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啦
26歲對於「九零後」來說,預示著正在向而立之年逐步邁進。
26年前,一種嶄新的城市道路模式橫空出世,它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城市的形態。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上海人的出行方式開始從平面向立體化延伸。
上海內環高架路,俗稱「上海內環線」,市民們一般都簡稱「內環」。它不僅是上海最早建設的城市快速高架道路,也是全國第一個獲得世界銀行貸款的市政交通工程項目,素有「中國高架第一環」之稱。
2004年拍攝。內環高架與軌道交通並行
圖片攝影 | 楊煥敏
01
內環線高架浦西段是在中山環路基礎上闢築改建而成。20世紀20年代,上海特別市政府所轄區域,被租界橫亙其間。民國16年(1927年)11月,經市政會議決定闢築環租界半周的道路,南起龍華,北達交通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命名為中山路(今龍華西路、中山西路、中山南二路及中山北路部分路段)。民國19年(1930年)5月竣工通車,長13公裡,寬27米,車行道寬7.5米,煤渣路面。
1928年3月27日《民國日報》關於中山路開工的報導
抗戰勝利後,將黃浦灘路、南黃浦灘路和裡馬路改名為中山東一路、中山東二路、中山南路。至此,中山路從南、西、北三面環繞市區邊緣,形成環路雛形。由於時局暫穩,經濟稍有復甦,車輛增多,上海市中心道路開始擁擠阻塞。
「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根據國外「特大城市沒有一個時速100公裡的高速道路,就將陷於癱瘓」的觀點,結合上海建成區缺少全線貫通的道路和路寬普遍較窄的情況,在民國36年(1947年)編制的《大上海都市計劃總圖草案報告書(第二稿)》中規劃了主幹路,並建議幹路經過市區的路段採用高架道路。
民國37年(1948年)6月編制的《上海市建成區幹路系統計劃》提出,高架道路由總寬度為23米的電氣鐵道和汽車道組成,其中汽車道為7.32米,車輛時速為90~100公裡。在建成區內規劃了兩條高架道路:(1)周家嘴路—武進路—天目路—長安路,過蘇州河沿康定路—長寧路至中山西路。(2)滬太路(新村路口起)—和田路—西藏路—三官堂路(今西藏南路)至黃浦江江邊碼頭。這是上海市高速幹道及高架道路規劃的雛形。
1958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決定以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中山西路和中山北路為基礎,連接拓寬為中山環路,使之成為環繞中心城區的交通幹道,以加強市區與近郊城鎮的連結。自大木橋路至逸仙路大八辻(今大柏樹),全長21公裡,路幅大多寬35米,機動車道寬19.7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兩側非機動車道各寬4.5米,瀝青表面處理,1960年11月竣工。直至1987年底,中山南路的多稼路至新肇周路段闢通後,方實現中山環路的全線貫通。
02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上海的城市形態和經濟、社會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1958年10月,上海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院編制《上海市高速幹道系統規劃》,繪製《1958年上海市高速幹道布局示意圖》。該規劃在市內採用環形層放射式路網。包括內環、中環、外環和10條放射線的高速幹道系統,其中內環、中環和浦東的一條線路建議為高架道路。
1958年,上海市高速幹道布局示意圖中的「內環線」
1985年市中心城高架汽車專用道規劃方案示意圖
20世紀80代初,改革開放處於啟動階段。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矛盾之一,並引起了各級領導高度關注。當時上海車流量迅速增長,市中心道路堵塞嚴重。1983年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曾規划過西藏路高架道路方案。此後,規劃部門在成都路規劃中,考慮到共和新路過鐵路旱橋和過蘇州河的橋梁相距很近,規劃用高架連成一體,並跨過中心區繁華地段,以解決南北交通問題。
市規劃院根據副市長阮崇武「關於疏解中心區交通,在中山環路上建造高架道路」的指示,於1985年1月編制完成《中山路(大柏樹—漕溪路)高架汽車專用道規劃方案》,作為逸仙路—中山環路—滬閔路快速幹道的一部分,報送市人民政府。在此基礎上,1985年8月由市規劃院編制了《上海市中心城高架汽車專用道系統初步方案》,繪製了《1985年上海市中心城高架汽車專用道規劃方案示意圖》。
1988年初,又對中山北路段作了預先可行性研究。1990年12月,上海市建委原則批准了內環線高架道路規劃方案。在研究、規劃、調整過程中,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建設規劃也先後被提出,這就形成了「申」字型城市快速路藍圖。經上海市政府批准,中山環路列入了上海市「七五」道路交通建設計劃。
1992年10月,市交通工程科學研究所在600平方公裡的上海市區上空開展一次航空遙感交通調查。通過對市區的早晨、上午、下午三個交通尖峰時段的攝影及晚高峰紅外線掃描,結合地面計算機數據分析和專業實地調查,再運用城市交通流量理論對上海市區道路進行整體性定量描述,從中分析造成市區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
相關信息很快被匯聚和分析。(一)上海城市道路佔整個城市面積比例約3.56%。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紐約城市道路面積超過上海幾十倍,高峰時刻也難免發生車輛阻塞現象,何況上海?(二)城市車輛數急劇增加。據1993年統計,上海擁有機動車35萬輛、非機動車700萬輛。形象地說,把兩種車輛接成一條長龍,它的長度超過上海道路總長的十倍!(三)單一平面道路多、混合交通嚴重。據測,當年上海市區1400公裡道路上,能做到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基本分離的僅100餘公裡,比例不足7%。
內環線高架道路匝道布置設計方案
內環線高架道路橫斷面設計圖
