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現在我們很少見到這樣的愛情,資訊時代,愛情就像是便利店裡隨處即可加熱的快餐一樣,方便,簡潔,但也只限填飽肚子,吃到八分就可以丟了,下一段愛情在整整齊齊地擺在櫥窗裡,任人挑選。但我們曾經也都用盡了全力愛過一個人,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拼了命地跑向他的身邊,最後卻落了個終身殘疾,從那之後,我們便再也不敢愛了,最後,我們還要安慰自己:這就是愛情的真相。
關於愛情的文學作品,早就數不勝數。而今天,我們想為大家解讀的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這部作品也是他思想轉折期的代表作。
關於茨威格,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茨威格是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傳記作家。
茨威格出身富裕,父母是猶太商人,放到現在,也算是綽綽有餘的富二代了。
17歲,茨威格就在雜誌上發表了第一首詩,從此展開了他的創作之路。
20歲,茨威格發表了200多首詩歌,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銀弦集》。
24歲,茨威格取得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就擔任了《新自由報》編輯,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
30歲,茨威格週遊世界,結識了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朋友,並深受影響。
60歲,茨威格完成了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亂》,作家傳記《三大師》《與妖魔搏鬥》,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歇》《瑪麗·安東奈特》以及惟一的長篇小說《愛與同情》等作品。
茨威格去世後的100周年,他的作品重新被整理出版,在美國和日本掀起了一陣浪潮。
我們可以看到,茨威格是天賦極高的作家,得天獨厚的家庭條件可以讓他完成自己的文學夢想。茨威格有極強的語言功底,他善於表達一個對象,把筆下每個人物的細枝末節都修飾地鮮明具體。
茨威格擅長心理描寫,也正因為如此,故事才會顯得更真實。翻閱他的作品,我們都能站在人物的視角上,體會主人公的完整心境。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正是一本將心理描寫刻畫得入木三分的經典佳作。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整個故事脈絡,都是女主人公的獨白。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從十三歲開始就暗戀上了自己的鄰居作家,他們有了三次交集,甚至兩個人發生了關係,但是作家一次都沒有認出她。女人為作家生下一個孩子,但她始終沒有選擇向作家坦白。最後孩子去世了,女人心也死了,她匿名給這個作家寫了一封信,離開了人世。
所謂暗戀,即我愛你,卻與你無關
13歲,女孩情竇初開,愛上了自己的鄰居,他形貌英俊,風流倜儻,滿腹才華。
這其實並不奇怪,我們也同樣經歷過青春期。
年少時,我們也同樣會喜歡那個籃球場上揮霍肆意的男生,在講臺桌前揮斥方遒的男生,甚至對著我們微微一笑的男生。
我們似乎很難想像,為什么女人對作家的暗戀,會這樣深刻?
女孩出身於一個貧窮的家庭,她跟著媽媽相依為命。
在這個時候,她的人生是灰暗的,無所事事,沒有希望。
而作家的驚鴻一瞥,幾乎是點燃了她的全部人生。
在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到女孩為了作家,努力改變自己。
女孩原來不愛讀書,但自從作家來了之後,她的成績從中等變成了第一名。
同時,她知道了作家的喜好,於是她也跟著愛上了閱讀,從白天到黑夜,她讀完了了上千本書。
在偷窺作家生活後,她發現作家喜歡音樂,於是她就開始堅持不懈地練習鋼琴。
在女孩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段積極向上的感情,她為了作家默默努力,將自己變得更好,哪怕,作家一點都不知道。
暗戀本就是這樣一件美麗又酸澀的事情,我愛你,卻與你無關。
我們也曾做過這樣的事兒,為了喜歡的人而變得更優秀,只為了在頂峰相見,能夠與他並肩作戰。
作家對於女孩來說,就是生命中的一道光。
因為這道光,她敢於面對這個充滿霧霾的世界,變成了一名勇往直前的戰士。
愛你一場,便是一生一世
因為母親的改嫁,女孩搬家了。
