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險峰: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

2020-12-17 澎湃新聞

2020年11月16日,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式開幕。2020年11月17日上午8:30由清華同衡總體規劃研究中心、貴州分院聯合主辦的「省級和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專場準時拉開帷幕。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張險峰先生發表了題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的主旨報告,從多規合一及國土空間規劃的探索進程、七大難點問題、規劃改革的八方面有利條件、規劃步入深水區的難點和困惑等方面提出了階段性體會與思考,並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推進做出積極展望和建議。

一、空間規劃: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自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18號文)發布以來,國土空間規劃正式走上歷史舞臺,令人充滿期待。然而,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空間規劃之難。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常說的:「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要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在多規合一基礎之上的國土空間規劃就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以多規合一探索為前奏的國土空間規劃改革歷程,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是多規合一探索和政策的儲備期。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需要提請注意的是,這個決定涉及的都是國家重大決策,建立國家空間規劃體系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被納入,足見其地位的重要和使命的艱巨;而這項內容被放在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篇章,可見其與我國綠色轉型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和支撐保障作用之突出。

第二階段,

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出臺及其實踐的探索期。這個階段的標誌是以18號文為節點,以多規合一為基礎的國土空間規劃,真正開始了一系列在新語境下的實踐探索。

在此過程中,三調結果不斷推遲,市級規劃指南幾易其稿,國家規劃尚在襁褓中,足見空間規劃之難,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的艱巨。那麼到底難在哪裡?

一是城市發展建設長期積累的問題多、根子深,解決難度大。

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衍生出一系列系統性問題:區域發展失衡、創新動力不足、經濟轉型緩慢、鄉村亟待振興;生態環境破壞、各類空間要素衝突、安全底線面臨挑戰;土地投放粗放、城鄉低效用地、空心村空置房、違法佔地和建設治理;城市千城一面、三維空間失控、傳統文化丟失、公共空間品質不高;城市功能缺失、基礎設施欠帳、民生保障欠帳,等等。

二是城市本體變得日益複雜,駕馭難度增大。

全球化新態勢、開放新格局、市場經濟深化等,對發展和對外開放帶來新要求;科技進步、信息化時代、生產方式變革、交通通信方式變革、新能源革命、新產業新業態等日新月異,促進發展模式和空間模式巨大變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社會進步、生活方式轉變、消費需求、社會矛盾轉化等,不斷提出民生新需求;山水林田湖草演進、糧食安全、公共安全與危機應對等,需要多學科綜合統籌、共同面對。

三是多規協同底子薄、基礎弱,融合難度大。

國土空間規劃是從中國特色的治理體系和問題獨特性出發提出的要求,無現成國際經驗可以「抄作業」。在基礎理論、矢量化底圖底數、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等方面都存在儲備不足;長期以來,由於事權分割,部門思維、行業政策、管理體制機制和方法離多規合一、空間治理體系改革尚有差距;技術團隊和管理者對規劃的理解不同,對規劃技術與管理的駕馭能力千差萬別。

四是地方粗放式、擴張式的發展慣性強,轉型難度大。

地方仍然依賴土地財政和粗放式擴張,高能耗生產生活方式發展模式慣性仍然很強;規劃理念、建設模式仍沒跟上形勢變化,規劃執行的嚴肅性和力度仍無法得到保障。

五是五級規劃同步開展,上位規劃不定、下位難找依據。

最重要的是如建設用地規模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以及區域重大設施計劃不明朗;歷史遺留問題處置方式方法沒有明確的政策邊界等等。

六是規劃內容和專業面空前龐大複雜,技術難度大。

本次規劃要求從五大發展理念,以及政治、經濟、治理等方方面面綜合考量,尤其是高度強調政治站位,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等戰略布局。在空間上,需要統籌全域全要素。在學科上,需要「全科」全社會知識技術體系的支撐。

七是中央改革決心大、力度大、要求高,想達到要求不簡單。

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可以說擔子重、責任大。

儘管困難不少,但我們也應欣喜地看到,本次規劃改革具有諸多有利條件:

