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9年每個冰雪季接待遊客遞增約1000萬人次
吉林 冰天雪地漸成金山銀山(人民眼·冰雪經濟)
本報記者 嶽富榮 姜 峰 祝大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5日 第 13 版)
引子
「粉雪」,顆粒飽滿、柔軟,捧在手裡就像麵粉般能從指縫間滑落,最受滑雪愛好者喜愛。
作為世界有名的粉雪基地,吉林省坐擁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但在較長的時期內,當地冰雪旅遊發展不溫不火。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強調「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獨特資源和優勢,推進寒地冰雪經濟加快發展」。近年來,吉林省深度謀劃冰雪資源與冰雪產業融合,因地制宜探索「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推動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據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統計,2016年至2019年,全省每個冰雪季接待遊客遞增約1000萬人次。其中,2018至2019年冰雪季,共接待境內外遊客8431.84萬人次,實現冰雪旅遊收入1698.08億元,分別比2015至2016年冰雪季增長62%和86%。
2020年12月,吉林省委全會通過了關於制定吉林省「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突出發展冰雪經濟,深入實施「冬奧在北京、體驗在吉林」行動,著力構建以冰雪旅遊、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打造「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主要承載區,建成世界級冰雪旅遊目的地。省委書記景俊海表示,吉林發展冰雪經濟正面臨難得機遇,要著力培育冰雪經濟新動能,讓吉林人民因雪而榮、因雪而幸、因雪而富。
一個村莊的蝶變
從「貓冬」到冬忙,冰雪旅遊讓這個小村熱氣騰騰
燈籠照亮雪夜,女當家吳慶榮穿梭於農家樂包間,男主人後廚掌勺,七八位鄉親忙裡忙外打下手——這是吉林省舒蘭市上營鎮二合村「林海農家院」入冬後的常態。眼下這座可以同時接待上百人的農家院,4年前還是3間舊房子。
過去,不少二合村村民進入冬天就是「貓冬」。也有出門闖蕩的,劉洪財就是其中一位。在外做了23年生意,他覺得,回老家搞旅遊是他這輩子作的最明智的決定。
2017年春節前,又一次趁著雪夜趕回家,到村口時,劉洪財驀然發現家家戶戶掛起了連串兒的紅燈籠,把屋頂的「雪饅頭」映得格外晶瑩。進屋一問妻子,才知道舒蘭市正在村裡規劃建設「二合雪鄉」。
起初,劉洪財不以為意,「就咱村還想搞旅遊?」他走南闖北見過世面,當時全國很多地方都在搞鄉村旅遊,東北地區打出「雪鄉」牌子的也不少,「我是做銷售的,產品一定要有賣點,光靠滿村的大雪片子,憑啥讓人掏腰包?」
劉洪財當時還不知道,二合村的賣點,源自舒蘭市業餘攝影師王化東拍攝的照片。「從2012年開始,王化東每年冬天都來採風、拍照。但是之前的雪景照片發到網上,反響不大。」二合村黨支部書記盧才書說,慕名造訪的多是攝影愛好者,三三兩兩吃住在農戶家裡。
「冷冷清清曾是普遍現象,誰願花大心思、投大筆資金打造產品、提升服務?」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楊安娣深有感觸,「行業痛點在於冰雪資源看得見、用不著,需要在資源與產品之間架起橋梁。」
2014年深冬,來二合村採風的王化東拍攝到村民們準備過春節的一組民俗照,傳到網上很快走紅,二合村的遊客量由此陡增。盧才書家養了80多頭牛,王化東又趁熱打鐵來他家拍攝鍘草餵牛的農活場景,倆人邊拍照邊嘮嗑,就在牛圈裡有了搞旅遊的主意。
