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用銀針代替中藥嗎?換個角度看針灸配穴,當銀針和中藥一樣,配伍組成一個方子,那就是針方。今天我們一起看看「西北針王」鄭魁山的家傳針方,共37個針方,建議收藏。
魁山教授是我國著名針灸家,是當代針灸領域中手法派的傑出代表。甘肅省首屆名中醫、號稱"西北針王"、"中國針灸當代針法研究之父",甘肅中醫學院教授。
鄭氏家傳針灸秘方,是根據鄭氏醫家幾代人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療效顯著的針灸手法與配穴。現分享如下,供同行參考。
1.發散風寒方
處方:風池、大椎、風門、後溪。
手法:風池、大椎、風門用「燒山火」手法,不留針;後溪用「燒山火」手法,留針20~30分鐘,使其產生熱感發汗,以發散風寒、解表宣肺。
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無汗,鼻塞流涕。
詩曰:發散風寒取風池,大椎風門與後溪。四穴皆用燒山火,遍體發熱汗淋漓。
2.透表肅肺方
處方:大椎、陶道、肺俞、合谷、列缺。
手法:大椎、陶道、肺俞用鼠爪刺法,出血;合谷、列缺用透天涼法,使其產生涼感出汗;以疏散風熱、透表肅肺。
主治:風熱感冒,頭痛咳嗽,咽喉腫痛。
詩曰:透表肅肺取肺俞,大椎陶道挑血出,合谷列缺齊雙用,透天涼法高熱除。
3.祛風活絡方
處方:風池、地倉、人中、下關、四白、合谷。
手法:患病在3天以內者,針雙風池,用「燒山火」手法,使熱感傳到前額,出汗,不留針;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淚為度;針健側地倉沿皮透頰車;下關、四白、合谷用溫散法,使其有溫熱感,留針15~20分鐘,以祛風散寒、疏經活絡;患病4天以後者,取以上穴位,用同樣手法,針患側,留針5~10分鐘,以通調氣血、溫潤經筋。
主治:面癱,口眼喎斜。
詩曰:祛風活絡取風池,人中地倉下關施,四白合谷燒山火,糾正口喎莫延遲。
4.祛風開竅法
處方:人中、承漿、百會、十宣。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淚為度,承漿沿皮向下斜刺,百會向後沿皮斜刺,留針10~20分鐘,十宣點刺出血,以祛風開竅、蘇腦醒神。
主治:中風昏迷,痰迷心竅,小兒驚風。
詩曰:祛風開竅取人中,以淚為度人甦醒,承漿百會十宣刺,中風昏厥有奇功。
5.祛風化溼方
處方:梁丘、膝眼、陽陵泉、足三裡。
手法:內膝眼向梁丘斜刺,外膝眼向血海斜刺,梁丘、陽陵泉、足三裡用「燒山火」手法,使膝關節和下肢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以祛風化溼、散寒止痛、通利關節。
主治:風寒溼痺,膝關節腫痛。
詩曰:祛風化溼陽陵泉,梁丘膝眼足三裡,痛痺施以燒山火,通關利節愈有期。
6.導痰開竅方
處方:旁廉泉、天突。
手法:旁廉泉用導痰法,以左手拇食二指緊切左右旁廉泉,候至患者作嘔時,用指切速刺法點刺左右旁廉泉,使其激起內臟反射,上湧作嘔,即可將頑痰嘔出;如不能嘔出,再以左手拇食捏緊雙側旁廉泉,中指摳天突穴,即可將頑痰嘔出。
主治:中風閉證,小兒驚厥,麻疹出而復回,痰阻咽喉,不能吐出與咽下的險證。
詩曰:導痰開竅旁廉泉,捏緊速刺莫遲延,若是頑痰吐不出,急摳天突見奇功。
7.通結催吐方
處方:中脘、幽門、內關。
手法:中脘用催吐法,以左手中指緊按中脘穴,其他四指排開,按在左右兩側,讓患者吞鼓腹中,右手持針向上刺,左手同時壓按努力,隨其呼吸向胸部反覆推按、提插幾次,使針感向上傳導,令氣上攻,激起內臟反射,上湧作嘔,促其嘔吐,迅速將針拔出。如仍不能嘔吐,可用左手食中二指壓按左右幽門穴,其他手指按在左右兩側,隨其呼吸向胸部反覆壓按幾次,候患者作嘔時,點刺幽門穴,即可促其嘔吐。
主治:食物中毒,食停胃脘,欲吐不出的險證。
詩曰:通結催吐取中脘,吞鼓腹中幽門通,內關提插施關閉,胃脘食物嘔吐空。
8.瀉熱通便方
處方:大腸俞、天樞、豐隆、足三裡。
手法:大腸俞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腹部及下肢,留針20~30分鐘,以瀉胃腸積熱,通便止痛。
主治:胃腸實熱,大便秘結。
詩曰:瀉熱通便大腸俞,天樞豐隆足三裡,諸穴均施涼瀉法,實熱便秘即可除。
9.潤腸通便方
