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孟秀麗
7月27日下午,由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辦的「著名作家鍾求是長篇小說《等待呼吸》研討會」於杭州舉辦。著名文學評論家程德培、《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蘇州大學教授王堯、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浙江工業大學教授肖瑞峰、浙江省作協副主席哲貴、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王侃、浙江財經大學教授周保欣、浙江財經大學教授趙順宏、安徽師範大學教授方維保、浙江大學副教授翟業軍、浙江大學副教授陳力君、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教授朱文斌等二十餘位評論家、學者參加會議,就《等待呼吸》的文學構架與藝術特質,以及在當代文學史的價值展開了充分解讀和深入探析。
鍾求是,男,1964年出生,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經濟系。在《收穫》《人民文學》《當代》《十月》等刊物發表小說多篇,作品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篇小說月報》雙年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獎、《十月》文學獎、浙江省優秀文學作品獎等。出版小說集《零年代》《兩個人的電影》《謝雨的大學》《給我一個藉口》《昆城記》《街上的耳朵》等。現為《江南》雜誌主編,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
《等待呼吸》是著名作家鍾求是的最新長篇小說,講述了兩位中國留學生在遙遠的莫斯科相知相識,演繹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在莫斯科的世事變遷之中,夏小松意外受傷終至離世,而杜怡回到中國,在生活的漩渦裡經歷種種坎坷。經歷一些無處安放的年份之後,杜怡終於有了新的平靜生活,有了新的伴侶。然而,她的內心一直追尋著多年之前的他,追尋著穿過青春歲月的那一束亮光。
研討會上,著名文學評論家程德培對小說進行了細緻且深入的分析,他表示:「小說從第一部到第二部有非常大的轉折,鍾求是試圖通過這兩部分表達對時代的思考,思考一代人的命運。到了第三部,整個敘事鮮活起來了。我很喜歡章朗這個人物,因為他們這一代人和我們不一樣,從他們身上能感受到代與代之間的差異。這一部分的視角是從男人出發的,賦予了杜怡很多同情,解決了女性的很多訴求,而且因為很聰明地用了第一人稱,迴避了很多問題,也克服了寫作中許多很難逾越的障礙。在這裡,鍾求是特別強調了情愛時身體與精神的區分。不過身體與精神能分得那麼明白嗎?愛情比想像的要複雜,身體和精神的愛有時是分不清楚的。但鍾求是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小說家,他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努力地想證明這一點。」
《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評價《等待呼吸》是近年來難得的長篇佳構,她從女性形象的當代性的角度挖掘這部小說的當代文學史價值,她坦言,「讀小說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看到了我的同齡人,同時看到了一個時代與社會的本質,包括整代人的心靈軌跡,尤其是杜怡這個女性形象的宿命,她的精神掙扎,她的獨立,尤其她以不滅的愛情與理想去抗爭現實,在經歷內心的傷痛後仍保有情懷與理想,用女性獨立的靈魂唱出了自己向上向善的心靈之歌。杜怡這個形象的可貴之處在於,她始終知道自己是誰,要去哪裡,要怎樣救自己,獨立自主的杜怡以她深刻而富有當代性的女性形象為當代文學增添了一個新型的人物形象。」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肖瑞峰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小說通過糅合中西方現代小說的技法塑造了一個生於情、專於情的女主人公形象,為綿延古今的女性形象增添了獨特性。對於小說中的其他人物,肖瑞峰亦有感觸,他表示,《等待呼吸》在時代的風雲變化中致力於對人性的深度挖掘,達成了時代演進歷程與文明軌跡的有機融合。「小說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而且無一不是在時代的夾縫中求生存,作者用很多筆墨致力於人性的深度挖掘,書寫人性的複雜性,寫出了人性的善,也寫出了人性的惡。」關於小說的語言,他評價其是一種絢爛至極,歸乎平淡的語言風格,看似樸實無華,讓人想到杜甫的詩句,「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其實是經過千錘百鍊而後得的平淡。
