全場投出了39.2%的投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是38.2%,從命中率來說,狀態都比較一般,但開拓者在關鍵時刻處理得更好,所以他們笑到了最後。
而這「關鍵」更多是體現在領袖層面的差距上,比如達米安-利拉德和勒布朗-詹姆斯。
單純從個人數據表現來看,兩人都打出了一場不錯的比賽,利拉德全場拿下了34分5籃板5助攻,詹姆斯則拿下了23分17籃板16助攻,後者似乎要比前者打得更好一些,畢竟是實打實的大三雙。
但從比賽整體的過程來看,利拉德的表現似乎甩了詹姆斯不止一個級別,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利拉德依舊瘋狂,詹姆斯卻太理智了。
為什麼說詹姆斯太理智呢?
這場比賽,湖人整體投籃手感不佳是肉眼可見的事情,但詹姆斯依舊沒有選擇加大自己的進攻頻率,全場只拿下了23分卻送出了16次助攻,這就會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裡,雖然湖人隊的每一次進攻都看上去特別合理,在詹姆斯的妙傳下進球,可不好的是他們基本都是在詹姆斯的妙傳下才能進球。
比如波普,一場比賽投了個9中0的命中率,不足夠合理的進攻,球根本進不了籃筐。
這樣的話會造成怎樣的結果呢?
事實上詹姆斯的助攻是非常低效的,因為湖人整體的命中率很差,所以當他送出16次助攻的同時是否還有另外一層更深度的思考——在這麼低效的進攻中,他需要傳出多少次球才能獲得16次助攻。
這就像一個呈正向增長的數學模型曲線,隊友狀態越好,自然傳球獲得助攻的概率也會越大,反之亦然。
所以,這些傳球倒不如由詹姆斯直接選擇去進攻,看上去可能不夠合理,但起碼在效率上更有保證,而詹姆斯不選擇更多自己去進攻,又會導致另一個負面的蝴蝶效應,那就是沒法打出雙核間的牽制。
很多人都說這場比賽安東尼-戴維斯該背鍋,從數據上來看確實是如此,他雖然拿下了28分11個籃板的數據,但全場僅24投8中,命中率只有33.3%,作為湖人的攻堅點,這進攻效率真的是慘不忍睹。
但從比賽的角度來看,戴維斯其實挺冤的,首先作為另一核心的詹姆斯不攻,那就不能與他形成掎角之勢,這就會導致所有人都來包夾他,因為對手都知道詹姆斯變得更愛傳球了,那湖人就只剩戴維斯一個核心進攻點,使勁掐他就完事了。
我們再逆向來看,戴維斯被包夾,其他人獲得了進攻空間,但又全都不準,這時候詹姆斯還是過度選擇合理性而非不斷去進攻,只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對手可以更放心的去包夾戴維斯,通俗點說就是戴維斯的被包夾程度與其他人的投籃手感成反比。
所以戴維斯是真的挺冤,在隊友集體手感不佳的情況下,如果詹姆斯選擇一些非理性的進攻而不是理性的傳球,或許會更能解放湖人隊的進攻空間。
反觀開拓者的核心利拉德就瘋狂多了,三個字——就是幹。
說幾個比賽第四節的畫面,大致如下:
第四節5分49秒,利拉德半場附近持球進攻,借安東尼和懷特塞德擋拆後超遠三分出手,這一球命中後開拓者追平了湖人。
第四節3分16秒,還是在半場附近,利拉德持球再借懷特塞德單擋掩護,擋後往右拆一步,半場附近三分球出手命中,這一球幾乎幫助開拓者奠定了勝局。
利拉德顯然和詹姆斯選擇了不一樣的比賽方式,他更願意用進攻來幫助球隊,他的投籃選擇或許不太合理,顯得有點瘋狂,但「強投」顯然給予了隊友信心,也更主動的掌握了比賽走勢並給湖人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而且季後賽的防守強度更大,對於核心球員而言直接進攻或許會比傳球作用大的多,比如傳球不是傳出大空位,在季後賽的防守強度下,角色球員還是難以保持高效的投籃命中率,但如果核心球員在比賽中選擇進攻並打開了投籃手感,那就會吸引更多的防守資源,那就能幫助隊友拉開更大的進攻空間。
雖然核心球員無論是進攻還是傳球都能幫助隊友拉開進攻空間,但在深層次上的意義卻不一樣,具體體現在哪裡呢?策應傳球組織得看時機,但以自己的進攻幫助隊友拉開投籃空間卻是必然的,因為只要核心球員能在進攻端產生威脅,那隊友就必然會得到更多投籃空間,這裡面有一種必然性。
利拉德在季後賽中的選擇顯得要比詹姆斯更好。
所以啊,真相或許有很多方面,但這個真相可能會更接近事實,湖人被開拓者下克上逆襲,詹姆斯的過度理智肯定脫不了關係,他比戴維斯更需要背起這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