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經過5年接續奮鬥,湖南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等躍上新臺階。
紅網時刻開設《輝煌「十三五」 譜寫新篇章》專欄,回顧和梳理「十三五」時期湖南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
紅網時刻記者 王嫣 長沙報導
在湖湘大地上,紅色傳統積累深厚,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翻開風雲激蕩的紅色篇章,湖南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毛澤東思想的最初發源地,是人民軍隊的搖籃。這片滿是紅色基因的熱土上,幾乎每座山、每條河都蘊藏著革命的歷史與傳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回望「十三五」,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在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上深耕發力,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賡續紅色歷史、凝聚紅色力量,在三湘大地掀起了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熱潮。
保護紅色資源
激活紅色記憶
紅色資源是一座珍貴的精神寶藏。每一個革命舊址、遺蹟、故居,都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一個信仰熔鑄點、一座「紅色基因庫」,承載著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信念追求。
1月6日,佇立在瀏陽市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內,遊客劉敏思緒萬千。她仿佛看到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的部隊在這裡集結會師。5年來,千百萬遊客來到這裡,賡續紅色基因,接受精神洗禮。
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湖南這片紅色土地上,有15萬名在冊革命烈士,革命老區縣達95個、佔全省縣市區的78%。如何把這座閃光的「紅色基因庫」保護好、利用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十三五」期間,湖南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強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遺蹟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管理的若干意見》《湖南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20—2022)實施方案》等文件,編制《縣市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建設保護建議規劃》,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做出了詳實的頂層設計。
同時,還大力推進統籌推進革命文物資源普查與研究、申報、認定等工作,進一步摸清全省紅色「家底」。目前,全省已查明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達17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革命博物館紀念館66家;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70餘處,數量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
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半條被子」的故事廣為流傳。
近年來,為加大紅色資源的挖掘、搶救、保護力度,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將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城市建設和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總體規劃,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品位打造,全面推進紅色資源保護、愛教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和周邊環境整治。
劉少奇、胡耀邦、任弼時、彭德懷和平江起義紀念館等一批紀念設施完成升級改造,「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和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等一批紅色教育基地完成提質改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標準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中,一個個紅色紀念地,被悉心打造成了激活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的「打卡地」。
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
紅色基因是鑄「魂」補「鈣」、強身健體的良方,也是革命事業永續發展的精神密碼。
2019年6月17日,為期3天的湖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班在省委黨校開班。讀書班上,舉行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瀟湘紅色故事專題宣講,毛澤東、任弼時、陳樹湘、陳能寬、王新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湖湘英烈模範的故事,讓學員們深感震撼、深受教育。
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用理想信念立根固本。湖南堅持「紅色課堂」與「紅色感悟」相結合,把豐富的實物史料轉化為了黨性教育的鮮活教材,讓黨員幹部在「看、聽、思、悟」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了黨性教育的體驗度、鮮活性。
依託紅色資源優勢,湖南創新打造了「瀟湘紅色故事匯」品牌,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瀟湘紅色故事集中宣講活動,走進企業、機關、校園、社區,在全省集中巡迴宣講200餘場次,網絡電視直播錄播100餘場次,數十萬觀眾現場聆聽,500餘萬人收聽收看。一批湘籍革命家、英雄烈士和先鋒模範人物故事,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得到了廣泛傳播。
青少年的未來,決定民族復興的未來。以紅色文化滋養青少年的心靈世界,從娃娃抓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題中應有之義。
邵陽縣「小小紅色講解員」,助力傳承紅色基因。(資料圖)
「大家好,我是未來星『小小紅色講解員』石伊娜,歡迎大家來到被譽為『南方抗大』的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參觀......」2020年9月6日,邵陽縣7名小學生變身「小小紅色講解員」,帶領60餘名中小學生參觀了坐落在該縣塘田市鎮對河村的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讓大家在聆聽紅色故事中,接受了紅色教育,傳承了革命精神。
這只是湖南各地以紅色文化滋養青少年的心靈世界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湖南大力開展了「走進紅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開設了「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觀看量突破3億人次,立足紅色傳統,通過豐富多元的形式,升溫了紅色教育。
弘揚紅色文化
滋養精神家園
追溯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通往未來。如何讓當代人通過最直接、最具象的展示方式,近距離了解紅色歷史,領悟紅色精神,這離不開好的呈現形式。
紅色故事演播劇《紅星兜兜》。(資料圖)
鮮豔的紅旗,訴說著紅軍的果敢和堅定;深情地對白,展現出槍林彈雨中革命者的摯愛深情……2019年9月20日,《紅星兜兜》紅色故事演播劇在湖南省委禮堂精彩上演。時隔不到一年,2020年9月4日,講述長徵溫暖往事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影片《半條棉被》上映,立即引發觀影熱潮……走出影院,觀眾紛紛表示,「電影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初心,讓我們的內心澎湃,久久不能停歇。」
一部部戲劇、影視作品,一本本經典紅色圖書,將一個個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娓娓道來,把人們的思緒拉回了那段烽火歲月。
電視劇《共產黨人劉少奇》。
從《故園長歌》《共產黨人劉少奇》《彭德懷元帥》到《十八洞村》《半條棉被》等,一批紅色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精彩上演;從《湖湘英烈故事叢書》《湖南紅色基因文庫》《紅藏》《鏖戰系列叢書》《信仰的力量》到《榜樣》《紅色傳家寶》《紅色地圖》《紅軍長徵在湖南》等一批紅色讀物陸續出版,應接不暇的「紅色文化大餐」,讓觀眾和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革命前輩偉大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政治品格和頑強的革命鬥志。
銘記革命歷史,傳承使命擔當。
作為現代城市文化的新標識,地鐵是一座城市文化最鮮活、最具識別性的文化空間。2019年6月25日上午,一列滿載著《守望初心》《共產黨員的力量》《紅星照耀中國》等主題教育學習書籍的列車,從長沙地鐵4號線罐子嶺站發車駛向杜家坪站。作為全國首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專列,它在33.5公裡的線路上播撒黨員學習教育和全民閱讀的「種子」,讓紅色文化在車廂裡傳遞,使之成為了城市文化新形象、新景點、新陣地。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專列。(資料圖)
紅色精神從符號、理念,變成了鮮活的文化產品,不僅推動了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深入普及,走進人民群眾心中,還讓湖南紅色文化走出了國門,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互鑑。
2016年8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提質改造的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在法國蒙達爾紀市開館。這是湖南首座在國外建設的主題紀念館,著重展示了上個世紀20年代前後中國旅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原貌,成為中法人民深厚友誼的見證。
2018年10月,由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與俄羅斯列寧紀念館共同舉辦《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展覽赴俄羅斯聯邦烏裡揚諾夫斯克州列寧紀念館成功展出,為中俄兩國文化交流再添一段佳話。
此外,深厚的紅色文化在滋養群眾精神家園的同時,也為湖南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力量。連續多年舉辦的中國(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助推形成了湘贛邊紅色文化旅遊共同體;從毛澤東家鄉至列寧家鄉中俄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吸引著廣大中外遊客……2019年,全省紅色旅遊景區(點)接待旅遊者1.4億多人次,實現紅色旅遊收入1300多億元,帶動紅色旅遊直接就業25萬人,間接就業80萬人。
「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保護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湖南始終用革命傳統「潤澤」著三湘兒女。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讓我們共同期待, 紅色基因在湖湘大地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時代光芒,匯聚成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