盧才書挨家挨戶引導農戶入股組建公司。全村126戶人家,起初只有28戶入了股。憑著5萬多元股金,村裡成立了旅遊開發公司,掛上了「二合雪鄉」的牌子——正如劉洪財返鄉時所見。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吳慶榮也交了2000元入股,沒承想,收拾好3間舊房子,鐵鍋燉大鵝擺上桌,一時竟供不應求。2016年冬天,二合村來了3萬遊客,對這個只有400多人的小村莊而言,試水旅遊業的收穫讓村民們喜出望外。
入股農戶迅速增加到118戶,攤子大了,如何提檔升級?藉助政策東風,二合村迎來新機遇:2016年9月,吉林省出臺做大做強冰雪產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冰雪旅遊、冰雪體育、冰雪文化』為核心的『3+X』冰雪全產業鏈」;2017年3月,舒蘭市派出二合雪鄉項目建設指揮部入駐村裡,統籌規劃當地冰雪旅遊發展。
「文化旅遊不分家,二合村脫穎而出靠的是傳統特色民俗,未來發展還得在文旅融合上找出路。」時任舒蘭市文聯主席、二合雪鄉項目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顏雪幫著村民出點子。
村民發展思路更清晰了:他們把各家院落裡碩大的苞谷簍子裝點成旅遊景觀,民宿內牆貼上繡著牡丹花的傳統被面,還徵集農村老物件,建起了民俗博物館,賞冰玩雪、貼窗花、包酸菜餃子等都成為體驗內容。此後的兩個冬天,二合村遊客接待量持續穩定在10萬人次,全村旅遊收入達到1000餘萬元。
二合村火了,遠近的農家樂也串線成片。在吉林省,像二合這樣小有名氣的雪村已有近10個。目前,全省冬季開展鄉村旅遊的經營單位達426家。
說起家鄉變化,劉洪財頗為感慨。過去每逢外出做生意,他都得讓妻子哄女兒出去玩,自己偷偷拎個包去汽車站。「自打在家門口開了東北高粱酒坊,我告訴閨女,往後就不走了。」劉洪財笑著說。
一座雪場的轉型
從專業轉向大眾,從單一業態轉向多業態
松花江流到吉林市,水流被豐滿水電站大壩攔蓄成一個山間水庫——松花湖。
此地海拔高、落差大,加上粉雪資源豐富,十分適宜滑雪運動。原青山滑雪場就坐落於松花湖畔,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座滑雪場,曾舉辦過全國冬季運動會。
1996年,時任吉林省電視臺體育記者的蔡洪文接到新的分工,轉戰雪上運動報導。此前,為承辦第八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吉林省和吉林市政府聯合在松花湖畔開發建設了北大湖滑雪場。與青山滑雪場相比,這裡海拔更高、落差更大,也更適合體育競技。國家體育總局將此作為雪上項目訓練基地。出於工作需要,時年40歲的蔡洪文從零開始,在北大湖學起滑雪。
論資源優勢,北大湖沒得說,但基礎配套並不完善。「從長春市坐車過來,全是土路,坑坑窪窪,運動員的宿舍大多是四人間,還有五人的大通鋪,沒有獨立衛浴。」蔡洪文回憶道。
後來,為舉辦第六屆亞洲冬季運動會雪上項目而修建的柏油路通到了北大湖滑雪場,彼時已近專業滑雪水平的蔡洪文,輕鬆滑行於各賽道間進行採訪報導。儘管交通配套跟上了,但他也隱隱擔憂:北大湖滑雪場運營多靠財政投入,大賽結束後如何可持續利用?
轉型勢在必行。2009年,一家企業通過招商接手了北大湖滑雪場,面向市場運營,還將雪道從5條擴建到了27條——主打的仍是體育牌,吸引的還是滑雪愛好者。蔡洪文住過的運動員宿舍仍繼續沿用,「愛好者只在乎滑雪,不太在意食宿。」2010年至2014年,北大湖滑雪場遊客年接待量始終徘徊在13萬人次上下。
2015年,淡出人們視線許久的青山滑雪場,被一家企業接手改造後重新開業,起了個新名字,凸顯著新定位——松花湖滑雪度假區。
在北大湖滑雪場從事管理工作的閆帥記得,松花湖滑雪度假區開業後,曾與北大湖合作,推出「兩湖通滑」套票。當時的北大湖還有點「老大哥提攜小兄弟」的優越感,不承想短短兩年後,憑藉更為舒適的住宿環境、更為優質的服務配套,「小兄弟」的遊客接待人次迅速超過「老大哥」。
蔡洪文現已退休,但20年的雪上項目採訪經歷,讓他「一天不滑就不舒服」,現在還是松花湖滑雪場的常客。「過去玩滑雪的多是圈內『雪友』,現在更多的是追求時尚的年輕人,『雪友』的面孔日益多元。」他切身感受到,滑雪運動正從專業走向大眾、從競技走向休閒。
