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初,青海某地原子彈總裝車間裝配大廳裡,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總裝開始了。
原子彈理論研究是科學家的事,他們經過無數次轟爆試驗,各種物理數據都已經掌握。現在要通過工程師們靈巧的雙手,把傾注了無數科學家心血研製出來的核部件組裝在一起。
李、吳、楊三位工程師以及朱、曹等幾位工人師傅,身穿潔白的工作服,經過靜電銅棒的檢測,走進厚厚垂簾遮住的裝配大廳。
原子彈的零部件靜靜的躺在裝配臺上,現場總指揮吳際霖(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軍工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卻遲遲沒有下達開始組裝的命令。因為他的右眼皮總是在跳,按照中國迷信的說法,左眼跳福,右眼跳禍。學富五車的吳際霖這個時候竟然變得迷信起來,直到左眼皮跳,才下命令。
吳際霖
工程師和工人師傅們開始工作,他們相互配合的天衣無縫,輕柔靈巧的雙手,把一個個零部件非常準確的安放到位。那感覺絲毫不亞於藝術家揮毫潑墨,音樂家撥動琴弦。
直到這個時候,才有人通知吳際霖,張愛萍將軍和劉西堯副部長已經在安全線以外等候多時了。心情緊張的人們,竟然不知道他們二位什麼時候到的。
組裝完畢的原子彈
工程師和工人師傅們整整忙碌了三天,在這驚心動魄的72個小時中,張將軍和副部長一直守候在他們身邊。
最後一個核心部件安穩的裝置在原子彈中央,整個大廳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直到確信沒有意外發生,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1964年10月14日19點17分,原子彈安全吊裝上120米高的鐵塔頂端那間銀灰色的純金屬小屋中。
中國第1顆原子彈試爆鐵塔
就在當天晚上,羅布泊狂風大作,40層樓高的鐵塔開始劇烈搖晃,升降機無法開動,8名安裝設備的科技人員被困在塔頂小屋中,氣溫都降到零下20多度,塔頂冷得更厲害,卻絕不能生火取暖。
塔頂上的人隨時都可能出現危險,守在塔下的指揮員們心急如焚,打算讓塔頂的人撤下來。
可指揮員們收到這樣的回答:產品安然無恙,我們不想離開,也不能離開。風太大,我們不能站立,半躺著……。
指揮員流淚了,他哽咽著道:既然如此,你們留心觀察產品的動靜,風一停,我馬上派人上去。
可風越刮越大,已經整整持續了10個小時,一個名叫劉寶才的戰士自告奮勇,攜帶水壺,飯盒等物品,冒著十級以上的沙漠風暴,徒手攀爬四十層樓高的鐵塔,為被困在塔頂上的八名科技人員送去必須的飲食。
在劉寶才的鼓舞下,又有四名戰士加入了運送飲食的隊伍。
半個小時後,劉寶才等人終於登上塔頂,他們嘴唇凍的發紫,臉上手上裸露的皮膚被狂風吹裂,滲出串串血珠。
中國第1顆原子彈模型
1964年10月16日清晨,晴空萬裡。原子彈正在為起爆前做最後的準備。
張蘊鈺司令員和核武器研究院院長李覺分乘兩輛吉普車,陪同兩個安裝手去給原子彈安裝起爆雷管。
在鐵塔前,安裝手王雲起有些緊張,張蘊鈺司令體貼地拍了拍他的肩頭道:有我這個司令在,保你平安無事。
話雖如此,李覺將軍還是放心不下,親自陪著王雲起、歐陽滕毅上到塔頂。
李覺將軍
原子彈起爆雷管順利安裝完畢,下塔前,李覺將軍把牆上一張操作規程揭下來道:「留個紀念吧」。
10分鐘後,李覺等人下了鐵塔,並把原子彈起爆通電鑰匙交給羅布泊核試驗場負責人張震寰,然後撤離到安全區域。
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