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讀,世界各洲的自然地理特徵

2021-02-20 地圖窩

整個地球,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約佔北半球總面積的2/5;而在南半球陸地面積只佔1/5。在北半球的中、 高緯度,陸地分布幾乎連續不斷,最為寬廣;南半球的陸地在中、高緯度顯著收縮,南緯56°~65°之間,除一些島嶼外,幾乎全部為廣闊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極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極地卻是一塊大陸──南極大陸。

各大陸的形狀都是北寬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極大陸外,所有大陸還南北成對分布:北美與南美、歐洲與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每對大陸之間,形成範圍廣大的陸間海,島嶼星羅棋布。

亞歐大陸東部邊緣環列著一連串花彩列島,形成向東突出的島弧,其外側則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溝。大西洋兩岸的輪廓互為對應,這一大陸的凸出部分能與另一大陸的凹進部分嵌合。

作為地理環境主要組成部分的廣大海洋水域,表面均質,以地帶性分異為主,按緯度而異的太陽光熱分布,成為劃分海洋自然帶的基礎。但由於水體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使海洋自然帶較陸地自然帶簡單,各帶之間的界限也較不明確。全球海洋大致可劃分出 7個自然帶:北極帶、北溫帶、北熱帶、赤道帶、南熱帶、南溫帶和南極帶,各帶之間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表水溫度、含鹽度、海洋生物分布等方面。海洋自然帶也受到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局部的幹擾和破壞,特別是在同一緯度地帶寒、暖流所經部分。受陸地分隔的四個大洋,跨越不同的緯度位置,具有不同的輪廓,在自然地理方面各具特點,體現著全球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01、亞洲篇  

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弧形島弧。亞洲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大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 000米以上。平原佔總面積的1/4,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

平均海拔高

亞洲是除南極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950米)。全球海拔超過8000米的高峰全在亞洲境內,擁有世界陸地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以及最高大高原——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同時,又有世界最著名的廣闊低平原和深窪地,如西西伯利亞平原大部在海拔100米左右;死海地溝是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死海水面在海面以下392米,其湖底低於地中海水面792米。地表高低起伏極其懸殊。

地形複雜多樣

以山地高原為主。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各種構造地貌類型齊全,其中山地和高原約佔75%。同時,擁有多樣而典型的外力地貌:如,東亞和東南亞溼潤地區的流水地貌;中亞和西南亞的乾旱風沙地貌;北亞的冰川凍土地貌;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部的巖溶地貌;還有黃土地貌、紅層地貌等。亞洲主要有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託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伊朗高原、安納託利亞高原、德幹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地形結構中部高,四周低。山脈組合多成群成帶。中南部以青藏、帕米爾高原及眾多高大山地為中心,向四周高度逐漸降低,周邊多平原和丘陵。亞洲山地可分成三大山帶:第一條是從小亞細亞半島高原南北兩側的山地起,向東經伊朗高原的邊緣山地、喜馬拉雅山脈、中南半島西部山脈,直至印度尼西亞努沙登加拉群島山地的南部山帶,具有典型阿爾卑斯式地貌特點,山勢高大雄偉陡峻;第二條是由帕米爾高原起,向東北經蒙古高原、塔裡木盆地和中西伯利亞高原間一系列山地,直至楚科奇半島的斜交山帶,主要有薩彥嶺、杭愛山、阿爾泰山、天山及南西伯利亞山地和外興安嶺等,多為古老回春山地,山頂保存有準平原面;第三條山帶位於大陸東緣,主要由東北—西南走向的新華夏系山地組成,包括西太平洋邊緣島弧山地在內的三列山地。地形特徵的形成 上述地形特徵的產生是與大陸的地質發展史、各階段構造運動以及現代地理環境特徵等因素密不可分的,是內外營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地質古老

