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脫落酸 三三 鳳凰WEEKLY
最近,看到這樣一種說法:逃離不是逃避,是另一種面對和擁有。
仔細一想的確如此。城市化的列車轟隆向前,每個人似乎都在經歷一種焦慮,一種因為期望與現實的斷裂而造成的身份迷失。
人們淹沒在城市的急流中,日復一日,動彈不得。
〓 昆明南沙灘溼地實景圖
而逃離,更像是我們對現實發出的一次反抗。只要不在此地,就有可能獲得新的啟示,新的樂趣。
更重要的是,人們在身體出逃的同時,逐漸體會「心」的變化。不管成不成功,你都會比之前更接近你自己。
在城市病蔓延的生活中,出逃本身就是一場大膽的實驗,不用簡單的點讚來維持續關係,而是走進真實的人間,去與自然對話,去感受生活的溫度,去體會「心」的變化。
逃離奮鬥,找回最初的自己
「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困擾著我?」
已經7個月沒拍戲的江疏影,每天都要問自己同一個問題。
江疏影曾坦言,自己不是一個有天賦的演員,只有更努力,才能不被落下。早在20歲時,她就堅信「努力才會有糖吃」。
但做演員後,卻總事與願違。從2013開始,她陸續參演影視劇《致青春》《全職高手》《清平樂》都沒有火。反倒是《三十而已》,卸下包袱後演的那幾場戲,都對了。
到底是該取悅觀眾,還是遵從內心?面對這個問題,今年34歲的她依然會像天平一樣左右搖晃。
但有些事情還是變了。
就像去攀巖,爬到一半,她突然大叫:我沒有力氣了,我恐高。教練鼓勵她再爬兩個,她偏不要,最後還是放棄了,承認自己做不到。
20歲以為只有堅持,才能成功,30歲後她說,接受平庸。
「不想做社會定義的三好學生,找不到目標怎麼了,找一輩子怎麼了」。兩句反問,雖然是她留給自己的人生命題,但其實也適合很多年輕人。
不幹了。江疏影決定,這次,她選擇「逃離」。
春城昆明,冬無嚴冬,夏無酷暑。要選擇一個暫供避世的桃花源,非此地莫屬。
江疏影選擇的五漁邨小鎮,坐落在滇池風景最綺麗的南岸,在離鬧市區不遠處,和喧囂的大城市和瑣碎的日常生活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藏著海與生活。
無法完全脫離市中心的工作,又渴望短暫出逃的人們,在這裡享受旅居、發現藝術、體驗瑜伽、嘗試各類活動和社群,遙望著滇池發呆。就像回到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童年。
告別通告和排期的江疏影,不用演戲給任何人看,只和自己發生對話,與朝露、夕陽、海風相伴。體驗浪漫詩意、山海之間的藝術文化小鎮生活。
〓 環球融創滇池南灣未來城•五漁邨小鎮實景圖
侷促在擁擠的城市裡,她被鋪天蓋地的工作擠壓到無法喘息。
而當生活的空間不再受限制時,江疏影發現,天地間有更多的可能性:
變身超級植物學家;品嘗各式奇異料理;與陌生人毫無芥蒂的相處,擺脫社交恐懼與焦慮……
如果30歲後沒有越活越明白,反而陷入更深的迷茫。那麼或許可以學著跟江疏影一樣去思考:
「我的目標是什麼,而不是社會給我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努力無法治癒你,那就暫且逃離吧,昆明恣意綻放的鮮花也許可以。
〓 環球融創滇池南灣未來城•五漁邨小鎮實景圖
逃離工作,尋找生活的本真
要不是親眼看到那個數字,我絕對不會相信她才20歲。
歐陽娜娜,一個不折不扣的00後,無論衣著打扮,還是行為舉止,都透露出和她年齡不相匹配的成熟。
她好像什麼都經歷了。
6歲學大提琴,6年後辦了4場獨奏巡迴音樂會,15歲登上北京國家大劇院舞臺,10歲出書,14歲演電影…
更厲害的是,她還能把多重身份平衡得這麼好。
以至於網上老是出現一個反問梗:「哪個女孩不想活成歐陽娜娜?」
出生演藝世家,四歲就上康熙來了,林青霞看著長大,在外人眼裡,她的人生一直順風順水,毫不費力。
但實際上呢,年少成名背後的心酸恐怕鮮有人知。
「每天睡不著,不開心的事有很多…」在節目聊生活,她曾不可抑制地哭泣。
工作儼然已經佔據生活。
她也曾驕傲的宣稱:工作也是做自己。聽起來,她似乎心甘情願把靈魂都交付工作。不管多忙多累,她都是自在的。
但如今,真到了這一步,還是難免感到無力。
「事業和生活,我沒有平衡好,事業是9,生活可能不到1。」歐陽娜娜坦言,從機場到錄影棚,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多值得去的地方,但都沒有時間去感受。
沒遇到大難事,但也沒有過上期望中的生活。
「缺少一股衝動,離開所有人,一個人逃跑…」跟普通人一樣,她也會被工作困住。生活被工作填滿,想要撬開一個出口。
能怎麼辦?