松花湖滑雪場如同一條鯰魚,刺激了北大湖轉型。2018年,沿用了20多年的運動員宿舍被重建為近3萬平方米的北大湖滑雪場滑雪綜合服務中心,餐飲區、娛樂室、圖書吧等一應俱全。如今,綜合服務中心對面又在新建商業綜合體,其中包括3座酒店,未來住宿床位將達到6000張,比現有接待能力提升七成。
北大湖最高的一條雪道,位於海拔超1400米的南樓山上,山頂還有一條長達38公裡的登山步道,由北大湖體育旅遊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專為夏季來的遊客準備。遊客冬天滑雪,夏季登山,不同體驗,各有樂趣。曾經業態單一的滑雪場,如今培育出更多業態。
2018至2019年冰雪季,松花湖滑雪場表現搶眼,遊客接待量達到56.6萬人次,在全國滑雪場中名列前茅;北大湖滑雪場轉型成效也立竿見影,遊客接待量近50萬人次,比往年同期增長60.5%。
兩大滑雪場的你追我趕,是近年來吉林冰雪經濟發展的生動註腳。「聚焦需求拉動,培育冰雪市場,對接體驗型、專業型、康養型、休閒型人群,我們堅持全要素挖掘,打造吃住行娛購等全環節服務配套,為冰雪旅遊和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楊安娣親歷變化,「以往人們覺得吉林的冬天很冷,現在,賞霧凇、觀雪景、玩滑雪、品美食、登雪山,這裡的冬天熱氣騰騰!」
2020年底,松花湖滑雪場又有新動作:計劃追加投資提質擴容,增加雪道面積。市場是投資的晴雨表,吉林市冰雪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王劍拿出一組新數據:「眼下這個冰雪季,各大滑雪場營業頭一個月行情看好,其中松花湖遊客接待量同比增長26%,北大湖增幅達40%。」
一個平臺的引進
從「雁南飛」到「鳳回巢」,培育冰雪經濟新動能
2019年8月,為了招商,王劍專門跑到北京,目標是一款用戶數量業內居前、知名度較高的滑雪應用程式——「滑唄」。他打聽到,「滑唄」的創始人杜海軍是吉林市永吉縣人,與北大湖還淵源頗深。
老鄉見面,倆人一嘮,王劍才知道杜海軍原本與滑雪並不挨邊。他當過小學美術老師,後來辭職在老家開辦婚紗影樓,家離北大湖滑雪場也就幾十分鐘車程,但早年滑雪場只為競技比賽服務,杜海軍「從來沒進去過」。第六屆亞洲冬季運動會舉辦期間,當地做推廣宣傳,給周邊群眾贈送門票,杜海軍也湊熱鬧,拿著相機去滑雪場拍照。
就是這張免費票,改變了他的職業規劃。「滑雪運動的畫面感太強了,可比拍婚紗照有意思。」隨著北大湖滑雪場轉向社會化運營,杜海軍時常去採風,「我的初衷源自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的創作衝動,所拍照片也免費送還,人家願意給我當模特,不收我錢就不錯了。」後來他遇到一位「雪友」,人家堅持要付費,「你這是專業服務」。
幾年下來,杜海軍在北大湖滑雪場開設了影像工作室。「你為啥不開發個應用程式,給全國『雪友』提供服務?」2015年,一位客戶的話啟發了杜海軍,他很快南下尋找投資人,在北京組建團隊,明確發展方向:主打滑雪影像拍攝,滿足滑雪者想要「曬一曬」的心理。不久,「滑唄」嶄露頭角。
一款應用程式能為地方發展帶來什麼?王劍主動登門,不僅打出「鄉情牌」,還帶來了市裡的長遠規劃:成立冰雪大數據中心,為產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撐,而「滑唄」的數據資源恰是政府需要借力的。「滑唄」也在謀劃多業態發展,雙方一拍即合,合作領域不斷拓寬:2020年11月,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銀行吉林省分行與「滑唄」共同上線啟動了「中銀滑唄商城」,冰雪及其他旅遊產品線上交易成為這個滑雪社區的新板塊。
數字經濟開拓新藍海,傳統產業也在發力補短板。坐擁松花湖、北大湖兩大滑雪度假區的吉林市,市場半徑優勢明顯,但冰雪裝備製造業則剛剛起步。正在建設的吉林市冰雪裝備產業園區,已有多家國內外廠商及配套企業計劃入駐。「先引入造雪機、索道等『大塊頭』,再招攬滑雪板、頭盔等配套生產企業,然後輻射休閒、訓練等關聯產品。」王劍說。