距今5.5~6億年前,如今的亞洲大陸範圍內,有幾個古陸塊或板塊,主要有北部的西伯利亞板塊、中部的塔裡木—中朝板塊、南部屬於岡瓦納古陸的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板塊間的邊緣地帶是廣闊的海洋。在以後漫長的地質歷史上,先後經歷了古生代的加裡東運動和海西運動、中生代的太平洋運動和印支運動、新生代的阿爾卑斯運動等大規模的構造變動,在古陸之間的陸間區發生了褶皺造山運動,形成了一系列山地,先後成陸。古生代和中生代形成了許多古老山地,主要有由帕米爾高原向東北的斜交山帶和大陸東部的山地等,由於久經外力侵蝕夷平,多已失去高峻的地貌形態,在山地頂部形成了多級侵蝕—剝蝕夷平面,一般具有峰頂齊一的準平原面。新生代第三紀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以後的新構造運動對亞洲地貌影響巨大,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此期印度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南緣俯衝,板塊碰撞產生的地縫合線,屬於喜馬拉雅—阿爾卑斯褶皺帶的第一條山帶,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大山帶。大陸東緣的西太平洋弧形山帶也在同期形成。這次造山運動規模巨大,距今不久,加之新構造運動上升幅度大,所以山地仍保持高峻地貌特點。在山地間相對下陷區,形成大型山間盆地。其他舊褶皺山地,如阿爾泰山、天山等,也有強烈的線狀隆起,使這些古老山地回春。在中南部高大山地周邊,上升幅度較小,有的還相對沉降,接受堆積,在大河中下遊沿岸形成了許多大衝積平原。

現代地理環境複雜

在內力作用形成的構造地貌基礎上,各種外力作用對地貌進一步雕刻。由於亞洲面積龐大,各地區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差異巨大,所以在北亞高緯寒冷區、中亞和西南亞乾旱區、東亞和東南亞溼潤區,分別形成了典型的冰川凍土地貌、乾旱風沙地貌及流水地貌。由於地表巖性的影響,在石灰巖廣布的中南半島等地形成了巖溶地貌。隨著地質歷史的發展,自然環境的變遷,地貌也必將繼續演化。

特色地形

東部沿海的弧形群島。這些島弧和島弧前的海溝是板塊碰撞俯衝的邊界,因為板塊邊界是一條線,所以這些島嶼成鏈狀延伸。

阿留申群島—勘察加半島及其前沿的海溝是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的碰撞俯衝帶;

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北部及其前沿海溝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俯衝帶;

馬裡亞納群島及馬裡亞納海溝是太平洋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邊界;

日本列島南部—琉球群島—臺灣—巴林塘群島—菲律賓群島是菲律賓板塊與亞歐板塊的邊界。

  02、歐洲篇  

整個歐洲地勢的平均高度為340米,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部聳立著一系列山脈,總稱阿爾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屬法國境內,成為西歐第一高峰。歐洲的河網稠密,水量豐沛,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690公裡,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長2850公裡,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歐洲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半島、島嶼、海灣和內海,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寒帶氣候所佔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溫和,降水分布較均。

歐洲的地形具有許多獨特性。最高點位於大高加索山脈的厄爾布魯士山,高度5642米。

首先,歐洲是世界上地勢最低的一洲,平均高度只有340米。高度在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總面積的60%,平原所佔比重之大,在各大洲中首屈一指。歐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東迄烏拉爾山麓,綿綿數千公裡,沒有間斷,形成橫貫歐洲的大平原。歐洲山地所佔面積不大,高山更少,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僅佔全洲總面積的2%。

第二,歐洲的地形,大體上可以以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西岸一線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平原佔絕對優勢,地形比較單一,西部則山地和平原互相交錯,地形比較複雜。地形的分布與地質構造基礎有著密切聯繫。

第三,在第四紀冰期時,歐洲存在著兩個大的冰川中心,一為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大陸冰川中心,一為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地冰川中心,前者對歐洲的影響很大,由於它的作用,歐洲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

西歐地勢較為平坦,為平原;北歐有斯堪地那維亞山脈;中歐有阿爾卑斯山,氣溫較低;南歐有喀爾巴阡山脈(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山脈(亞平寧半島)和庇里牛斯山脈(伊比利亞半島);歐洲有四大半島(伊比利亞;亞平寧;巴爾幹;斯堪的那維亞)三大平原(東歐、波德、西歐)氣溫與同緯度相比更暖和,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1、地形總特點:以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分布較廣,高山峻岭匯集在南部。

