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蒂姆·鄧肯看著比自己年輕17歲的隊友凱爾·安德森下快攻。
「賽跑我都能追上凱爾,」39歲的鄧肯意識到,「我能追上他,這可不妙。」
類似的玩笑還有很多。
同年1月,馬努·吉諾比利剛跟凱爾·安德森做了幾個月隊友,就告訴媒體:「他讓Bobo(鮑裡斯·迪奧)看上去很快。所以,沒錯,他是真慢。」
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裡有句名言:一個人的名字也許會起錯,但外號卻是絕不會起錯的。
而凱爾·安德森的外號叫——
Slow-Mo,慢動作。
中國網友引申出一個更有趣的版本,叫「人類蠕動精華」。
事實上,中國刺蜜對他有更親切的稱呼,「大錘」,原因是他長得像《萬萬沒想到》裡的角色王大錘。你知道,在中文世界裡,一個名字要流傳開,最好別超過三個字。「凱爾·安德森」太囉嗦,拆開喊「凱爾」或者「安德森」都不夠獨特,還是「大錘」有力又好記。
無論如何,大錘是真慢。
2014年被選中的時候,大錘被認為跟馬刺是天生絕配。
很少有NBA球隊像馬刺這樣,多年來不以身體素質和跑跳天賦見長,也能取得成功。而大錘正是這種類型的球員。
參加NBA選秀前,大錘在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打了兩年球。UCLA主教練史蒂夫·阿爾福德說:「大部分情況下,運動天賦太被高估了。你要麼能打,要麼不能打。」
顯然,大錘能打。
如果「運動天賦太被高估了」這句話能成為哪支NBA球隊的座右銘的話,那估計只能是馬刺。
阿爾福德教練還說:「有些人執迷於從籃板上頭躍過去,但你懂得怎樣打比賽嗎?凱爾來到聖安東尼奧,懂得如何比賽。」
從高中起,大錘就被人叫「Slow-Mo」,因為他的速度是顯而易見的慢。但他並不介意有這樣一個外號,甚至在推特(Twitter)上直接以此命名。
「很酷,」他說,「我喜歡它,我真的欣然接受這個名字。」
阿爾福德教練也不認為「Slow-Mo」是輕蔑和嘲諷的叫法。相反,他覺得這是對大錘特異功能的致敬。
什麼特異功能?
「讓比賽慢下來的能力」。
大錘已將這一觀念深深植入自己的腦海,指導自己的行動。本賽季初,他在對老鷹的比賽裡送出10次助攻,自己就說:「當我打出我的比賽,就會慢下來。這是好事,我就想要這樣。」
讓比賽慢下來,把對手拖進自己習慣的節奏中,再用自己的強項擊敗對手,聽上去很像漫畫裡的情節。前段時間,大錘又多了個動漫風的外號,「時間領主」。
↑ 封面圖片:2月12日,馬刺對爵士的比賽,凱爾·安德森得分後振臂怒吼。正在此時,爵士前鋒喬·英格爾斯在他身後也張開雙臂。這一瞬間被攝影師抓拍到,視覺上頗為魔幻。(攝影 / Rick Bowmer)
一旦慢下來,大錘有自己的天賦優勢。
他身高6英尺9英寸(2.06米),這在NBA傳統觀念中已達到大前鋒的標準。同時,他臂展也長達7英尺3英寸(2.21米),和卡哇伊·萊納德一樣驚人。
本賽季大錘場均搶斷1.5次,遠超他此前的生涯紀錄。隊友丹尼·格林說:「他有欺騙性,大家沒意識到他的胳膊有多長。他看起來慢,可他足夠快到讓你失去平衡。」
更重要的是,他籃球智商很高,內線球員的身體裡住著控球後衛的靈魂。
大錘的籃球生涯在父親老凱爾的教導下開始。老凱爾總讓兒子跟大一點的小孩一起打球,以適應更高的競爭強度。8歲的時候,大錘就跟10歲、11歲的孩子比賽。他常常是場上最矮的,也就習慣了打控衛。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個頭也越來越高。長到現在這麼高的時候,大錘開始跟自己同年齡的球員交手,從小練出來的控衛技術與頭腦卻保留下來。
大錘生在紐約,長在跟紐約一河之隔的新澤西。高中最後兩年,他在新澤西州的聖安東尼高中上學,那裡的籃球教練是鮑勃·赫利。老赫利非常喜歡大錘,曾把大錘稱為「當代魔術師詹森」,還經常拿大錘跟拉裡·伯德相比。
「魔術師」詹森和拉裡·伯德是何等級別的巨星?你要覺得這不過是一個沒見識的教練對自己手下球員無原則的偏愛,那只能說明你根本不明白老赫利是個什麼人。
作為美國東海岸籃球教練界的傳奇,老赫利已入選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見過教過很多好球員。他兒子鮑比·赫利就曾是一名頂級控衛,至今仍保持著NCAA大學籃球生涯助攻總數紀錄——1992年美國組建「夢之隊」去打巴塞隆納奧運會,出徵前,他們在美國國內先輸給了一支由大學生組成的陪練隊伍,那支大學生隊的當家控衛就是鮑比·赫利(註:在NBA TV幾年前的夢之隊紀錄片裡,或者在我的書《NBA檔案解密·喬丹傳奇》中,你可以看到這段故事)。
所以,當老赫利願意把魔術師和伯德搬出來當大錘的模板時,他自有道理。
