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高曉東 SIFIC感染官微 4天前來自專輯全球抗疫,SIFIC在行動!
當新冠病毒疫情來臨,各國統考,世界真正成為了命運共同體,中國的經驗,需要與全世界共享;世界的問題,中國也要思考解決方案。SIFIC計劃在疫情期間,發揮所長,建立一個國內、國際專家交換抗疫經驗的平臺 - 全球抗疫,我們在行動,SIFIC在行動!
SIFIC計劃在每周三、周六,組織在線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國際專家在線分享、交流與互動,形式多樣,緊扣抗疫熱點問題。
新冠疫情初步得到了控制,醫院陸續恢復日常的診療工作。在嚴防輸入性病例,阻斷無症狀感染傳播的同時,如何在門診、住院部,在高風險部門實施有效防護?同時保障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安全?來聽聽感控權威專家的見解!
講者:高曉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整理:王鵬(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審核:周謀清(東莞東華醫院)
來源:SIFIC全球抗疫,我們在行動
在醫院疫情防控工作中,門診是第一關鍵關口,目前疫情防控形勢處於關鍵期,疫情防控效果決定著疫情防控拐點時間,門診管理者必須嚴把門診這個醫院第一關,把疫情防控作為首要任務、中心任務,更應把防控工作常態化開展,今天邀請高曉東老師從五個方面分享了中山醫院門診防控的經驗:
一、發熱患者的就診及排查流程
預檢分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做到把疑似新冠、新冠患者與普通就診患者區分出來,需要前期做好篩查和人流控制,做好醫院出入口管理工作。
以中山醫院西院區為例,關閉部分出入口,在入口做好體溫檢測(關注體溫受到環境影響,建議在室內測量體溫),流行病學調查的工作,如果發現疑似病例,分流到醫院的發熱門診。或者對於來自高危地區的人群,要將該類人群控制在其他正常人群之外,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
醫院設置兩個發熱門診,一個針對疑似新冠患者的患者,另一個針對普通發熱患者,並在發熱預檢的樓上進行了病區改造,隔成出17個留觀房間,為了後期的新冠留觀的使用。
二、主動篩查
流行病學史的問診結合體溫的監測,並不能把病人全部篩查出來,還有很多的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而核酸檢測需要時間,對於門診患者不現實。近期國家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郭豔紅副局長提到建議大型醫院要有核酸檢測的能力,廣東省分享經驗時,要求所有患者入院前進行核酸檢測,核酸陰性才能入院,核酸陽性隔離、治療。為此諮詢了侯鐵英教授,答覆門診不篩查,只有住院才篩查。所以,門診是否篩查還有爭論。
三,落實個人防護措施
不同的人員需要提供不同的防護用品,但是目前防護用品五花八門,院感科需要評估防護用品到底能不能用,用在哪裡?如何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改進防護用品,比如帶有呼吸閥口罩應封閉呼吸閥,可採用各種方法,甚至可使用膠帶。再比如部分非醫用防護服沒有封條,醫院可改進張貼封條,貼好之後,通過專門機構進行驗證,跟合格的防護服效果達到一致。針對不同人員不同崗位的防護用品的穿戴,中山醫院通過拍視頻,結合現場培訓,一邊現場演示,一邊播放視頻,告訴大家穿脫的方法,對穿脫進行嚴格的監控。
四、手衛生及環境消毒管理
手衛生落實是重要環節,在高頻率接觸場合放置手消毒液,如在每個電梯間放置快速手消,自動取報告機旁邊放置快速手消毒液。
環境消毒管理也需加強,如發熱門診採用次氯酸進行終末消毒,CT室進行紫外線空氣消毒機消毒,高危如檢驗科,轉運電梯採用次氯酸或過氧化氫終末消毒。對於空調,單間的空調以及使用風機盤管的空調可以使用,普通風管連接的中央空調原則上不能使用。