一是中央和領導核心高度重視城市規劃工作,頂層設計萬事具備。

二是國家規劃體系和各類規劃定位已經明確,空間規劃作用清晰。

三是機構調整已經到位,部門空間管理事權磨合日漸明朗。

四是社會各界空前動員,建立生態文明體制、加強空間治理漸成共識。

五是在天網、技術平臺和網際網路的支撐下,空間管理技術信息系統已經完備。

六是五級規劃同步開展,陸續收穫大量階段性經驗,為優化管理政策、技術方法打下良好基礎。

七是各類技術指南、空間管理政策相繼出臺,不斷為規劃指明方向。

八是三調數據結果漸趨穩定,雙評價、用途管制和地類轉換依據更加充分。

總體上,有利方面多於困難。應該說,多規合一緣起於解決「規劃打架」問題,但是發展到今天,規劃體制改革已遠不止於這個層面,而是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和更重大的使命。因此,建立在多規合一基礎上的國土空間規劃任重道遠。

二、規劃步入深水區的難點與困惑

如今,國土空間規劃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已經步入深水區。在實踐中,也暴露出很多矛盾問題、準備不充分,以及面對新技術新方法新政策要求帶來的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空間格局優化的評價標準和尺度把握問題。很多問題追根溯源,還是對優化開發保護格局的認知和實現路徑方面。何為「格局優化」,其評判標準是什麼?如何將開發與保護統一起來、而不是將二者對立,是一個科學、綜合的權衡過程。如何科學確定全域開發總量,對耕地與建設用地雙適宜地區評價結論如何使用,歷史遺留的衝突問題如何化解,仍有很多待解的難題。其中,發展型規劃與保護型規劃的不一致仍是最大挑戰,過去很多發展型規劃並不明確空間邊界、用地指標等,在空間安排上與空間管理規劃缺乏對話,從而造成了很多空間利用上的矛盾問題和項目難以落地,為規劃和實施帶來困惑。

第二,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問題。建設用地規模始終是地方政府最為關注的焦點,擴張衝動挑戰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依據的技術論證很難向權力講述真理。在國家和區域戰略、新型城鎮化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帶)中,政策和資源配置將產生新的改變,各地將迎來不同的發展機遇,對開發規模的確定也有賴於上位規劃政策的進一步指引和調控。以地方視角去謀劃規劃只能是管中窺豹、一廂情願。

第三,地方對城鎮開發邊界的惶恐與幻想並存。開發邊界概念一經推出,既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開發邊界把城市框死了,因此規劃編制中要儘量畫大;另一種認為既然劃定了開發邊界,就可以在裡邊隨便用、隨便調了。這兩種觀點都是對開發邊界劃定意義和作用的誤讀,但也反映了地方的困擾,就是開發邊界畫多大合適、劃定之後如何管理。要做到把保持合理發展訴求與保護城市周邊自然環境和耕地有機結合,既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進一步明確開發邊界優化和管控政策,以動態的評估管理為真實發展訴求提供保障,讓開發邊界回歸本源。

第四,空間矢量化定位、細度把握的糾結和困擾。本次空間規劃依託於地理信息系統和三調數據,所有用地都要分類劃定納入數位化管理系統。構想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具體操作中也應慎重對待。尤其是落實到村莊規劃、城區布局層面,很多矛盾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定界、定量背後都涉及到複雜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跟進問題;再比如,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如小產權房、工廠用地圈而不用等,由於產權和法律關係複雜,問題的解決有賴於政策力度並假以時日,難以在一次規劃中做到位。盲目推進難免採取簡單粗暴的做法,造成社會矛盾激化和不穩定因素。因此,定界定量工作深入到基層,就變成了政策和法制問題,而非單純的技術性問題。

第五,各地、各方對規劃內容與深度的理解差異大。過往城市總規被人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編制審批時間長、規劃成果厚而操作性差,影響了規劃的時效性、前瞻性和嚴肅性。如今多規合一的規劃涉及內容更全更廣,矢量化要求更高,專項要求更實,要想編出一本「能用、好用、管用」的規劃,難度可想而知。如果一味追求「深度」和「細度」,規劃勢必如泥牛入海難以自拔,更難以實現戰略性、前瞻性與嚴肅性的合理兼顧,編審進度也將大打折扣,這不是個工作態度問題,而是規劃體系構建的思路和策略問題。因此,各級規劃的「一張藍圖」畫到什麼程度,仍需各方達成共識。