歐陽娜娜給出了一個答案:每年,至少留一個月去休息。而2020年這一站,她選擇了大理。
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這是風花雪月的大理。
嘗試新的職業,認識新的朋友,學新的樂器,這是歐陽娜娜的大理。
上一次來大理,還是為了拍戲,在歐陽娜娜心目中,大理是一個天氣很好的地方。
「甜甜的,天上的雲都可以一把抓下來當棉花糖吃。」
而這一次,迎接娜娜的不僅有大理的風光霽月,更有全新的生活。
她學著在農場照顧兩隻不聽話的羊駝:
嘗試在路邊做一位不計回報的花農:
親手做一次扎染:
還能在蒼山邊學一曲古琴,在洱海邊做一次遊人的攝影師,在小院裡親手做一餐飯、發一次不被打擾的呆……
娜娜說:在這裡,幸福有兩種,一種是大理能帶給你的,一種是大理的人帶給你的。
在浪漫的雲想山、生動的小院子,歐陽娜娜真的出逃了幾日,甚至想在大理找男朋友。這正是大理的魅力所在,無論什麼年紀來到大理,都能完全放鬆下來,體會如娜娜一樣快樂的出逃心情。
在大理和娜娜一起去體驗不同的生活吧,逛一逛創意市集,品嘗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在洱海邊聆聽風吹海浪的聲音。收穫一種感受澎湃生命的新方式。
這一刻,生活只屬於自己。
逃離虛假的城市,重返人間真實
九年過去了。
李誕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李誕,但王建國還是那個王建國。
王建國說:「我是個守墓人,這個世界就是我守的墳」。不愛交新朋友,不喜歡出門,比起脫口秀,他更喜歡看小說打遊戲,一心想賺筆錢回東北。李誕評價他:「活的很擰巴很痛苦…」
在最近熱播的短綜《出逃計劃》中,李誕王建國又聚到了一起。
「大自然吶,我要代表李誕向你懺悔。」
「大自然吶,我要代表王建國向你道歉。」
就這樣,他們你一句我一句,說著看似玩笑實則掏心窩子的話。
這幾年,李誕變成了推著王建國往前走的人,逼他寫段子,帶他上節目,勸他去賺錢……但王建國似乎始終困在某種秩序裡無法自拔。
「我快樂不起來,我快樂的同時難受。」就是這樣沉重如山的王建國,沒人知道李誕是怎麼說服他來觀瀾雲頂錄綜藝的,但神奇的是,這一次他樂在其中。
「夕陽西下吃溜肉段,拿個手機跟無邊泳池合影……王建國竟然圍著篝火跳舞,真是荒唐!」按李誕的說法,王建國是被西雙版納徵服了。
除了王建國的狀態,最讓李誕感動的還是當地人。
「快樂,心很定,也不焦慮,對你毫無所圖的熱情」,李誕說,那是回家的感覺,傣族和哈尼族朋友,都像極了家鄉的內蒙朋友。
不止人像,連雲彩也像。「像內蒙的雲,又大又胖,能在天上停留很久,很好看,也讓人感覺很溫暖…」他感慨道,大自然一份價錢一分貨,來版納,就看雲都值得。
在全球北緯21°沙漠帶的唯一綠洲上,李誕不再是詩人,也不再是作家脫口秀演員,他成為舞者,變身匠人,挑戰瑜伽,學會獨自生火,搭帳篷鑽木取火……
在西雙版納,你能感受到自然的溫度,可以遠遠離開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只剩下你正在做的手工。甚至你正在做的事情也並沒有那麼重要,只剩下前所未有的,在城市中難以企及的專注。
以至於城市中的喧囂,和成功秩序帶來的焦慮,都能被消解。
「腦子一瞬間放空了,這個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嗎?」李誕問。