五、重點門診管理
(一)血透
血透患者的管理既有門診模式也有住院模式,前期某家醫院發生較大的感染暴發事件,所以對血透患者進行另外的預檢分診,對所有的患者及家屬進行預檢,包括體溫、呼吸道症狀、流行病學史、佩戴的口罩是否符合要求等。分檢完成後,進行相關操作,所有人員佩戴好口罩,陪護人員不進入治療區域內。防護用品使用方面,常規治療區域,工作人員穿著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必要時佩戴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由於上下機有產生氣溶膠的風險,如果發熱留觀的病人需要做血透,嚴格要求二級甚至是三級防護,要求佩戴防護服,N95口罩,防護眼鏡,防護手套等。
(二)肺功能
肺功能室風險較大,檢查中患者主動向外排洩分泌物。中山醫院改進患者宣教模式,採用掃碼觀看視頻,避免人員聚集。另外要求檢查室必須有窗戶,沒有窗戶的診室要關閉。設備使用的傳感器、濾膜、螺紋管均應一人一用一更換,但是由於管路和傳感器價格昂貴,因此採取分批次低溫滅菌的方式,保障消毒效果。科室執行二級防護:要求穿戴醫用防護口罩,隔離衣,護目鏡,手套等。
(三)呼氣試驗
C13和C14是檢測幽門螺桿菌的呼氣試驗的兩者方法。c13是使用呼氣袋的方法,先服用藥液,再在氣袋中呼出氣體,然後進行上機檢測。C14是含著卡片進行吹氣,吹一段時間,放在機器內進行檢測。兩者對比,效果相似。C13需要注意儀器後的汙染問題。但是C14對環境汙染較嚴重,患者直接向環境排出氣體,對環境汙染較大,從疫情防控的角度,還是取消了卡片式的試驗,
(四)內鏡中心
疫情期間單人單診室,診療採取預約,減少人員的聚集,加強消毒措施,建議不是所有的內鏡都做預消毒,只有疑似新冠才做預消毒,正常的患者,還是按照先清洗再消毒的操作步驟,如果需要預消毒,應使用含消毒成分的酶液。中華醫學會發布《新冠肺炎疫情期內鏡中心清洗消毒方案》提到,預處理時內鏡應浸泡在過氧乙酸或酸化水,而有機物對酸化水影響很大。如果患者未患新冠,個人建議還是先清洗再消毒。防護要求:日常情況下,穿戴隔離衣、一次性外科口罩,必要時帶面屏,疑似新冠時,做嚴格的防護。
(五)口腔科
操作中產生氣溶膠的風險較大,有研究顯示,手機操作傳播的氣溶膠可到達幾米,所以防護比較關鍵。要求穿隔離衣,戴外科口罩,防護面罩。針對新冠時,戴N95口罩。另外應把初診和複診區別對待,因為複診人員情況較熟悉,風險較小,初診情況不清,風險較大,個別人員可能需要佩戴N95口罩。無窗戶的診室要關閉,規劃好潔汙通道,加強清潔消毒,在疫情期間加強防護要求。
(六)眼科
在疫情加強個人防護,要求穿戴隔離衣,口罩,護目鏡。對眼底燈前面進行屏障的保護,減少氣溶膠傳播風險,避免眼結膜感染風險。我們把眼壓計放在通風較好的場所。眼科的A超,B超也應引起關注。
(七)胃動力監測
疫情期間發現胃動力檢測設備,類似鼻導管,插入鼻孔內,通過細管內水流動力檢測胃的動力。管腔較多、較細,按照胃腸鏡的消毒流程,但清洗仍較困難,建議用金屬的,固態、高分辨的導管,比較易消毒。
(八)心超-經食管超聲
類似胃腸鏡,沒有管腔,清洗較方便,按照內鏡中心模式管理:用多酶洗液清洗-消毒-乾燥-備用;所有人員做好防護,使用一次性外科口罩,隔離衣,面屏等,防護級別為一級防護;如為疑似新冠病人,防護級別升高。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極其嚴峻,綜合醫院門診既是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的第一哨口,也是發生交叉感染的高危區域,我們應在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切實把好門診防護關,是降低院內感染率,確保醫患安全,遏制病毒院內傳播的關鍵。
原標題:《直播精華丨高曉東: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門診患者的感染防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