處方:天樞、支溝、上巨虛、三陰交、照海。
手法:天樞、支溝透間使、上巨虛,用涼瀉法,使腹部有涼感;三陰交、照海用補法,留針10~20分鐘,以清熱養陰、潤腸通便。
主治:陰虛便秘,習慣性便秘。
詩曰:潤腸通便上巨虛,支溝照海與天樞,三陰交穴明補瀉,陰虛便秘即可除。
10.瀉熱祛毒方
處方:大椎、身柱、靈臺、筋縮、脊中、命門、腰陽關、腰俞、羶中、玉堂。
手法:以上穴位用鼠爪刺法出血,不留針,先刺發病開始部位,後刺病的尾端,俗稱「截頭斷尾」,然後刺合谷,內關用涼瀉法,留針20分鐘,使涼感向肩部傳導,以瀉熱祛毒、止痛消腫。
主治:頭項面部癤腫,帶狀皰疹。
詩曰:瀉熱祛毒腰陽關,大椎靈臺羶中間,止痛消腫鼠爪刺,瘡癤皰疹即可痊。
11.活血通經方
處方:氣海、關元、氣穴、合谷、三陰交。
手法:氣海、關元、氣穴用補法,合谷、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使上下肢和小腹產生酸脹感,留針20~30分鐘,以理氣活血、通經止痛。
主治:經閉、月經不調。
詩曰:活血通經三陰交,氣海氣穴關元竅,合谷穴上分補瀉,通調月經療效高。
12.疏肝理氣方
處方:膈俞、肝俞、羶中、期門、太衝。
手法:膈俞、肝俞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傳到胸部,不留針;羶中、期門、太衝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傳到腹部和下肢,留針20~30分鐘,以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
詩曰:疏肝理氣取肝俞,膈俞羶中期門通,平補平瀉太衝穴,胸脅腹痛有奇功。
13.理氣定喘方
處方:羶中、百勞、大椎、定喘、列缺。
手法:羶中沿皮向下刺8分,百勞、大椎、定喘、列缺用金雞啄米法,使其產生酸脹感,留針20~30分鐘,以宣肺化痰、理氣定喘。
主治:咳嗽哮喘,急慢性氣管炎。
詩曰:理氣定喘針羶中,百勞大椎定喘靈,宣肺化痰列缺穴,金雞啄米喘咳平。
14.疏經鎮痛方
處方:風池、百會、頭維、太陽、合谷。
手法:風池用溫通法,使溫熱感傳到前額,不留針;其他各穴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以扶正祛邪、疏經鎮痛。
主治:頭暈、頭脹及各種頭痛。
詩曰:疏經鎮痛取百會,風池太陽及頭維,合谷穴中明補瀉,頭痛針效疾如飛。
15.活血明目方
處方:風池、內睛明、球後、攢竹、瞳子髎、肝俞、腎俞。
手法:風池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眼底,肝俞用平補平瀉法,腎俞用補法,不留針;內睛明、球後用壓針緩進法,攢竹、瞳子髎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眼內,留針20~30分鐘,以平肝補腎、活血明目。
主治:青盲、暴盲、雲霧移睛等眼病。
詩曰:活血明目內睛明,風池球後瞳子髎,攢竹肝俞腎俞穴,青盲暴盲療效高。
16.開竅聰耳方
處方:風池、百會、翳風、頭竅陰、聽宮、支溝。
手法:風池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傳到耳區,不留針;百會、翳風、頭竅陰、聽宮、支溝用平補平瀉法,使耳區和上肢有酸脹感,留針20~30分鐘,以疏經活絡、開竅聰耳。
主治:耳鳴耳聾。
詩曰:開竅聰耳頭竅陰,風池百會與翳風,聽宮支溝明補瀉,耳鳴耳聾有奇功。
17.通鼻開竅方
處方:風池、上星、上迎香、合谷、列缺。
手法:風池用「燒山火」手法,使熱感傳到鼻腔或前額,不留針;上迎香點刺;上星、合谷、列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20分鐘,以疏風活絡、通利鼻竅。
主治:鼻淵,鼻塞流涕,不聞香臭。
詩曰:通鼻開竅上迎香,風池上星合谷當,列缺穴處明補瀉,鼻塞鼻淵可安康。
18.順氣降逆方
處方:天突、羶中、衝門、內關、公孫。
手法:將針捋成弓形,弓背貼向喉嚨,從天突向下壓入1~1.5寸;羶中、衝門、內關、公孫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以順氣降逆、通利咽喉。
主治:逆氣上衝,梅核氣,咽喉異物感等。
詩曰:順氣降逆針天突,羶中衝門公孫穴,內關穴中明補瀉,梅核逆氣即可解。