人生的活法不只是有努力奮鬥這一種,坐在觀瀾雲頂享受生活不失為一種選擇,也許俯瞰瀾滄江的時候你會感嘆:
人間,還挺值得。
為你的逃離,建一個「家」
近些年,「逃離」幾乎成了一個熱門詞。
逃離北上廣,逃離內卷,逃離工作,逃離城市……
逃離的背後,是世俗定義下的成功、是節節攀升的房價、是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努力這麼久了,你累嗎?
當人們的生活被鋪天蓋地的忙碌擠壓到無法思考、節節敗退時,暫時的逃離也許是個讓人得以喘息的好機會。
為心靈尋找一方淨土,這裡不僅要裝的下景色,更要放得下生活。
人是社交動物。逃離城市,卻依舊需要便捷的生活,遠離世俗,也無法遠離煙火人情。
在自然和生活中達成微妙的平衡,融創做到了。
他在西雙版納的雨林裡「種下」房子,舉目就是自然,環視也有人煙。
〓 西雙版納·環球融創觀瀾雲頂實景圖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萬物自由生長的燦爛國度。年平均氣溫約21℃、,森林覆蓋率約78.4%,如夢似幻的翡翠之境,約20000多種動植物共同呼吸。
在這北緯21°的熱帶雨林裡、世界知名的長壽之鄉,融創打造了觀瀾雲頂。
巍立瀾滄江畔,背靠景洪市區內唯一的熱帶雨林;隔江對望傣王宮,沐浴千年佛光,古老文明熠熠生輝;三面環山,佇立半山之上,俯瞰一線江景。
〓 西雙版納·環球融創觀瀾雲頂實景圖
如果你喜歡大理,他還在蒼山洱海之間建起了院子。既有「樂土以居」,也有「佳山川以遊」。
在世界級旅遊度假勝地大理的核心區域,融創建立一個烏託邦式的小鎮。
大理的小院子項目落位於旅遊資源豐富的海西地帶,3000畝文旅度假區以文藝、生態、浪漫為主題,成為新大理人的聚集地。成熟社群、豐富的圈子文化,讓很多喜歡大理的人,從遊客變成了居民。「偶爾來,或一直在」,成為大理的小院子度假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成就了它烏託邦一般的氣質。
〓 大理的小院子實景圖
大理·雲想山項目,更是打造四大主題小鎮,八大產業,構建出一套完整的小鎮旅遊度假生活運營體系。
〓 大理·雲想山看海全景圖
出世與入世,就在一念之間。
還有昆明滇池畔的五漁邨小鎮,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滇池南岸。
〓 環球融創滇池南灣未來城•五漁邨小鎮實景圖
坐看雲起,閒看花落,體驗零距離湖畔生活,觀看冬日裡碧海湖面海鷗的掠影、叢叢綠蔭。
在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家人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回歸本真,簡單生活。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 環球融創滇池南灣未來城•五漁邨小鎮實景圖
當你深夜加班的時候,昆明的鮮花正在悄然開放;
當你被頻繁響起的微信聲音煩擾時,洱海的風正拂過一隻風鈴;
出逃或許不會是最終的答案,
但是出逃提供了一個答案的可能
改天是哪天
下次是哪次
以後是多久;
去奔赴,去逃離,就現在。
原標題:《想弄清自己要什麼,出逃一次就夠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