第六,很多新名詞新政策背後的邏輯和管控要求尚需深化。例如,城區、中心城區、開發邊界、集中建設區之間關係是什麼?生態保護空間內耕地、林地並存的地區大量存在,簡單退出的科學依據是否充分?農業生產空間中三次產業並存、農旅互促、配套設施兼容是大勢所趨,這些市場需求與管控要求如何統一?等等。

還有很多細節問題在此不再贅述。

三、思考與展望

目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起來,構建起從管理流程到成果體系、支撐體系的系統構架。我們必須將規劃編制技術工作與「四梁八柱」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發揮出「組合拳」優勢,支撐「一張藍圖」的繪製和規則的制定。

按照部領導指示「審什麼就編什麼」的要求,應反覆研究並把握各級規劃特點,明確本級規劃編審內容。按照一級政府一級事權要求,和五級三類規劃各自定位,合理確定本級規劃調控重點、編制和表達深度,做「適度」的規劃:對上承接剛性管控內容和指導思想,對下明確引導、管控、傳導內容,對本級管理區域作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空間布局結構和實施方案,發揮五級三類規劃組合拳作用。

第一,堅持戰略導向,確定目標方向、主導功能和開發強度。依據國家自然地理格局,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全國應形成一盤棋,引導各地有所為有所不為,讓開發地區更優、保護地區更綠。避免把爭規模、搶項目、鋪攤子作為地方執政的指揮棒。

第二,堅持科學導向和系統集成,提高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的綜合評價能力。開發與保護的博弈,其實是一場「新算法」革命。作為全新的規劃,不能是原有各類規劃的簡單拼合和數字、圖斑的照搬照抄,即只會做「加減法」;而是要綜合雙評價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戰略要求,開展複雜的運算,學會運用「矩陣」和「微積分」算法,科學評價各類空間的適宜性,合理確定三生空間優化關係和用途管制方向,讓三生空間各得其所、相互融合,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願景。

第三,堅持以時間換空間思維,化解長遠目標與近期實施之間的矛盾。規劃目標、尤其是控制性的,是面向203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帶有戰略性、前瞻性、原則性和嚴肅性,其實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不能被眼前的困難迷惑住。對於短時間內難以確定的規劃內容,比如村莊規模與邊界、低效用地改造、違法建設用地處置等,宜放眼長遠,設定總體控制目標和優化方向、分階段實施目標,制定清晰的實施路徑,以運動戰、持久戰的方法,逐個破解規劃難題。首先,通過實用性村莊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和政策跟進,步步為營逐步推進;其次,在技術方法上加強多方案情景模擬和方案評價,在空間上保基本、保民生、保重點、留彈性,為確定建設用地規模、開發邊界、城市形態提供支撐;第三,在規劃實施機制上,加強規划動態維護和實施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不能久拖不決;第四,在年度用地指標投放上向省級放權並加強第三方評估監督,使真實的用地需求得到快速審批執行,不合理投放能夠及時收回,為地方經濟發展和集約高效保駕護航。應摒棄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因為既不現實也不科學。

第四,堅持以城市(區域)研究為主導,在時間上爭取主動。在應對五級規劃同步編制時下位規劃缺乏上位明確指引的情況,將「城市研究」(區域研究)與「規劃編制」做適當的切割,研究清楚本地自身問題、訴求和破解思路,在上下互動中講清道理,爭取空間資源配置和規劃決策的主動權。一旦上位依據和編審辦法明確,即可馬上進入「編製成果」階段,提高成果編制的水平和效率。將研究與編制適當切割,也包括規劃成果不能像「研究報告」,而是簡明易懂的公共政策讀本。為此,研究成果需要做合理簡化,達到好懂、好批、好用、管用。

第五,加強基礎學科、技術政策、專業融合研究,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協調性和嚴肅性。

首先,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誕生了全新的理念、概念和方法,需要規劃學科及時跟進加強研究。尤其是生態空間與農業空間、人的活動之間的關係及其產生的空間兼容性問題;城市合理的規模、密度及其匹配的建設模式問題;新技術應用、新產業新業態、新的消費需求等對空間屬性及其配置方式帶來的影響,等等。

其次,本次規劃對規劃成果和空間管控的政策性要求空前提升,也倒逼規划行業對規劃的技術政策加強研究。尤其是在綠色化、智慧化、現代化、社會性、文化性、治理體系、安全韌性、三維空間管控等方面。

