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看到堂哥的筆記本裡寫滿了名人名言,其中有一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當時似懂非懂,後來才知道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勸學解》裡講的。這篇文章在韓愈文集裡其實叫《進學解》。
作為不世出的大文豪,韓愈創造的成語應該是最多的,有人統計過,從他的文集裡產生的成語有300多個。如《進學解》裡就有幾十個,不乏我們熟悉的「含英咀華」、「力挽狂瀾」、「異曲同工」等常見成語。
成語的產生多種多樣,有些是人們根據前人的事跡總結的,有些是古代聖賢語錄裡留下來的,也有的是歷史名人或者並不知名的人隨口一句話產生的。像韓愈這樣,一個人創造這麼多成語的情況比較罕見。
有一些常用的成語,隨著時過境遷,其含義早已發生了變化。好比「空穴來風」。據《太平御覽》等古籍記載,這個成語源自莊子說的一句話「空門來風,桐乳致巢」(今本《莊子》裡沒有這句話),西晉學者司馬彪是這樣解釋的:門戶有空隙,風才會進來;桐子似乳,所以烏鴉和喜鵲喜歡在桐樹上築巢。
這說明,「空門來風」最初的含義是事出有因,因為門戶空著招致了風。而成語「空穴來風」如今指的是憑空捏造的謠言,或者說毫無根據的傳言。這個成語的變化還是小的,有的成語從最初的褒義變成了現在的貶義。
比如「大放厥詞」。這也是韓愈創造的成語之一。這個成語現在主要是貶義,多被用來指代某人講話狂妄,含有指責的意思。然而,它最初的含義卻是百分百的讚美。我們先看看它的由來。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州病逝了。說起柳宗元,您大概會想起那首膾炙人口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正是柳宗元當初被排擠出京城、貶官到南方之後的心境寫照。
柳宗元字子厚,是韓愈一生最好的朋友之一。韓愈驚聞鐵哥們去世的時候,也在貶官期間,剛接到朝廷的大赦,從潮州調到了袁州擔任刺史。這在韓愈的文集《昌黎先生集》裡也有提到。驚聞好友病故,韓愈大為悲痛,寫下了《祭柳子厚文》。
祭文裡寫道,「嗟嗟子厚,而至然邪?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子之中棄,天脫馽羈;玉佩瓊琚,大放厥辭」。這裡的「玉佩瓊琚」是指柳宗元所留下的詩歌文章,接下來,韓愈創造性地使用了「大放厥辭」來讚譽故友的著作。這裡的「厥」是代詞,相當於「其」。
我們知道,柳宗元和韓愈是唐朝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柳宗元一生著述頗豐,詩歌、散文、雜文等造詣極高,文辭古雅而不失雄勁。韓愈用「大放厥辭」,說的是柳宗元的文章極力鋪排辭藻,發表高談闊論。所以,這個成語誕生之初,不帶一絲貶義,完全是譽美之詞。
僅用「大放厥辭」還不足以表達對柳宗元的讚譽。接著,韓愈又說,世間的富貴者庸庸碌碌,死了沒人記得他們,而柳宗元的文章必將在後世熠熠生輝。原文是,「富貴無能,磨滅誰紀?子之自著,表表愈偉。」
成語「大放厥辭」出現之後的好幾百年間,意思都沒變。比如明代學者徐霈的《東溪先生文集》中有一篇祭文寫道,「維公柯山之英,廊廟之秀,中慧而文,聲發自幼,大放厥辭,我輩鹹後乎!」不難看出,這裡的「大放厥辭」也是讚揚之意,最後一句的意思是,我們都不如您。
那麼,「大放厥辭」是什麼時候變成貶義的?可能就在清代了,這個成語的最後一個字變成「詞」字應該也在清代。
清光緒年間成書的《皇朝經世文續編》中,有一章寫的是官司訴訟,說有些被告很是奸猾,自以為蒙住了辦案人員,於是,「便敢大放厥詞,刺刺不休。」到這裡,「大放厥詞」已經是貶義了,「刺刺不休」就是喋喋不休。
韓愈肯定想不到,千載之後,他一片至誠讚譽故友的詞語完全失去本義,變成人所共知的貶義。這可能是由於漢語的特性,一些古代成語的含義逐漸趨於淺顯、表面化。
還有的成語更是變得面目全非,比如源自《詩經》的「桃之夭夭」,原本是說桃花開得茂盛,最終卻變成了指代逃亡的「逃之夭夭」。
參考資料:《韓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