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小米的地位可比大米高多了。如今的人們認為,小米有養胃補脾的作用,黃澄澄的小米熬出米油,營養價值極高。和拋光了的大米相比,小米含有更多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因此小米的價格更貴。
但你們想都想不到,小米這東西的前身是什麼東西。在我國古代文字中,「粟」指的是北方的穀子,也就是小米,「粟」和先秦古籍中記載的「稷」是一個意思。而粟屬於本科狗尾草,這種草本還有另外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名字——狗尾巴草。
是的,大家在路邊看到的隨處生長的狗尾巴草,就是還未馴化的小米前身。野生的狗尾巴草廣泛分布於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地區,而且在西亞、中美等古老的栽培作物起源地,均沒有發現粟類作物,也就是說,中國黃河流域的狗尾巴草,就是最早的小米。
為什麼古代人會發現狗尾巴草能改良培育,變成現在我們熟知的小米呢?這還要從農業的起源開始說起。
我國是農業大國,雖然土地資源很大,但是在古時候,人們對土地的認知還不夠,種植出來的食物很少,根本沒法填飽一家子的肚子。鬧饑荒的時候,人們只能進山挖野菜,看到什麼吃什麼。
餓肚子了,甚至連地上的野草,樹幹的樹皮都會吃掉。還有一些還未發育的草籽也會被挖出來吃,像燕麥、蕎麥等食物就是被這樣挖掘出來的。而狗尾巴草,這種一栽到土地裡就迅速生長,生命力頑強的植物,自然成了人們的食物。
人們發現,狗尾巴草這東西種在田裡,會搶佔作物的水分、肥料、陽光、土地,移植到其他貧瘠的土地,照樣能生長茂密,於是對狗尾巴草進行研究。繼而發現狗尾巴草會出現自然變異,把變異後的高產量的狗尾巴草進行雜交,數代培育下來,就出現了小米。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小米那麼有營養,產量不算低,卻沒有成為人們的主食呢?如今大家只是把小米當成主食的替代品,真要說每天吃,還是會選擇大米和小麥。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小米的澱粉結構不吸水。人們在選擇糧食作物的時候,是很重視口感的。小米不吸水,吃起來口感不好,就算山地平原都能種,對耕種要求不高,但在長久的選擇中,小米還是不如大米、小麥受歡迎。
尤其是在我國各地區展開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條件提升,大米和小麥產量一直上升,小米自然無法成為主食,久而久之,大家自然會覺得小米很珍貴,「物以稀為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