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新館對外開放5周年之際,「雲遊自然博物館」第二季首場5G網絡直播如約開播。
上海自然博物館講解員和科研人員,共同帶領網絡觀眾走進藏品庫房,揭開隱藏在藏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這場名為「走近蝙蝠」的直播,以近期公眾較為關心的野生動物——蝙蝠為主題,上海科技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張偉博士向觀眾展示了博物館館藏的蝙蝠,講述了蝙蝠的分類與分布,帶領大家正確認識蝙蝠。
醜陋的外表,吸血的傳說,邪惡的象徵,多種感染病毒攜帶者?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蝙蝠被冠以惡名,面對公眾的「恐蝠」情緒,張偉博士圍繞蝙蝠的特徵、食性及捕食方式、生態作用等方面,結合博物館藏品標本作了系統的介紹。
他也強調了蝙蝠作為世界哺乳動物分布第二大類群,在生態系統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是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對於觀眾關心的家中出現蝙蝠該怎麼辦和餐桌上的蝙蝠等熱點問題,張偉博士也一一進行了回答,並結合自身研究經歷分享他和蝙蝠的故事。
當天的直播也向網友們宣傳了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呼籲人類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不餵食野生動物,不使用任何野生動物製品。
研究人員如數家珍地介紹館藏精品及蝙蝠科普,標本特徵和細節清晰地展現在鏡頭裡。與此同時,各大直播平臺上,觀眾的提問和互動鋪滿屏幕。
今年疫情期間,自然博物館開創了展區實景網絡直播講解,聯合中國聯通5G文旅互動直播,在沃視頻、央視網、快手、鬥魚、虎牙、愛奇藝等多個平臺同時推送。
今年2-3月間已經完成的第一季直播內容主要圍繞自然博物館常設展覽,開設了「海陸空大聚會」、「醉美江南」、「老標本講故事」等11場直播講解,百萬用戶觀看了直播。
3月13日,自然博物館恢復開館,直播活動仍然繼續。第二季內容相比第一季更為「重量級」,圍繞藏品庫房內的30多萬件豐富館藏,特邀博物館研究人員講述如何進行科學研究。
上海自然博物館歷史上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由法國天主教神父韓伯祿創立的徐家匯博物院(中國最早的博物館,1933年更名為震旦博物院),以及1874年由英國人創辦的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1956年,在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基礎上,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成立。
2015年4月18日,遷址新建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開放,展示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種標本近千件,但這些與30餘萬件館藏相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於展示空間限制和特定展示主題的需要,很多藏品未能在常設展區進行展示。
如今,館方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讓觀眾走進館藏,認識這些藏品。即日起每周六,自然博物館將會帶給大家「獸類頭骨中的秘密」、「海洋哺乳動物」、「上海城市變遷中的鳥類」等9期主題直播,每期直播20分鐘,通過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手頭開展的工作來揭開隱藏在這些藏品背後的精彩故事和蘊含其中的科學道理。
點擊播放 GIF 0.0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