這些年裡,女孩長大了,她變成了一名漂亮的少女,但她並沒有忘記過往,那些愛意就像是新芽一般,茁壯成長,將她纏繞得更深了。
張愛玲曾說: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
女人拒絕了別人的愛慕,獨自一人回到了原來生活的地方,只是為了每天都能看上作家一眼。
不管是大雪紛飛,還是暴雨滂沱,女人總是站在作家的窗下,看著他帶著形形色色的女人回家。
終於,作家注意到了這個女人,他們暢聊人生,同床共枕。
女人期待作家能夠認出她,認出那個塵埃裡開出花來的小女孩,但是作家並沒有。
和作家分別後,女人就懷孕了。
她不願告訴作家,因為她深知作家不會承認這件事。
她愛他、了解他,不願讓他為難,所以選擇自己在一家環境極其糟糕的婦產醫院生下孩子。得不到作家的人,她就把孩子當成作家的化身來熱愛。
為了撫養孩子,她做起了皮肉生意。
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到她的命運曾有一個轉機:一位有財產有地位的男人愛上了她,還想娶她。
倘若這個時候她同意了,將會過上正常的生活,她不需要愁吃愁穿,兒子也有了正當的身份。
但不幸的是,在一次社交場合中,她再次遇到了作家,並在作家的勾引下,不顧顏面隨他私奔。
而更可悲的是,作家這次仍然沒有認出她來,還給她過夜費。
讀到這裡,我們似乎有些匪夷所思,為什么女人不願意告訴作家,她就是當年的那個女孩,她還為他生了個兒子?
這恰恰是茨威格的高明之處,女人的愛就像是從神壇掉落的雨水,不摻一點雜質。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這麼傻,真的甘願為了對方而隱藏自己所有的苦痛,但是這個女人做到了。
女人一直沒有告訴作家自己是那個小女孩,她希望作家自己能夠想起來,主動走到她的面前說:原來是你啊。
這對她來說太重要了,那是她人生的開端,那是她愛他全部的證明。
女人不希望自己的愛變成作家的束縛,因此他更不會將兒子的事情告訴作家,哪怕她知道只要她開口,就有機會跟作家在一起了。
在感情中,人人自私,可女人卻偏偏選擇了毫無保留地付出。
這個人世間,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我們沒有答案。
故事的結局,天各一方,兩不相忘
女人與作家又見面了,連僕人都認出了當年的小女孩,但作家還是不明所以。
他們的孩子離開了人世,這就像是最後一根稻草,終於把女人壓垮了。
在生命垂危之時,女人寫下了這一封信,一封觸目驚心的告白信,一封獨嘗愛情酸甜苦辣的信,一封關於一個人一生的信。
在這封信中,女人不斷地重複:親愛的,最親愛的,我始終愛著的你。
在這場愛情戰役中,女人看著像是輸了。
我們覺得這個女人過於痴傻,因為盲目的愛情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但我們往往忽略的是,女人這一生,源於作家的驚鴻一瞥。
沒有遇到作家之前,她終日惶惶,哪怕只有13歲,但也仿佛是一具死屍。
因為作家出現了,她變得鮮活,有生命力,開啟了自己別樣的人生。
作家並非只是她的鏡花水月,而是她全部的滾燙人生。
她像一個戰士一樣守住了這份暗戀,面對別人的誘惑,她絲毫沒有猶豫,面對人生的困苦,她絲毫沒有退縮。
我們總以為她敗了,但事實是她勝利了。
信件的最後,她寫下了:我沒有給你留下一張照片和印記,就如你所做的一樣。從此以後,你將永遠無法認出我了。
作家忽然看到了書桌上的花瓶,從此,他看到任何女人,都會像她。
這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故事,也因此成為了驚世傑作。
當然,這種感情過於理想化,顯得有幾分荒唐。
但是在這個女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敢愛敢恨的樣子,看到了一個人一腔孤勇往前衝的樣子,看到了一個人堅守自己的內心的純粹樣子。
當我們堅持一種信仰,必然會多了一份孤獨。
但人生精彩之處便在於此,我們做好選擇,義無反顧得走下去,必然會看到屬於自己的風景。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曾有過女孩和作家撞個滿懷的一天。
在那一天,我們心跳如鼓,我們明白了愛與被愛。
茨威格寫下這封信,也許是為了告訴自己,也是為了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這一天,那是你愛情和夢想的起始點,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的故鄉和遠方。
當我們累的了的時候,不妨停下來回頭看看,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出發。
希望讀到這裡的你,都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