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第一時間》)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日益增長。與此同時,在較快的生活節奏與社會發展變化下,心理壓力也日益凸顯。在今年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中提到,銀行、教育、IT等行業的從業者,普遍感到壓力大,高焦慮。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不同地方式宣洩壓力,為減壓買單,於是「減壓經濟」應運而生,如今大眾的減壓需求有多高?又有哪些新的減壓消費方式呢?
臨近交方案的前幾天,從事品牌公關工作的沂臨最早也要8點多才能到家。每當他覺得壓力大時,最簡單的解壓方式,就是窩在沙發上聽歌,或者打遊戲。
消費者李沂臨:集中注意力在你另外感興趣的事情上面,你就可能就會稍稍忘記你的壓力,(有時會)看點不用動腦子的,就戲劇或者自己看過的動畫片,很無腦的東西簡單地輕鬆放鬆一下。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需要承受的壓力來源。
記者:你的壓力來源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市民:房租,每次都要找房子,每年漲房租的時候就壓力最大。
市民:工作和家庭吧,主要這兩方面,就是消費和你的收入匹配度可能稍微有點出入。
記者:會用什麼方式來減壓呢?
市民:健身房啊,或者去找朋友一起玩。
隨著消費者對減壓需求的不斷提高,一些傳統的運動項目,會根據消費的新特點,在環境、內容設計上定製新產品。像是在朝陽門外大街的這家拳擊館,就將課堂環境設計成歐美「夜店風」,在高音量、強節奏感的音樂下,消費者跟隨著教練的引導,可以忘我地擊打拳擊袋。這裡平均每節課的售價在140元左右,受到不少消費者的歡迎。
拳擊體驗者平良雨晴:我中午有時間的時候都會過來,然後下了班7、8點的時候會來,一開始是想來減肥和解壓,然後後來來了這邊之後,覺得氛圍好,你就可以交到朋友,又可以運動,大概平均下來一個月兩三千(元),還行。
拳擊館創始人郭譯遙:我們發現大多數的來我們這個拳館的其實是女性,30%到40%的人,就是想找一種好玩的運動去發洩,釋壓,其實我們打破了健身3公裡,以前是覺得健身要在附近,現在我們有大興的客戶,然後還有義莊的客戶。
減壓方式五花八門發洩體驗受歡迎
不止是傳統的運動項目,一些主打解壓、發洩的新鮮小玩具、甚至是體驗空間,也很受消費者的青睞。我們繼續來看記者的觀察。
指尖陀螺、尖叫動物、減壓魔方等等,這些減壓小玩具價格在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商家在電商平臺介紹產品時,會著重提到能抗焦慮。像這款減壓魔方,有按鈕、搖杆、開關等功能,每一面都有獨特的調節情緒的作用。而小米也推出了自創的減壓神奇米兔指尖積木,只需要9.9元,可以隨意翻轉拼接,把玩很久。這些號稱「減壓神器」的玩具,月銷量最多近萬千件。
消費者:對於我的朋友來說可能會比較喜歡,因為他們有壓力的時候手就喜歡動來動去,無法控制自己,如果有東西的話,可能會分散一下注意力。
而有的商家則專門設計了發洩空間,消費者穿上防護服戴上頭盔和手套,在房間內可以隨意砸東西。每人30分鐘收費近160元,包括一箱玻璃瓶等易碎品。如果覺得不過癮,還可以加價挑選廢舊鍵盤、顯示屏甚至人偶來砸。
記者:一般在家裡不敢摔東西嗎?
消費者:我不敢,我就哭。(有壓力時)就特意去找一部點評高分的那種很感人的電影,然後把自己弄哭。要不然就是出去玩,找朋友。
記者唐曉彤: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減壓需求,商家也會設置不一樣的發洩方式。像是這個環境裡,燈光會更柔和,而地面也會鋪設一些軟膠墊,而發洩的方式包括可以撕書、扔枕頭甚至是玩這種減壓的小玩具。
體驗空間合伙人金濛: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是八比二這個狀態,所以80%是獵奇心態,20%是真正來解壓的,現在這個趨勢是逐漸在往解壓的會偏往多一點點。採購的是二手的這些物品,但我們一定要的是最舊的,所以裡面可能有三手的,四手,有五手的物品。
除了力量型的減壓方式,有商家推出低溫冷療、懸浮太空艙等相對舒緩悠閒的減壓體驗。不止如此,有城市還舉辦「減壓展」,一些手機APP,還會推出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冥想以及音樂課程,讓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移動減壓」。
減壓經濟市場廣傳統行業轉型迎商機
「減壓經濟」市場廣,商機多。據了解,像發洩屋這類的新式體驗空間,110平米左右的場地,前期投入大概在20萬左右,預計2年內可實現回本並盈利。而對於傳統運動項目,因市場已積累了不少運動愛好者的潛在消費需求,投資回報期會縮短不少。
邵一丁創辦的拳擊館,屬於精品工作室,不需要很大的場地,也沒有大型運動器械,相比於傳統健身房,前期投入會少很多,在150萬元左右。因為走差異化競爭,他們開業頭兩個月收支平衡,一年回本盈利,正籌備第二家分店。
拳擊館創始人邵一丁:雖然我們都選的是A商圈,但我們選的是C位置,比如說我們會一個地下一層,選一個二三層,所以說我們的房租是相對來說沒那麼多的。我們一天的收入差不多是七千塊錢左右,然後我們這邊房租差不多一天是兩千塊錢,然後算上人員也就才三千多,平攤下來,盈利空間我們是至少30%。
細分種類的運動精品工作室,從單店到多店的發展,除了要面臨宣傳推廣的瓶頸問題,好教練人才稀缺、依賴預付款維持現金流等行業通病,也是他們接下來不可忽視的潛在困難。
拳擊館創始人邵一丁:(我們)之前推出的一個項目,假如說你買了一個一年的課包,這我們會每個月分你0.2%(的店鋪分紅),如果按我們一個月15萬(元)、20萬(元)來算,基本上也就四五百塊錢,返到這個學員身上,你是一家店的一份子,然後你肯定會用盡你身邊的資源,來幫我們做宣傳,這個是我們更看好的。然後這一個月其實已經收回來大概五十萬(元)左右「減壓經濟」的興起,萌生出新業態,也讓傳統產業在轉型的道路上煥發新商機。
中國保健協會理事張天翼:(這些店)現在是雨後春筍一樣特別特別的多,我周圍有很多朋友也會去這些工作室去練習。但也有部分商家會利用概念誘導,特意冠上「減壓」標籤,使人容易放大或誤判具體的焦慮壓力,陷入了盲目消費的陷阱中。有專家指出,可通過做心理測評,對自己有更好的認知,才能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減壓產品。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閆鞏固:減壓球這樣的一個,你來進行握,實際上你感覺到了緊張,通過你來了解自己的這個感受,達到一個減壓的效果。像砸東西也存在(這個效果),但它不是適合所有的人,脾氣比較急、比較暴躁,很容易產生這種帶有攻擊性的,這種(人群)他容易來進行去用這種(方式)。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