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古鎮,小橋流水人家,吳儂軟語酥人,別有一番風韻。若身在寧波的你,只知道西塘、烏鎮、南潯等地方,可就太不了解咱們大寧波的底蘊了,今天,就給大伙兒講講咱寧波鄞江古鎮。
鄞江古鎮始建於公元401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寧波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素有「四明首鎮」之稱。東晉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東晉大將劉裕遷句章縣城(現為慈城境內)於小溪(現鄞江鎮),後遷至現寧波三江口。小溪鎮在歷史上作為縣治、州治時間長達600餘年,公元1911年,改名鄞江鎮,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了。
這裡曾經是寧波最早的縣治之地,鄞江的水也曾是寧波人賴以生存的源頭之水。古鎮三面環山,一江一河穿流鎮區。而今雖然往日的繁華已不復蹤影,但鄞江鎮古貌猶存。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有鄞江廊橋、光溪橋和郎官第等清代古建築,還有獅子山的晉代古墓葬群。鎮外還有上化山石宕、晴江岸古樹林、清修湖等景點,秀麗的自然風光與厚重的人文歷史相得益彰。
它山堰位於它山與廟前山兩山之間,全長134.6米,寬4.8米,今能見到的高約10米,左右各置石階36級。這是一座由大條石堆砌而成的堰體,堰身枕臥大梅木。從唐太和七年建造至今,已有近1200多年歷史,但至今仍然發揮阻鹹、蓄淡、引水、洩洪作用,是全國四大古水利工程(鄭國渠、靈渠、都江堰)之一。
鄞江橋前身為大德橋,以木柱為橋腳,上面鋪有竹棚的簡易木橋。北宋元豐年間,改建石墩木結構屋蓋式橋梁,是浙東第一座木結構風雨廊橋。1979年,大德橋拆除廊橋,改建水泥鋼筋大橋。
光溪橋始建於明嘉靖三年,和官池塘同年連貫性建築,是寧波府下最大的單一石拱橋。該橋始建於1524年,1798年重修,1902年大修。橋為一座單孔石拱橋,南北跨,全長39.95米,寬4.5米,高7.8米,淨跨12米,矢高6.5米,面積達280平方米。
郎官第古建築群,又稱下如松,該建築於清末民國初期陸續建成。上如松古建築群,為清末民國初期建築,整體布局呈方形,佔地面積達1113平方米,合院式結構,前後共三進院落。飛簷鬥拱、凸雕精鏤,用石塊鋪就的小巷縱橫交錯,幽靜深邃。青磚、黛瓦、粉牆,殘垣斷壁裡,似乎都寫著一段歷史;那黑黑亮亮寫滿滄桑的舊式木門,暗綠如水草的苔蘚裡,似乎藏掖著一首首吟詠千年的詩詞。
延續千年的鄞江十月十廟會至今仍是當地重要的文化節日,廟會當天,來自周圍的鄉人人潮湧動。更多的傳統手工藝人都會出現在廟會中,糖畫、打鐵、草編、麵塑、中國結、彈棉花、傳統竹篾、現磨麻油、香包製作、紅幫裁縫……如同串起一顆顆念珠,勾起人們對兒時的回憶。
鄞江的美,不在於有什麼著名景點,而都藏在村落的,一磚一瓦一橋一溪一街一巷中。養在寧波深閨的古鎮,清靜美麗,值得一遊!那麼您有去過鄞江古鎮嗎?對於這個古鎮都有哪些要說的?如果有機會您願意到這裡走走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