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表示對於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要進行嚴處。關於孩子學習,家長老師該怎樣各負其責?如何做好家校聯動,在不同層面為孩子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小編有話說!
手工畫冊之「心靈手巧」的家長
名為考驗學生能力,實為考驗家長的努力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在孩子幼兒園時,幫忙做中秋花燈的經歷。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家長們開始了配合學校老師長達10餘年的「陪讀」歷程。說是陪讀,除了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從心理層面的陪伴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老師交代的各種任務——這種任務往往表面上是派給學生,實際上,是交給了學生背後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家長們。
一個朋友聚會時忍不住吐槽,學校要給孩子們做手工畫冊,離截止日期還有3天,任務被派到她的孩子身上。她暗自欣喜,自家娃雖然讀書資質平平但繪畫能力可圈可點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終於可以通過這個任務得到班主任的青眼,欣欣然領了活,她組織孩子和做設計工作的先生趕工到凌晨3時,把班上孩子們零散的畫作整合成冊,第二天美滋滋地把畫冊交上去。卻沒曾想,班主任卻「不收貨」,理由是這份畫冊遠遠比不上某班水平——而某班提前數周準備這個工作,有組織、有規劃,她卻只是臨危受命。這次班主任提出了確切的要求,但只肯再給半天時間,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她又通宵了一晚,找來了各種專業幫手,終於做出了可能只達到班主任及格線的作品。第二天,朋友顫巍巍看著老師的臉色把畫冊交了過去,勉強博得老師收貨。
來自社會各個行業的家長,各有資源、各有閱歷,為學校、學生傾注自己的資源,這無可厚非,甚至是家長的義務。然而,不衡量學生的能力,提出更多要求,心知肚明「考驗」的不是學生的能力,而是家長的能力;本應由老師指導孩子完成的實踐,變成由家長一力承擔,流於應付,失去了教育的初心。家長感謝老師辛苦培育自己孩子的同時,希望更多互聯互通的同時,其實不應該介入太多學校的教育。家長應該相信老師,相信學校,而學校,可否給予家長們足夠的尊重與信心?(林琳)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陪孩子「雞飛狗跳」的日子要餘額不足了
家有五年級小兒,從一年級開始,我基本上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聽孩子背書、背單詞,給孩子修改作文。儘管並不樂在其中,但我想這是作為一個家長應該做的。既然你當了爸爸、做了媽媽,就得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下班少些應酬、晚上不能煲劇,把時間留給孩子。
給孩子看作業、關心孩子的學習,我認為也是現在大多數家長能做到,而且正在做的,畢竟孩子是自己的。之所以需要教育部出來發聲:禁止要求家長批改作業!這體現的是少部分老師在認知上的偏差——家長看作業、督促孩子的學習應該是自願的,而不應該是被學校、老師強迫的。一旦家長沒有批改作業就「罪該萬死」,甚至在家長群這種公開場合被批評、被羞辱。這種自認為高高在上的老師實在要不得!
希望孩子獲得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大的進步,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願望;批改作業既是老師的本職工作,也是家長應盡的義務。大家都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共同把事情做好。當然,即便是老師和家長都做到位了,孩子的學習也並不一定能好,在任何有關學習的事情上,主觀能動性始終是第一重要的。
網上關於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有很多段子,我都很愛看,苦中不是還得作樂嗎?「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著大家都「雞飛狗跳」,自家的那點亂七八糟似乎也不算什麼了。
不過實際上,你能陪著孩子「雞飛狗跳」的日子也餘額不足了。到了小學高年級,家長看作業的權威性在急劇下降,孩子的自主意識開始猛漲:你告訴他是這樣的,他懟你說:老師不是這麼說的!儘管大家都受過高等教育,但也不得不承認,作業也越來越不會看了,要不怎麼家長的手機裡都下載了xx搜題、xx幫?