2、地形區域構成: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0%,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佔60%。

3、山脈分布特點:阿爾卑斯山脈橫亙南部,斯堪地那維亞山脈比較平緩,沿岸多深入內陸的陡峭峽灣。

4、河流分布特點: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不少河流間有運河相連接。

  03、非洲篇  


海岸線:大陸海岸線全長30500千米。海岸比較平直,缺少海灣與半島。非洲是世界各洲中島嶼數量最少的一個洲。除馬達加斯加島(世界第四大島)外,其餘多為小島。島嶼總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佔全洲總面積不到3%。

非洲大陸北寬南窄,呈不等邊三角形狀。南北最長約8000千米,東西最寬約7500千米。非洲為一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明顯的山脈僅限於南北兩端。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60%以上。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約佔全洲面積5%。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帶。地勢大致以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剛果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一線為界,東南半部較高,西北半部較低。東南半部被稱為高非洲,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衣索比亞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稱)、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在南非高原上有卡拉哈迪盆地。西北半部被稱為低非洲,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大部分為低高原和盆地,有尼羅河上遊盆地、剛果盆地和查德盆地等。非洲較高大的山脈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和吉力馬札羅山。吉力馬札羅山是座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威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經紅海至死海北部,長約6400千米;裂谷帶西支南起馬拉威湖西北端,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羅河河谷,長約1700千米,寬幾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薩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米,為非洲陸地最低點。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一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積777萬平方千米;西南部還有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東非大裂谷帶內及其附近,分布著一系列死火山和活火山,其中高大火山海拔達5000米以上。非洲中、西部亦有不少高大火山。東非大裂谷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

  04、北美洲篇  

全洲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20%,海拔200-500米的平原和丘陵約佔2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58%,全洲平均海拔700米。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布於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於中部。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區。

東部山地和高原: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500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

西部山地和高原: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地,東帶為海拔2000-3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脈,南北延伸5000千米,是北美洲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西帶南起美國的海岸山嶺,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的沿海島嶼,海拔一般為500-1000米;中帶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的海岸山脈、美國的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嶺等。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麥金利山海拔6193米,為北美洲最高峰。

東帶和中帶之間為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底部海拔800-1300米,盆地南部的死谷低於海平面86米,為西半球陸地的最低點。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05、南美洲篇  

南美洲大陸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向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海拔300?000米之間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33%,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安第斯山脈由幾條平行山嶺組成,山體最寬處達400千米,全長約9000千米,大部分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

安第斯山脈有不少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南美洲東部有寬廣的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南部則有巴塔哥尼亞高原。南美洲平原自北而南有奧裡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亞馬孫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衝積平原,地形坦蕩,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06、大洋洲篇  

大洋洲橫跨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三大板塊,區內從太古宙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構造演化歷史。根據區域地質特徵,該區可劃分為3個一級構造單元,即澳大利亞中西部前寒武紀克拉通、澳大利亞東部古生代造山帶和環太平洋中新生代島弧區,12個二級構造單元和40個三級構造單元。

大洋洲的地質構造特點,主要表現為古老的大陸部分地殼相對穩定,新期形成的島嶼部分構造活動頻繁,地體發展自西向東由老變新。

大洋洲是由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澳洲大陸和1萬多個面積大小懸殊的島嶼組成,島嶼之多,為各洲之冠。島嶼面積佔全洲總面積的13.8%,其比例之高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大洋洲不僅島嶼眾多,而且類型齊全。按其成因可分為大陸型、火山型、珊瑚型和混合型四種。若結合外貌形態細分,火山型又可分為夏威夷式和維蘇威式,珊瑚型則可分為臺礁、環礁和裙(堡)礁三種形式。

大洋洲除部分山地海拔超過2000米外,一般在600米以下。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1/3,200一600米的丘陵、臺地約佔全洲面積1/2以上。為世界地勢低緩的一洲。澳大利亞大陸中、西部面積遼闊,氣候乾旱,植被稀少,風力較強,地表廣泛分布著風蝕、風積地貌。在西部沙漠和中部艾爾湖一帶,有許多風積作用形成的沙丘、沙壠和碟狀往地。麥克唐奈山脈附近可以看到風蝕的沙巖柱和典型的雅丹地形。

