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教育部公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已過去整整兩個月。這份只包含了32項全國競賽的「白名單」一經公布,就在中小學生競賽圈和培訓圈中引發「地震」。這份「白名單」每年動態調整一次,「白名單」以外面向中小學生的所謂全國性競賽活動均不合規,教育部將通過調研、巡查、接受舉報等方式強化對競賽活動的監督檢查,對違規舉辦的將嚴肅處理。曾在民間大名鼎鼎的中小學數學「四大杯賽」——「迎春杯」「希望杯」「華羅庚金杯」「走美杯」,三個已經停辦,一個僅面向高中生。(3月25日北京青年報)
曾幾何時,「四大杯賽」在我國中小學生及家長心目中佔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早在1998年,北京市一些重點初中對在「迎春杯」等數學競賽中獲得好成績的學生給予了格外關注,因此一些培訓機構開始把各種杯賽宣傳成「點招」的砝碼。2001年教育部出臺了保送政策,奧賽幫不少學生打開通往名校的大門,面向數理化生的競賽培訓機構趁機而起,「四大杯賽」更是一時風光無限。
伴隨著愈演愈烈的「全民奧數熱」,培訓機構超綱教學、奧數低齡化成為常態,無數學生們奔波於各大培訓機構之間,疲憊不堪,題海戰術磨滅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不僅浪費時間、金錢與精力,還使之產生厭學、畏難情緒,淪為背負重壓的無奈「陪跑者」,違背了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及教育規律,無數個廢寢忘食、埋頭刷題的日夜,禁錮了活力勃發、多姿多彩的少年時光。
2010年,教育部出臺政策,全面取消全國奧林匹克競賽保送資格。「禁奧令」下奧數熱迅速降溫。但「四大杯賽」因其名聲顯赫沒有受到太大影響。《2019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的出臺,是給「四大杯賽」寫下了休止符——三個已經停辦,一個僅面向高中生。在學科競賽大幅縮減和嚴格控制的背景下,這一衝擊波也迅速波及了培訓機構。培訓機構中涉及競賽,以及為競賽生服務的課內知識「超前學」班,也都紛紛緊急叫停。
「四大杯賽」走向沒落是一個必然,也是一樁好事。要知道,奧數並無原罪,並不適合於通識教育,僅適合少數(約5%)有天分的孩子學習。但很多家長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埋頭題海、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越來越約束創新人才的培養,應試教育中的「全民奧數」,越來越讓學生不堪重負,越來越阻礙時代的發展,為學生減負成為時代呼聲,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由於面向小學、初中生沒進入教育部「白名單」。組委會準備3月再次申報。也就是說「華杯」賽還可能起死回生;而「北大培文杯」轉型為「寫作大會」,可見政策剛出來,培訓市場、老師、家長們也還處於觀望的狀態;而不久前圍繞國際數學大賽中中國隊的「失敗」,又響起了「不該禁奧」的質疑……凡此種種,無不說明,如果以為奧數培訓就此打住,恐怕太過簡單。
還有一個現象不能忽視,近年來少兒編程班變得火爆起來,繼奧數熱之後,成為孩子課外培訓課程表裡又一新事物。如果不改變功利化的應試教育模式及理念,如果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現狀得不到根本改觀,社會教育資源不在奧數上投入,勢必會轉向投入與數理教育平行的其他教育,比如人文,體育,藝術等。換言之,奧數之後是編程,「四大杯賽」之後會是什麼賽事呢?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此消彼長,物盛則衰,是萬物發展的一種規律,「四大杯賽」的興盛與沒落,有所必然,故有喜也有憂,我們既要認真剖析也應理性應對。處理好學科整體水平與競賽頂尖實力之間的關係,讓高考走下神壇,讓學生恢復青春和天性,讓教育回歸育人的宗旨,透過「四大杯賽」走過的歷史拋物線,我們應該總結教訓,少走彎路,從中看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