內環線高架工程全景示意圖
1991年2月,內環線建設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後即獲批准。內環線工程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上海市城建設計院、天津市市政工程勘察設計院、同濟大學、上海城建學院等單位設計。1991年5月開始初步設計,8月制定工程標書,至1992年初,設計工作基本完成。
1992年9月25日,內環線高架一期工程在中山北路武寧路口打下第一樁。
03
內環線工程總投資45億元,涉及11個區數百萬人口,60條道路交叉口、拆遷居民住宅七千餘戶、搬遷工廠企業603家,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城市的搬遷。指揮部不足105人,平均年齡30多歲。內環線工程是世界銀行貨款項目,全部工作必須按照國際慣例進行。
因為工期十分緊迫,只能採取交叉工作方式,邊設計、邊動遷、邊審批、邊招標、邊施工,許多工作先做在前頭,爭取主動。一些項目按正規程序需要半年時間,但是經過全體設計施工團隊的奮戰,結果僅僅用一兩個月就完成了。
根據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城市狀況,市政工程用老一套方法顯然已經很不符合形勢了,因此,在工程實施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譬如採取市和區兩級分工的辦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改變過去僅靠國家撥款的慣例,採取資金自籌自借自還的方式,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採用引進社會力量進行工程監理的辦法,擴大工程質量檢測範圍,提高整個工程安全和質量。
建設中的內環線高架(武寧路口)
圖片攝影 | 陸傑
建設中的內環線高架(蘇州河三灣一弄段)
圖片攝影 | 陸傑
建設中的內環線高架(共和新路立交段)
圖片攝影 | 陸傑
1993年年底完工通車的內環線高架一期工程(蘭田路嵐皋路段)
圖片攝影 | 陸傑
內環線工程作為上海「八五」期間實施的重大市政工程項目,全長47.7公裡,其中浦西段是自南浦大橋經中山環路、走馬塘、黃興路,至楊浦大橋全長29.2公裡的高架道路(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內環高架)。
內環高架浦西段長29126米(不包括2座大橋),標準路段寬18米,設計車速每小時80公裡。高架道路的墩柱設在地面道路中央6米寬的分隔帶內,高架道路與地面道路間的淨空高度不小於5.5米。
內環高架道路總寬度18米的橫斷面布置:雙向來回各2車道共4車道,其間設0.5米寬的分隔帶,兩側設各寬0.5米的防撞欄杆。全線設連通高架與地面道路的上、下匝道共35條,每條寬7米,單向通行,匝道的設計車速為每小時40公裡。在魯班路、漕溪路、延安西路及共和新路交叉口建有4座互通式或半互通式的立交橋。高架道路通過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把浦東、浦西的交通連為一體,對市中心地區交通起到「保護殼」的作用。
1993年12月20日,內環高架一期工程完工。
1994年5月完成全部高架道路的樁基施工;7月完成高架道路的承臺、立柱及蓋梁施工;9月高架路全部架設完畢,內環線貫通;11月土建、監控、照明等配套項目基本建成。
1994年12月7日,中山西路漕溪路立交橋上,鑼鼓喧天,彩旗招展,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這裡隆重舉行上海內環線工程全線建成通車典禮,上海人終於圓了高架夢。
1994年12月7日,即將舉辦內環線高架通車典禮的漕溪路立交現場(華亭賓館俯拍視角)
圖片攝影 | 陸傑
1994年12月7日,內環線高架通車典禮現場
圖片攝影 | 陸傑
1994年12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及四版報導上海內環高架路全線通車的消息
1994年年底發行的內環線高架通車紀念首日封
全線通車後不久航拍的內環線高架漕溪路立交
圖片攝影 | 陸傑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航拍的內環線高架魯班路立交
圖片攝影 | 陸傑
上海由於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經濟、政治歷史演變,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道路格局。架設高架道路,以提高路網容量,補充城市中心區規劃路網的不足,建立一個快速交通的體系,提高路網交通的效率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內環線高架建成後,對緩解20世紀90年代上海城市交通的擁堵起到較為明顯的作用。它也無愧於「上海一號工程」和「上海城市之天驕」的稱號。
據1995年4月觀測,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的高架部分,一晝夜流量均達到雙向5萬輛以上,雖然流量很大,但高峰時車速仍在每小時60公裡以上。據1995年5月觀測,在全市機動車擁有量比1994年增加16%的條件下,中心城區10個主要交叉口的總流量仍比內環路未通車前的1994年下降了12%。據1995年道路流量調查,內環線疏解了市中心幹道流量的20%,其中徐匯、盧灣、靜安、普陀等區,分別為33%、30%、24%和24%。
2014年拍攝。內環高架、滬閔路高架及漕溪路立交
圖片攝影 | 鄭憲章
有人說,一座大都市如果沒有寬敞的通衢大道,就像人們沒有血管,高架內環線猶如一根大動脈把血液輸送到城市各個角落,整個肌體就會充滿活力。
現今,上海的城市道路交通形態已經更豐富了,高架道路網也更為密集。但已近而立之年的「內環君」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的裡程碑意義無可替代。END
參考
《上海通志》《上海市人民政府志》《上海城市規劃志》《上海市政工程志》等
葛頌茂:《高架內環 上海城市之天驕 大上海一號工程巡禮》
「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奉獻
文內相關圖片版權為攝影者所有
原標題:《26歲了!內環君生日快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