大洋洲的島嶼生成多與火山作用有關,珊瑚島和環礁的基底,也是火山物質組成的,因而火山地貌分布廣泛,形式多樣。如紐西蘭有成群的火山口、熔巖彎丘:夏威夷和玻里尼西亞有體積較大、坡度偏小的盾狀火山地貌等。

大洋洲的地貌結構自西向東有五個明顯不同的地貌單元:大陸西部的侵蝕高原(西澳高原)、大陸中部的沉降平原(中澳平原)、大陸東部的斷塊山地(東澳山地)、大陸東側的新褶皺島弧(大陸型島嶼)、更東的火山一珊瑚島嶼群(海洋型島嶼)

相關焦點

  • 歐洲地形圖+自然地理特徵
    整個歐洲地勢的平均高度為340米,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部聳立著一系列山脈,總稱阿爾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屬法國境內,成為西歐第一高峰。歐洲的河網稠密,水量豐沛,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690公裡,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長2850公裡,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歐洲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半島、島嶼、海灣和內海,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寒帶氣候所佔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溫和,降水分布較均。歐洲的地形具有許多獨特性。
  • 《探索與解讀:獨具特色的俄羅斯文化探析》:俄羅斯文化產生的地理...
    要認識俄羅斯文化的獨特性和本質特徵,就不能不考察俄羅文化形成和發展之地的環境和條件。一、俄羅斯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方面,主要含有人口、民族、疆域、氣候、水文、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地緣條件、生產方式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
  • 一文搞懂高中地理主幹知識
    「地理語言(避免大白話)」、「套裝語言(不用自造語句)」、「邏輯語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煉語言(不要同樣意思,反覆羅嗦訴說)」、「一語中的(語言不繞彎子)」。  4、世界海陸輪廓圖,包括主要河流、湖泊、海洋、海峽、島嶼、半島分布圖。  5、世界洋流分布圖。  6、世界自然帶分布圖。  7、板塊構造圖。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氣候類型。
  •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1)大氣的整體性表現熱量、水分主要來自地面,地面性質直接影響大氣的水熱狀況及運動特徵。
  • 每天一問:高考地理大題精選16——伏爾加河和裏海
    引言:位於俄羅斯的西南部,全長3692千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裏海。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裏海也是世界上接壤最多國家的湖,一共與5個國家接壤,石油資源豐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典型例題一:(2012·遼寧高三開學考試)讀「法國水系示意圖」(圖14)及「法國部分農業用地示意圖」 (圖15),回答下列問題(19分)(1)比較塞納河(甲)與羅訥河(乙)兩河流下遊的水文特徵。(8分)(2)根據羅納河(乙)的水系特徵判斷該河流所處地區的地質構造。
  • 世界地理第一講:世界地理概況(中)
    (目前只限必修一)考點詳談世界重要區域的區域定位一、亞洲1.地理位置如大範圍定位:特殊經緯線定位:二、根據地理事物的輪廓形狀特徵定位(1)根據「面」狀地理事物的輪廓形狀判斷: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輪廓,世界各大洲、13個區域、主要國家的輪廓,一些重要湖泊(如五大湖、貝加爾湖、裏海、鹹海
  • 【玩轉地理】一文告訴你南極為什麼那麼冷?
    南極大陸的總面積為139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和印巴次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為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也是世界最冷的大陸。南極是冰原氣候,氣候特點是終年酷寒、大風和乾燥,植物難於生長,偶能見到一些苔蘚、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島嶼附近有鳥類和海獸,鳥類以企鵝為多。
  • 世界地理第二講:南美洲
    歡迎來到博易地理課堂,這一期的世界地理精講,我們來認識南美洲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主要包括5大部分: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類型、水文(河流和湖泊)和自然資源。歡迎查閱和轉發,如有知識疏漏,可以留言和指正。
  • (知識全集)世界地理第二講:世界主要地區
    世界地理第二講:主要地區,終於告一個段落啦。世界地理這個專題對於很多同學還說是比較難的,因為內容比較雜亂、地圖較多,知識廣度比較泛,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比較反感,但是還是希望大家沉下心好好學習。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做到心中有地圖,能夠手繪略圖最好。2. 把握區域特徵。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的掌握,同時學會分析成因、找出問題、比較差異。可以列表、多去看圖、善於讀圖、加強理解。以下是世界地理第二講的知識匯總,請有選擇的查閱。
