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藝術雅言
前日和一個同寫書法朋友聚餐,在他工作室案頭上發現攤著一本作家畀愚籤名本《叛逆者》。畀愚的名字很特別,所以我知道這個是小說《歡樂頌》的原作者。
我拿起書,翻看著,就忽然放不下了,感覺這個書裡刀光劍影的革面戰爭年代的故事是那麼引人入勝。朋友說,這本書我剛看完,你拿走看吧,看完了跟我們分享一下感受。也好,盛情難卻,我經常寫寫書評和影評,熟識的人也都是知道的。
回到家洗漱完,我就一頭扎進這本書刻畫的世界中,那個遙遠得讓我們身處和平時代有點兒淡忘了的血雨腥風的世界中。
《叛逆者》這本書收錄了四部中篇,《叛逆者》《郵差》《氰化鉀》《胭脂》四部作品組成了這樣一本小說合集,故事的背景都是抗日戰爭時代,有不少諜戰的戲碼,在現今諜戰題材流行的熱潮裡,《叛逆者》走在了主流的文學陣營裡,尤其是今年剛過去的七一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作為獻禮,這本書和即將播出的電視劇都是最合適不過的禮物了。
「亂世出英雄」,我們愛看這類題材的小說也好,影視劇也好,既是對過去那個時代的緬懷,也是對如今和平歲月的生活來之不易的感恩。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畀愚的這本《叛逆者》,是如何書寫戰爭時期的背叛和堅守的,我們主要從戰爭的殘酷複雜、諜報人員的堅貞不屈和世事的風雲變幻這三個方面來看獻身革命的先烈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選擇和愛情的。
01戰爭的殘酷複雜令和平時代、歲月靜好的人們難以想像
我記得看電影《風聲》裡,周迅飾演的顧曉夢被審訊用刑那一段看得我是心驚肉跳,越發敬佩那些我們甚至不知道姓名的英雄先烈們為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做出的奉獻和犧牲。
畀愚的小說也一樣,將戰爭的殘酷和複雜用極其出色的文字功底刻畫出來:「大街上到處都是難民與傷員,飛機從人們頭上掠過,朝著槍聲最密集的方向俯衝而去,從蘇州河畔傳來的爆炸聲震得每塊玻璃都在咣咣作響。」這是淞滬會戰。
「那些俯衝而下的飛機扔完炸彈,在一片火光與濃煙中調頭離去」,「飛機的轟鳴聲由遠而近」,「在地動山搖的爆炸中」,「日軍的轟炸持續了半個小時,結束時重慶城裡已經到處火光沖天。」這是重慶大轟炸。
「上海每天都在死人。」這是身處戰爭環境中的市民最直觀的感受。
「飛機在天空繞了個彎,像鳥一樣拉下一坨屎來。隨著這坨屎,轟的一聲,鎮上所有的玻璃都應聲而碎。」這是日軍對斜塘鎮的轟炸。
這就是戰爭,人們每天在這樣的背景中穿行,來來往往,誰也不知道明天在哪裡,而有那麼一群人,是帶著堅定的信仰和力量,用自己的心力和智慧為了光明溫暖的未來在拼了命傳遞信息,那些小小的信息十萬雷霆,關乎著數千上萬人的生命,這些拿著自己的生命來奮戰的革命英雄,就在這麼殘酷複雜的戰爭中用生命為代價,書寫了自己光明偉大的一生。
02諜報人員的堅貞不屈讓地下黨組織用最少的犧牲換來了後來的和平
《叛逆者》中的林楠笙原為一名國民黨軍統特務,曾打入汪精衛親日政府的情報機關。在與共產黨情報人員接觸的過程中,他選擇了民族大義,遵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秘密從事革命信息的傳遞工作。
他曾在關鍵時刻冒著生命危險,向西柏坡提供了遼瀋地區兵力布置與增兵長春的計劃,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
林楠笙棄暗投明的選擇,固然是遵從民族大義的召喚,但是對於一個在軍統多年已經訓練有素的諜報人員,這並不容易。
他親眼目睹自己尊稱為老師的顧慎言在相信自己已經給林楠笙留足了暗示破譯的線索之後,口服下了丸藥,靜靜地說我們還有半個小時時間,對著林楠笙,他聊著自己的過往死在對面的座位上。