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這是一段你陪著孩子成長的日子,雖然雞飛狗跳,也怪溫馨的。孩子的作業,且看且珍惜吧。(杜娟)
趁著還能為娃的學習出點力,多刷存在感
主動批改作業,家校合力為孩子成長奠基
說起批改作業這個話題,我首先是想感謝一下娃的老師們。娃上一年級的時候,字寫得頗有「個性」,橫七豎八形態各異,還有很多拼音。我看他的作業,時常都要連猜帶蒙。可每天的作業發下來,都能發現老師批改得特別認真,這個字的橫寫長了,那個字豎寫短了,老師都能會圈出來。一個班40多個孩子,普通人早就看到眼都花了。老師的耐心和細緻真的很讓人感動。
三年來,雖然各科老師從來沒有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家長,都會主動批改。尤其是上了三年級,孩子每天要寫日記,我都會通讀一遍,跟他交流哪裡寫得好,哪裡需要改進。英語和語文有家聽作業,他寫完後我也要檢查,寫錯的字或者單詞,讓他及時訂正。如果完全不管,等著老師第二天批改,總不放心,怕孩子改不過來,習慣了寫錯字。小學是打基礎,養習慣的階段,就算老師沒有要求,只要條件允許,我覺得家長還是要多上點心,家校合力為孩子的成長奠基。
等孩子上了中學,理科的作業估計我想批改,都無能為力了。趁著還能為娃的學習出點力,我倒是不介意多刷刷存在感。等過幾年力有不逮了,再全心全意當好後勤部長吧。
我想,家長們真正反感的,並不是批改作業本身,而是個別老師把批改作業的責任完全轉嫁給家長的行為。還有一種作業,我相信是老師和家長都感到有些無奈的,就是太多「進校園」的任務了。這些「進校園」任務很多都要在手機上完成,有一些內容設置得也不夠有趣,操作還很麻煩。這些任務壓到了學校、老師的身上,老師再督促家長陪同孩子完成,其實大家都覺得沒啥意義。希望能夠精簡過多的「進校園」作業,為老師和家長都松鬆綁。(劉曉星)
書包越來越重,作業越來越多
想解決批改作業問題,首先要減少作業量
記得似乎早在我們小時候,就提出要給小學生減負。這麼多年了,小朋友的書包倒是越來越重,作業越來越多。
我覺得解決批改作業這個問題,首要的問題還是減少作業量,讓孩子輕鬆一點。現在看到我家大寶,經常做作業一下子做到十點鐘,只要過去說他太慢,他馬上就說今天有多少多少作業。作業的量太大,就失去了作業的本來目的:鞏固知識。孩子變成了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給自己和家長都造成了數不盡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說管好作業幾乎成為不可能。所以,作業真的要少一點,再少一點,否則說什麼都沒用。
其次,掌控作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是管理孩子的重要著眼點。想必所有家長都經歷過孩子超乎尋常的磨蹭能力:爸爸,我要喝水;爸爸,我要拉臭;爸爸,我要尿尿——你剛不是拉過臭了嗎,為什麼不一起尿尿?種種迷惑行為讓家長几乎瘋狂。其實,磨蹭是一種本能的逃避,如果磨蹭得太厲害,其實已經可以歸為心理問題的範疇。孩子持續不開心,家長必須要密切關注,想辦法對孩子的心理進行調整。
第三,適當的家校聯動,特別是正向聯動,是控制好孩子作業的重要手法。現在有的家校聯動,往往是老師向老師告狀:孩子又沒有完成作業,或者作業又有問題,請家長進行配合解決問題。往往,家長聽到這種說法,立即會火冒三丈,有時候甚至會演變成一場小規模家庭戰爭。所以,為什麼不能多一些正向聯動呢,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通過鼓勵進步、傳遞正能量,讓學習、作業變成一項有意思的遊戲。
最後,作業這種東西,對家長的殺傷力非常大。就在前幾天,發現我家大寶的字,每個字都呈45度角傾斜,而這個問題是我強調過好幾年的。於是,一怒之下大吼大叫,結果發現自己的嗓子都吼壞了。所以,家長擺正自己的心態,以更加佛系的態度看待學習,看待孩子的將來,是我們能夠做得最好的自救措施了。
欄目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宇、曹騰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琳、杜娟、劉曉星、陶開河
配圖:萌娃組圖。廣州日報圖片記者李波、王燕、陳憂子、蘇韻樺 攝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