19.豁痰利咽方
處方:風府、上廉泉、列缺、陽溪、三陰交、照海。
手法:風府向下頦斜刺5分深左右,上廉泉向上直刺1寸左右,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向舌根和咽喉傳導,不留針;列缺向上斜刺,陽溪向太淵透刺,用瀉法,使針感向上下傳導;三陰交、照海用熱補法,使針感上下傳導,留針10~20分鐘,以豁痰化溼、開竅利咽。
主治:中風癱瘓,順口流涎,吞咽困難,水米不下。
詩曰:豁痰利咽上廉泉,風府列缺陽溪邊,三陰交與照海補,吞咽飲食不再難。
20.開竅解語方
處方:啞門、金津、玉液、合谷。
手法:啞門向下頦斜刺,使針感傳到舌根,不留針;金津、玉液用金鉤釣魚法,不留針;合谷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使針感向口腔傳導,以疏通經絡、開竅解語。
主治:中風失語,舌強不語,音啞等。
詩曰:開竅解語針啞門,金津玉液釣魚針,合谷穴中平補瀉,啞口不語效如神。
21.溫中散寒方
處方:脾俞、胃俞、中脘、下脘、梁門、足三裡。
手法:脾俞、胃俞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腹部,不留針;其他各穴用熱補法,使腹部和下肢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以補益陽氣、溫中散寒。
主治:虛寒胃痛,消化不良等症。
詩曰:溫中散寒取中脘,下脘梁門足三裡,脾俞胃俞用熱補,虛寒胃痛把身離。
22.溫腎壯陽方
處方:腎俞、關元俞、上髎、氣海、關元、三陰交。
手法:腎俞、關元俞、上髎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腰骶和腹部,不留針;氣海、關元、三陰交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腹部及下肢,留針10~20分鐘,以溫腎壯陽、固攝精關。
主治:陽痿、遺精、遺尿、腰膝酸軟等虛寒證。
詩曰:溫腎壯陽關元俞,腎俞上髎三陰交,氣海關元用熱補,遺精陽痿療效高。
23.溫經祛寒方
處方:天樞、關元、氣穴、三陰交、大敦。
手法:大敦灸20~30分鐘;天樞、關元、氣穴、三陰交用熱補法,留針20~30分鐘,使腹部及下肢有熱感,以溫經祛寒、理氣止痛。
主治:寒滯厥陰,陰囊腫痛,疝氣痛經等。
詩曰:溫經祛寒取關元,天樞氣穴三陰交,大敦艾灸二十壯,疝氣痛經當時消。
24.溫通經絡方
處方: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裡,懸鐘。
手法: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裡、懸鐘,依次從上往下用「燒山火」手法,使熱感傳到肢體末端,以溫經活絡、通調氣血。
主治:癱瘓、痿躄、半身不遂等。
詩曰:溫通經絡陽陵泉,肩髃曲池合谷連,外關環跳三裡穴,懸鐘癱瘓即可安。
25.清心安神方
處方:巨闕、內關、神門、豐隆、公孫。
手法:巨闕、神門用平補平瀉法,內關、豐隆、公孫用涼瀉法,使上下肢有涼感,留針20~30分鐘,以祛痰降逆、清心安神。
主治:熱犯心包,神昏譫語,喜笑若狂。
詩曰:清心安神取內關,巨闕豐隆與神門,公孫穴用涼瀉法,神昏譫語即離身。
26.清心醒神方
處方:內關、人中、合谷、豐隆。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淚為度,內關、豐隆用涼瀉法,使其產生涼感,合谷用怪蟒翻身法,以祛風豁痰、清心醒神。
主治:瘋狂、癔病、髒躁症、精神病。
詩曰:清心醒神取內關,怪蟒翻身合谷邊,人中豐隆涼瀉法,瘋狂髒躁即可安。
27.清肺止咳方
處方:肺俞、大椎、尺澤、列缺、少商。
手法:少商點刺出血;大椎、肺俞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胸部,不留針;尺澤、列缺用涼瀉法,使上肢有涼感,留針20~30分鐘,以清熱宣肺、豁痰止咳。
主治:風熱犯肺,身熱鼻扇,咳喘胸痛。
詩曰:清肺止咳取肺俞,大椎尺澤列缺瀉。少商點刺幾滴血,熱咳痰喘即可解。
28.清熱理中方
處方:尺澤、委中、中脘、天樞、足三裡。