最後,多規合一的空間規劃綜合了更多的專業學科,也創造了多專業融合的機會。規划行業應該以創造天人合一的國土空間環境為共同目標,打破「門戶之見」的芥蒂,打通各專業之間技術與學術的筋脈,才能使山水林田湖草與城鎮鄉村、基礎設施更加有機地融合。

四、結 語

時代在進步,向權力講述真理的時代已經過去。空間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靠制度、法律、規則、政策和科學技術的統一併形成合力,其中發揮好「四梁八柱」的作用是關鍵:

一是以法律手段解決紅線管控、資源保護、相鄰空間權益糾紛問題,這方面世界發達國家有很好的經驗可資借鑑。

二是通過政策完善和體制創新,破解規劃實施中的「硬骨頭」問題,推進和支撐規劃目標、規劃藍圖的實現。

三是完善覆蓋全域、城鄉的規劃許可制度,加強各類用地管控。

四是以行政體制改革和政績考核制度,解決發展理念和規劃執行力問題,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中央政府在加緊行動。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四梁八柱」基本形成,規劃制度建設已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剩下的就要看規劃本身是否過硬,是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展望未來,機遇挑戰並存。規劃人必須以改革的精神、包容性胸懷、創新性理念、系統論思維、科學性方法和新技術裝備去積極應對,才能交出滿意的答卷。

祝清華同衡行穩致遠,鑄百年老店。

* 註:本文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配圖為演講照片,已經專家審閱。

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學術周回顧

2020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觀點集錦

 

關於「清華同衡學術周」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孕育於中國特色規劃體系,脫胎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誕生於世紀之交,依託清華大學的綜合學科與產業優勢,致力於開展國家與地區宏觀發展政策研究以及人居環境建設工程的技術研究與實施,為國家部委、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等提供研究和諮詢服務。清華同衡多年來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思想,於2013年起每年策劃舉辦「清華同衡學術周」,邀請跨行業專家及行業同仁共同聚焦社會熱點,暢談城鄉百態,實現學術思想的博採眾長、不斷創新,為行業帶來耳目一新的學術思潮。