  • 「重磅」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必背答題模式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一、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的描述氣候、地形、河流、生物、土壤。二、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①整體性的原理;②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生態環境。
  • 世界地理小區域——索科特拉島
    典型例題三:(2015·浙江高三期末)索科特拉島位於印度洋西北部,1800萬年前從非洲大陸分離,島上氣候乾旱,多大風,植被低矮稀少多可作珍貴藥材,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下圖示意索科特拉島的地理位置及島上的典型植被。完成(1)~(3)題。(28分)(1)簡述索科特拉島地理位置的主要特點。
  • 【考試技巧】如何抓住考試命脈地理主觀題?一文幫你捋清套路!
    這種類型一般有兩種考法,一是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不答。  比如問你水循環的意義,你就應該要答「維持全球水量平衡、水資源更新、地球各圈層聯繫及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等等。
  • 少年讀地理,開拓孩子的眼界、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7大洲4大洋,230個國家和地區,一讀知天下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這套被譽為「世界地理百科全書」的《少年讀地理》,非常適合7-15歲的孩子閱讀:230多個國家介紹,包含: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氣候特徵、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民俗節日.足不出戶,知曉天下7大洲標誌性地理地貌特徵專題解析,各大洲地理、人文
  • 少年讀地理,7大洲4大洋,230個國家和地區,一讀知天下!開拓孩子的眼界、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這套被譽為「世界地理百科全書」的《少年讀地理》,非常適合7-15歲的孩子閱讀:230多個國家介紹,包含: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氣候特徵、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民俗節日.足不出戶,知曉天下7大洲標誌性地理地貌特徵專題解析,各大洲地理、人文
  • 世界地理第三講:主要國家——印度
    考點詳談——印度一、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世界第二大發展中國家,人口僅次於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較快,本世紀有可能超過中國。二、自然地理特徵(1)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A),中部恆河平原(B),南部德幹高原(C)。(2)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水旱災害頻繁。
  • 【區域認知】區域特徵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84個地理知識大盤點!
    最值得分享和收藏的專業地理文章大合集 應廣大讀者的需求,小編整理了一篇關於區域地理的,如果你喜歡這類推文,或者你覺得有用請給我點讚哦! 1.荒漠與荒漠化:荒漠是指氣候乾燥,降水量非常少的地區或自然景觀,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 世界地理小區域——大高加索山脈
    材料一:俄羅斯是世界向日葵生產量最大國家之一,大高加索山北部是向日葵生產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向日葵籽的含油率與氣候關係密切,含油率與光照強度、日照時數和氣溫日較差等因素呈正相關;與日均最低氣溫等因素呈負相關。
  • 【學法探究】一文教你如何學好《區域地理》,適用於每個高中生!
    該部分內容涉及的知識點多,與高中必修課既有密切聯繫,又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因此該部分知識的複習應與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聯繫起來,讓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系統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和區域發展(必修三)各自有明確的目標分工,各有側重。防止在複習世界地理時過多的講高中地理必修課內容,分工不明,重點不突出是十分必要的。 複習《區域地理》,應緊緊抓好三個方面的目標。
  • 【地理視野】高考地理中比較分析三大類巖石的特徵
    在野外,可以根據巖石的外觀特徵如顏色、結構(組成巖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粒大小、晶體形狀及礦物之間結合關係等)、構造(組成巖石的礦物集合體的大小、形狀、排列和空間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顆粒的大小)、圓度(指碎屑顆粒的稜角被磨蝕圓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顆粒接近球體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斷是哪一類巖石。  一、巖漿巖  巖漿巖是巖漿活動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