著名文學評論家、蘇州大學教授王堯認為,九十年代以來,似乎還沒有作家像鍾求是那樣,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我們這一代人與歷史事件的關係。從我的閱讀感受看,這不是鍾求是的一時衝動,他在內心承載的歷史一直在折磨他,召喚他。小說中兩條線索的交織,顯示了鍾求是對宏大歷史和個人命運以及相互關係的獨特理解。這是鍾求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同時他又指出:「鍾求是在小說的敘事和結構上用心良苦。『無處安放的部分:年』『無處安放的部分:你』這兩個部分,前者為杜怡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也為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後者,完成了小說敘事人稱的轉換,銜接了第三部分。《等待呼吸》在長篇小說文體上的探索同樣值得我們重視。」
著名文學評論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則是從作家所處時代和文學關係的角度闡發了對《等待呼吸》的理解。他說,小說家自覺處理個人精神成長過程中的歷史遺產問題,是近年中青年作家創作的一個重要傾向,鍾求是的這部小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鍾求是談自己的小說集《街上的耳朵》(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出版)提到三個關鍵詞:日常、邊緣、受困。《等待呼吸》用後面兩個關鍵詞依然成立:邊緣和受困。他寫杜怡與夏小松在莫斯科的故事,他們在莫斯科不可能完全進入蘇聯的那一歷史時刻,在那裡他們既是邊緣人又是異鄉人,因此寫的也是革命時代的異鄉人的故事。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杜怡和夏小松是1980年代的歷史剩餘物,活著的人如何繼續活下去?死去的人如何在活著的人生活中?這部小說體現了一個作家在解決他必須要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時的寫作難度和策略,為當下類似的寫作提供了有意義可借鑑的案例。
浙江大學副教授陳力君長期關注鍾求是的創作,她認為相比較以往的作品,《等待呼吸》有一個改變,即開始通過個人視角來折射時代變革,形成更為壯闊的文學世界。這部小說,無論是重大歷史事件,還是愛情故事,亦或是平靜淡然的日常生活,都是表面現象,當把這些表層事件串接在一起,作品獲得了一種超越性的力量,這個力量就體現在一代人在時代裂變下的各種傷痛書寫與精神朝聖。鍾求是擅長在窘境與卑微人生中書寫傷痛,在強大的命運與無處不在的傷痛面前展示豐富多彩的生命形態與精神世界,這部小說延續了這種風格,書寫了一代人的傷痛故事,當然,小說中還有一種對傷痛的抵抗與擺脫,來自於一種共同的訴求,一種超越現實之上的精神訴求, 正是這種超越現實之上的精神訴求才值得他們的俗世人生掙脫了束縛與羈絆,形成了現實世界與俗世人生的朝聖之路。
「我不是一個擅長交際的人,也不太會說熱情洋溢的感謝話,我在小說中可以寫很有溫度的人物,講一些感性的話,而我在現實生活中表達不出來,但我內心會存著你們的情誼,也會對大家的鼓勵或批評慢慢消化。」最後,鍾求是由衷感謝各位評論家、學者對《等待呼吸》有深度的點評和分析。談及創作體會,他說:「《等待呼吸》是一部講述愛情的小說。青春的激情、異國的情調和特別時期的驚心背景,讓這場愛情既傷感又絢爛。這更是一部記錄命運的小說。三個年輕人分別以自己的方式與這個時代相處交手,既充滿了人性的糾纏和生命的起伏,又放射著『理想』一詞的悲情和光芒。我要說,這本書不是供給喜歡玄幻、穿越、盜墓文字的讀者看的,它希望遇到那些在生活中願意思考的人。思考不僅屬於臉上沾著風塵的年長者,也屬於剛剛進入生活的年輕人。當然,我也必須把這本書交給時間,時間是文學作品的最佳鑑定家。」
【來源:半島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