在老家永吉縣看到在建的冰雪大數據中心,杜海軍感慨良多。從一位門外漢到新職業的探路者,再到返回家鄉在更廣闊的平臺創業,杜海軍悟出一個道理:「踩上了政策鼓點,切合了市場需求,身在小城市也能站上發展風口。」
一門課程的開設
從小眾運動到推廣普及,讓更多人愛上冰雪運動
在2019年12月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吉林國際冰雪產業博覽會上,「人」是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之一。「發展冰雪經濟,要培育壯大冰雪愛好者隊伍,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楊安娣說。
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大清早,吉林市西郊的吉雪滑雪場,7輛大巴車載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吉林機械工業學校的230名學生。
穿戴好雪具,在滑雪場教練和安保員的指引下,學生們開始試著練習滑雪的基本動作。「各年級各專業自願報名,每個學期都安排有冰雪課,同學們積極性特別高。」學校帶隊教師代志鵬說。課程結束後,還有不少學生在雪道上逗留,「3個小時過得太快,還沒練夠呢!」
培育冰雪愛好者隊伍,普及教育是重要抓手。這個冬季是吉林市組織城區中小學生上冰雪課的第三個冰雪季。當地政府、學校和滑雪場三方合作,滑雪場提供場地和雪具,保障教練培訓,市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補貼相關滑雪場,學生則免費上課。
截至2020年12月,吉林市船營區已有61所中專和中小學校的2.3萬餘名學生在吉雪滑雪場上過冰雪課。「起初我還有些顧慮。」吉雪滑雪場總經理梁剛說,「冰雪課一來就是上百個學生,影響其他遊客的滑雪體驗。」但一番權衡後,他仍然決定承接這項工作,還曾在會上給130多名員工統一認識:「大家要有長遠眼光,優先保證冰雪課,有人才有未來。」
梁剛是運動員出身,13歲就進入吉林市專業隊訓練高山滑雪,1994年退役後做起了滑雪培訓,前後腳退役的不少隊員都來幫襯。2001年他帶著大夥到外地發展,「吉林冰雪資源豐富,但當時冰雪運動愛好者不多,有限的市場養不了咱這麼多人。」
同為冰雪運動員出身的錢福全,退役後則留在吉林市體育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當教練員,負責青少年滑雪運動人才培養。「十幾年前參與冰雪運動的人很有限,我只能到田徑隊裡挑苗子,挑好了再做孩子父母的工作。」錢福全說。
這幾年,冰雪運動越來越火。2017年,打拼多年的梁剛回到吉林市,開辦起這座小型滑雪場。雪道面積16公頃,體量雖有限,但梁剛選擇的是以推廣普及為主的大眾滑雪,價格定位在「全天滑雪不過百元」。市場反饋出乎意料的好:滑雪場開業第一個冰雪季就接待遊客5萬人次,此後持續攀升,2020至2021年冰雪季預計能突破12萬人次。這堅定了梁剛「優先保證冰雪課」的決心,「培育壯大冰雪人口,是長線投資、多贏之舉。」
如今,免費冰雪課已覆蓋吉林市6個滑雪場,中小學冰雪體育課開課率達到100%。放眼吉林全省,2017年啟動「百萬學生逐雪嬉冰」工程,以冰雪運動進課堂等方式促進青少年冰雪運動普及發展,迄今全省參與冰雪運動的青少年已超過400萬人次。
錢福全的訓練基地也設在梁剛開辦的滑雪場,他一邊訓練運動員,一邊在上冰雪課的孩子裡物色人才。「選才情況早已今非昔比。」眼下他帶的青少年隊伍裡,最小的才8歲。雪場上人聲鼎沸,錢福全感慨不已:「社會氛圍有了,家長也更理解支持孩子的愛好。」
十幾年前,梁剛的隊友們退役後大都跑到全國各大滑雪場發展,「現在留在外地的約兩成,大部分都回來了,辦滑雪場、當教練、開俱樂部,市場越做越大」。梁剛觀察與他有合作關係的10家滑雪俱樂部,「近5年來,會員數基本翻了一番」。
臨別時,看見梁剛辦公室的門後有一雙雪靴,還沾著雪。清早,學生們來之前,為確保雪道安全,他先到滑雪場上滑了一圈。「看到孩子們愛上冰雪運動,實現了接續,我覺得自己的冰雪運動生命延長了。」梁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