任何一名球員,只要被拿來跟魔術師和伯德比——或者別這麼誇張,就說模板是拉馬爾·奧多姆和鮑裡斯·迪奧——那都意味著,這名球員有內線球員的身高,又有外線球員的技術,尤其傳球算一絕。
大錘剛到馬刺那年,馬刺剛拿完冠軍,鮑裡斯·迪奧發揮出的特殊功效深受重視,也深入人心(戳這裡可跳轉[聖城人物誌]迪奧篇)。自那時起,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期望大錘向迪奧看齊,成為迪奧的接班人。
大錘沒有迪奧的塊頭(體重)和禁區背打技術,卻還是很有希望追隨迪奧的腳步。他自己也說:「我必須在禁區裡變得更好,才能成為鮑裡斯在那兒的樣子。在分享球、讓球不停運轉方面,鮑裡斯幹得棒極了,而我也能做一些那種事情。」
在這個「小球(small-ball)」打得越來越多的時代,大錘可以像迪奧那樣,充當小個兒陣容裡的大個兒。正如馬努所言:「很多球隊都上四個小個兒,而我們有魯迪(蓋伊)和他(大錘)來打4號位。凱爾是個大關鍵,因為他能運球過人,還能傳球。他是個非常好的全面型球員。」
身高與技術的獨特結合,讓大錘在大多數時間有天然的錯位優勢——只要不碰上凱文·杜蘭特、勒布朗·詹姆斯這樣鳳毛麟角的劃時代前鋒。
噢,事實上,即便碰上杜蘭特,大錘也不至於束手就擒。今年馬刺「牛仔客場之旅」中那次打勇士,球輸了,可大錘不止一次虛晃點飛杜蘭特後得分,還很振奮人心。
籃球之美妙,就在於它從來不是純粹比拼身體素質和運動天賦的運動。當你跑得沒有別人快,跳得沒有別人高,甚至投得也沒有別人準時,籃球並不會將你粗暴地拒之門外,你還可以擁有其他的才華。
大錘打球,常讓人感慨他在自己的節奏中。所謂「節奏」,就是對時間、對時機的把控。這裡頭,大有文章可做。
肖恩·埃利奧特在點評大衛·羅賓遜和鄧肯兩人蓋帽之差別時就說:羅賓遜蓋帽靠的主要是驚人的身體天賦,是身高、速度與彈跳的完美結合,鄧肯蓋帽則主要靠對時機敏銳而精準的判斷——完全不同類型,卻都成了不世出的蓋帽高手。
參考以上對比,大錘也好,迪奧也罷,都是不同情境下的「鄧肯」。他們沒有身高、速度與彈跳的完美結合,但他們可以製造自己的節奏。
幾天前,馬刺主場打灰熊。第四節有個球,馬刺隊斷球反擊,後衛布林·福布斯上球給大了,大錘用他那沒法再快的速度玩命往前追,終於在接近底線的位置把球撈在手裡。當時他背對籃筐,差一點就要衝出界,也不知怎麼做到的,只見他勉強擰過身來,單手把球往空中一甩,跟進的戴維斯·貝爾坦斯在籃下候個正著,空中接力扣籃得分。
賽後,記者問起貝爾坦斯那個球,貝爾坦斯說:「我不知道,可能當他拿到球的時候,時間就放慢了吧。所以他可能有六秒鐘左右來思考要怎麼做。」
哇噢,沒有比這更加精彩的答案了。
所以,如果我實在快不起來,就讓時間慢下來吧。這就是大錘,這就是「時間領主」的才華與天賦。
謝謝你們的信任與期待,特別鳴謝大錘主頁句號妹妹。對,沒有跳票。
[聖城人物誌-寫作談]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1] 鄧肯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2] 波波維奇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3] 吉諾比利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4] 帕克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5] 大衛·羅賓遜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6] 布福德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7] 卡哇伊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8] 格文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9] 鮑文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10] 小將軍詹森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11] 埃利奧特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12] 霍爾特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 邦納 點此跳轉
[聖城人物誌] 迪奧 點此跳轉
[聖城之敵人物誌] 麥迪 點此跳轉
◇ ◇ ◇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