原標題:《張險峰: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行業觀察」張險峰: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
    2020年11月17日上午8:30由清華同衡總體規劃研究中心、貴州分院聯合主辦的「省級和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專場準時拉開帷幕。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張險峰先生發表了題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的主旨報告,從多規合一及國土空間規劃的探索進程、七大難點問題、規劃改革的八方面有利條件、規劃步入深水區的難點和困惑等方面提出了階段性體會與思考,並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推進做出積極展望和建議。
  • 省級和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實踐經驗的階段性總結
    主旨報告張險峰: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張險峰從多規合一及國土空間規劃的探索進程、七大難點問題、規劃改革的八方面有利條件、規劃步入深水區的難點和困惑等方面提出了階段性體會與思考,並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推進做出積極展望和建議
  • 暢談《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本期主題:「暢談《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指導和規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自然資源部印發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 2019規劃年會 | 專題會議20:國土空間規劃
    張  泉學會副理事長特邀主題報告王凱:生態文明思想下的國土空間規劃思考我國目前國土空間規劃改革的方向,與日本規劃體系有一些相似性。他從空間規劃的行政體系、法規體系、運作體系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日本相關法律法規、行政架構和規劃內容,全面介紹了各層級國土形成規劃、國土利用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體系,探討了日本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特徵和協作機制。在此基礎上,他歸納了對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幾點啟示。第一,進一步融合生態環境、交通職能。
  • 大連市國土空間規劃條例
    區(市)縣人民政府按照規定權限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鄉(鎮)人民政府按照規定權限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相關國土空間規劃工作。街道辦事處在區(市)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配合做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有關工作。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機關根據授權做好本區域內國土空間規劃工作。
  • .| 「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發展暨2020北京卓越...
    國土空間規劃應該是政府各部門及全社會均需使用的基礎性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是中長期規劃,主要任務是安排土地及空間利用的總體布局,在國家規劃體系中為最上位規劃。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的近中期實施規劃,凡是涉及空間利用的內容需遵循國土空間規劃的安排,屬於第二層次規劃。其他部門的專項規劃屬於第三層級規劃。
  • 國土空間規劃意義_2020年國土空間規劃意義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保護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對於繼承悠久的文化遺產,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摘要:在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與自然資源部門職責調整的背景下,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意義和作用愈 發凸顯,其具備的全域性、過程性、實施性對國土空間規劃新架構是極大的補充與完善
  • 從基層視角,思考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管理的若干問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構建了從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到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從總體規劃到專項規劃「五級三類」的體系框架,標誌著我國規劃編制體系的重構。
  •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指南下載_2020年市縣國土空間規劃指南下載資料...
    國土空間規劃分析指南合集 內容包含: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指南、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指南
  • 高質量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
    桐鄉召開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題對接會 高質量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 發布日期:2020-12-07 08:47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瀏覽次數: 國土空間規劃,是桐鄉未來發展戰略實施的基礎。
  • 吳志強院士:國土空間規劃的五個哲學問題
    回答:①什麼是國土空間規劃,即國土空間規劃的定義以及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主體和工作對象;②國土空間規劃從哪裡來,即回顧空間秩序發展歷史理解其存在的意義;③為什麼要建構國土空間規劃制度,即國土空間規劃在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④如何評價空間規劃的質量,即空間規劃後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空間綜合效益的評價標準體系
  • 廿年不忘@大師講堂 | 陳軍:對標聯合國2030 SDGs 助力國土空間規劃
    我國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相對較少,因此要做兩件事,一是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自然資源監管,做統一調查、綜合評價、持續監測等;二是國土空間科學有序開發,這跟各位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思考怎麼做好空間規劃、用途管制以及生態保護和修復。
  • 上海經緯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揭牌成立
    ——上海經緯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8日揭牌成立。  上海經緯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由上海經緯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經緯院」)發起成立,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重要政治導向,秉持「聚焦重大問題、打造綜合平臺、服務國家戰略」宗旨,通過技術輸出和服務輸出,進一步搭建集各方技術資源,從事並提供與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相關技術諮詢服務、評估策劃研究、專業論證研發等方面的創新合作服務平臺。
  •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2020年國土空間規劃工作要點
    立足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探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詳細規劃管理機制。  (五)實施「制度建設」工程。推進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制定出臺《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措施》,按程序推進《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條例》起草工作。研究起草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目錄清單及統籌管理制度。
  • 長子縣圍繞「三要」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
    3月20日,長子縣國土空間規劃初步成果匯報會召開。縣委書記李國強,縣委副書記、縣長趙永進,副縣長李晉平,縣政協黨組成員李偉等出席會議,各鄉鎮黨委書記及縣自然資源、發改、住建、水利、能源、農業農村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
  • 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知識專題培訓大會舉行
    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知識專題培訓大會舉行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20-09-26 07:33:39
  • 小店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項目資質代辦辦理大概需要多久
    小店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項目資質代辦辦理大概需要多久國土空間規劃資質代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任何層次的規劃工作都有來自上層次規劃的邊界控制、指標控制、用途控制、準入控制等等的約束,而且這些約束從要求上來講都是明確的,因此,使用上的調整和變動也就意味著是在現狀的底圖、底數、底板基礎上的調整。
  • 陳峰專題調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11月18日上午,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峰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調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蔡勳華及相關單位和科室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中規院上海分院、省國土院、創輝達設計院及市規劃院關於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進展、各項專題研究報告和專項規劃的成果匯報。蔡勳華就後一段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部署。
  • 羅平縣召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會
    12月14日,羅平縣召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會,縣委書記海建才出席會議並講話。海建才指出,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意義,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高效精準繪就好「一張藍圖」,以高質量高水平國土空間規劃引領新時代美麗羅平建設,推動羅平高質量跨越發展。要認真研究、科學分析,對國土空間規劃初步方案進行充分討論,提出意見建議,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廣泛性和前瞻性,留足未來15年的發展空間,切實更好更精準地解決羅平發展的瓶頸問題。
  • 賈汪區國土空間規劃如何編制?這次會議定調子
    賈汪區國土空間規劃如何編制?,研究賈汪區與《徐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規劃定位、重點區域建設、中心城區優化和鄉鎮邊界管控等方面對接工作。據介紹,賈汪區以建設產城融合的城市副中心、徐州北翼創智生態新城、「兩山」轉化示範區為定位,深入對接《徐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構建山水貫通的生態安全格局,實現綠色發展;總體空間格局規劃以串山理水、一軸雙城為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