這樣的生離死別、直面死亡,對於林楠笙也好,朱怡貞也好,都是每天要面對的司空見慣的場景,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太希望用自己的一份心力幫助自己深愛的祖國和民族儘快擺脫滿目瘡痍的狀況,因此甘心情願忍辱負重,每天在刀尖上行走。
《氰化鉀》中的朝鮮人姜泳男是一名醫術精湛的外科醫生,在去廣州找哥哥的客船上,被日軍攔截並徵招為隨軍醫師。經故國同胞神父引導,他一步步走上了間諜之路。
他用自己的醫生身份作掩護,成功營救了被日寇抓獲的國軍上校郭炳炎;用手術刀殺死安德森武官;靠精通日語、諳熟醫道打開綠燈,孤身深入虎穴殺死山崎大佐。姜泳男雖說不是中國人,但理應成為中國人敬仰的抗戰英雄。
03世事風雲變幻中凸顯了不同的人的人性和品質
《胭脂》中的胭脂,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也是個被命運玩弄於股掌間的可憐女子。
她原本是老裁縫白泰來的女兒,和別的女孩子一樣天真可愛,為了愛情不惜一切。她和美專油畫系教師、地下黨聯絡員秦樹基相戀,愛得死去活來,但是秦樹基接到命令消失不見,讓不知內情的胭脂後來回家後成為小裁縫寶生的妻子。
然而匪首朱七看上了胭脂,要將胭脂搶來做壓寨夫人,卻沒想到放走的寶生回到了鎮上,為了將自己的媳婦搶回來,居然主動找了日本人,並將日軍帶進了蘆葦蕩,致使祥符蕩幾乎被燒光擄淨。而逃生出來的胭脂無處可去,最後索性變成了祥符蕩最霸道的匪首。
後來胭脂產下了一個女嬰,但是女兒卻聽不見,胭脂受了重重的一擊。在戰火紛飛中,胭脂甚至隻身潛回了斜方塘鎮只為了取回當年戀人秦樹基給她畫的那幅油畫,可見胭脂不管經過了多少世事變幻,內心深處的心上人始終是秦樹基。她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戀人會不告而別。
當多年之後已在新四軍的秦樹基趕到祥符蕩招安、尋得胭脂時,弄清楚了一切,她義無反顧地決定投奔新四軍遊擊隊。結果造化弄人,秦樹基在戰爭中受傷,又一次錯過了和胭脂的約定,胭脂未能與遊擊隊接上頭,這才有了以後的身份之疑。
後來女兒失蹤後,胭脂又被關起來審查身份,一遍又一遍,秦樹基生命垂危之際在那份調查胭脂歷史的材料上簽字證明了她的清白。
胭脂自由了,可是去哪裡呢?她又一次回到了裁縫鋪,寶生頭髮已經花白,看到了胭脂,慌亂地站起來說我去給你做飯,大概齊兩個可憐的人相伴到老是胭脂一生最後的解讀。反正秦樹基已經死了,和誰在一起不是過日子呢?
應該說這個故事中的人性表現是最複雜的:
胭脂只是傳奇人物,不能算真正的英雄,但她對戀人秦樹基一生的愛情,對革命道路的抉擇,也都算得上是平凡人的英雄之舉,她更像是隨波逐流的浮萍一樣,沒有根基,漂到哪裡算哪裡;秦樹基最無奈,為了革命要隨時不告而別拋開自己一生愛戀的人,還總是致使她的命運發生波折和動蕩,也許在心裡他像被刀扎了一樣疼,可是沒有辦法,造化弄人;寶生最不值得同情,他愛胭脂,愛得很卑微,胭脂從城裡失魂落魄回來跟他結婚,他不敢問為什麼,只是想關起門來過自己和胭脂的小日子,被朱七搶走媳婦後,面對匪首他無力反抗,可是怎麼能把胭脂搶回來,他居然罔顧民族大義,去託唐少爺帶了日本兵來蘆葦蕩裡面剿滅土匪;唐少爺,是漢奸,最令人不齒的在中間兩邊吃卡要的無恥之人。胭脂要借錢贖人,他給送來一包銀元,但是條件要胭脂自己想,說這肥水不流外人田和我是幫你來了,佔有了胭脂的身體。總之,這本書四個故事在感染力上各有千秋,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叛逆者》和《胭脂》,兩部作品將個人的人生選擇放在戰爭的大時代背景下去講述,讀起來特別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
作者畀愚在接受採訪時,也帶笑聽到了讀者對自己的《叛逆者》的評價是:「既有對生命的尊重,對小人物跌宕命運的悲憫,也有愛情的邂逅與唏噓,信仰的抉擇與堅守」。
作為作家能堅持將人生中值得關注的東西寫出來給讀者看,能聽到讀者給出對作品這樣的評價,夫復何求?期待著電視劇《叛逆者》的早日播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