手法:尺澤、委中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以瀉毒熱,止吐止瀉;中脘、天樞、足三裡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以疏導胃氣。
主治:霍亂腹痛,上吐下瀉。
詩曰:清熱理中足三裡,尺澤委中血幾滴,中脘天樞理中氣,霍亂吐瀉效真奇。
29.清熱解毒方
處方:翳風、頰車、合谷、商陽、少商。
手法:商陽、少商點刺出血;翳風、頰車、合谷用涼瀉法,使口腔與上肢有涼感,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痄腮溫毒,口唇生瘡,咽喉腫痛。
詩曰:清熱解毒針翳風,頰車合谷涼感生,商陽少商幾滴血,痄腮口瘡見奇功。
30.補中益氣方
處方:中脘、天樞、氣海、足三裡。
手法:中脘、天樞、氣海用熱補法,使腹部及會陰有熱感;足三裡用熱補法,使下肢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以暖脾溫中、益氣澀腸。
主治:脘腹隱痛,消化不良,脾虛洩瀉等。
詩曰:補中益氣足三裡,中脘天樞氣海居,熱補留針和氣血,溫脾暖腹最適宜。
31.培元止瀉方
處方:中脘、天樞、氣海、腰俞、會陽。
手法:中脘、天樞、氣海用熱補法,使腹部及肛門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出針後針腰俞、會陽,使熱感傳到小腹及肛門,以暖腹澀腸、培元止瀉。
主治:脾腎虛損,久瀉久痢,五更下瀉。
詩曰:培元止瀉取會陽,中脘天樞氣海當,腰俞適以熱補法,脾虛腎瀉得安康。
32.升提舉陷方
處方:中脘、梁門、天樞、氣海、足三裡。
手法: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門向下斜刺透關門,天樞向下斜刺透外陵,氣海向下斜刺透關元,足三裡用熱補法,使腹部及下肢有熱感,以溫中暖腹,促使胃腑提升。
主治:中氣下陷,下元不固,胃腑下垂。
詩曰:升提舉陷足三裡,中脘梁門透關門,天樞氣海關元透,胃腑復位效如神。
33.養心定痛方
處方:心俞、羶中、巨闕、內關。
手法:心俞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胸部,不留針;羶中、巨闕、內關用熱補法,使胸腹部及上肢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以補益氣血、養心安神。
主治:心血虛損,脈律不整,心絞痛等。
詩曰:養心安神取心俞,羶中巨闕內關補,四穴如能明補瀉,心痛胸悶即可除。
34.升提攝血方
處方:隱白、行間、人中。
手法:隱白、行間向上斜刺,用補法,使針感向腹部傳導,人中向鼻中隔斜刺,用補法,有淚為度,留針30~60分鐘,以固氣攝血、回陽救脫。
主治:血崩昏迷,月經過多等。
詩曰:升提攝血配方好,隱白統血人中妙,更有行間調肝血,血崩昏迷有奇效。
35.回陽固脫方
處方:人中、神闕、關元、腰俞、會陽。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有淚為度;神闕、關元隔鹽灸20~30壯;腰俞、會陽向上斜刺,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腰部及腹部,留針10~20分鐘,以培元醒神、回陽固脫。
主治:中風脫證,亡陰亡陽等一切險症。
詩曰:回陽固脫灸神闕,關元腰俞與會陽,人中穴中定要補,脫氣脫血保安康。
36.消食導滯方
處方:上脘、中脘、天樞、三關。
手法:上脘、中脘、天樞點刺;三關點刺出血或擠出黃水,以消食導滯、通調胃腸。
主治:小兒乳食積滯,吐乳吐食,消化不良。
詩曰:消食導滯取上脘,中脘天樞一齊點,三關紋上幾滴血,乳食積滯便可痊。
37.消腫鎮痛方
處方:阿是穴、手小節。
手法:阿是穴(閃挫傷局部未破處)用圍刺法,起針後針手小節,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每3~5分鐘行針1次,使針感放散傳導,同時讓患者活動患處,以活血化瘀、疏經止痛。
主治:閃挫跌打,筋肉損傷,骨折無傷口者。
詩曰:消腫鎮痛阿是先,四周圍刺活瘀血,後針健側手小節,挫傷腫痛即可解。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傳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