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國網陝西榆林供電公司工會主席崗位上退休的張雷威先後在6個縣區、19個鄉鎮、56個村開展扶貧工作,累計幫助1.2萬多名群眾脫貧,他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扶貧「老黃牛」、扶貧「點子王」,至今仍堅持扶貧一線。2019年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
把村裡當家 群眾就是親人
2002年,張雷威到神木縣芹菜溝村駐村扶貧,最初是早上進村,晚上返城。把家安在村頭廢棄小學校的張雷威說:「我得沉下去、紮下根,把村裡當家,群眾就是親人。」
張雷威把村民當成自家人,鄉親們也把他當自家人。他著手扶貧,組織村民修整進村道路,聯繫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改造老舊農電線路,引進新品種牛羊,帶領村民搞適度養殖。3年後,僅靠適度養殖一項,戶均增收1.5萬元。
那時候還在念小學的女兒埋怨他說:「我上幾年級爸爸不知道,他扶貧的村裡有多少頭牛羊倒清楚。」
2007年夏天,薛下村、寺溝村、岔上村水利工程同時開工。一天傍晚,張雷威去工地查看,山高坡陡,他一不小心摔倒在地,險些滾下懸崖,左腳疼得鑽心。去醫院檢查後確定腳部3處骨折,醫生為他打上石膏。但張雷威心裡著急,在家只休息了27天,就拄上雙拐,坐車行駛了100多裡山路回到村裡工地上。愛人氣得直掉眼淚,打電話說:「老張你不要命了嗎,落下病根子我可不伺候你!」掛了電話,愛人好長時間都不理他。張雷威的努力沒白費,3項水利工程當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解決了5000多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農經點子足 致富方式多樣
「老張跟我們說,玉米從根部向上數,到第三片葉子發黃的時候就可以收割了,這個時候是玉米的最佳青貯期。」剛剛脫貧的米脂縣沙家店鎮李站村村民馮有飛佩服地說,自己當了一輩子農民,還沒有張雷威專業。19年的扶貧路,讓張雷威這個國家電網幹部成了懂農經的扶貧專家。
神木縣芹菜溝村村民習慣餵養騾子。張雷威在經過一番調查研究後,向村民提出不養騾子改養牛。「為什麼,憑什麼?」村民提出問題。張雷威掰著指頭給大家算:騾子力氣大,但是一頭強壯騾子五六年就得淘汰,賣肉也就一兩千元。如果換成飼養秦川母牛,一頭母牛一年生一頭小牛犢,一頭4—5個月的小母牛賣個四五千元,小公牛飼養成肉牛可賣1萬多元。年年如此,能夠可持續發展。村民們把養騾子改成了養牛,效益很好。
張雷威給農民出主意,絕不亂出主意。吳堡縣有個深砭墕村,7個養羊戶餵的都是本地長角羊,一隻羊只能產3兩羊絨。俗話說:母羊好,好一窩;公羊好,好一坡。他幫忙引進了4隻優質白絨種羊,羊絨產量翻了三番還要多。村民霍愛連每年僅靠養羊收入12萬元左右,養大了4個孩子,箍起了7孔新窯洞。致富方式愈加多樣。
因地制宜施策 夯實扶貧根基
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2014年開始,張雷威走村進戶加大調研力度。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他緊跟國家的扶貧政策,在扶貧路上從最開始的「一村一品、一戶一策」、適度養殖,發展到產業扶貧、成立合作社、打造富硒生態村,夯實精準扶貧的根基。
2018年,張雷威帶領村民成立米脂縣和富順養殖專業合作社,以「貧困戶+非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入股的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合作社整合村民土地6.2畝,社員67戶,其中貧困戶42戶,佔63%,貧困戶100%參加合作社。入股分紅的模式針對性地解決了貧困戶無勞動力、發展動力不足、缺資金的問題。
合作社各項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軌,目前已經採購關中秦川牛等4個品種102頭,遠期計劃養殖120頭以上肉牛,達到中型養殖場規模。
將李站村打造成榆林首個「富硒生態村」。為了進一步了解富硒農產品,張雷威選擇距離比較近的山西晉中考察,富硒茶葉、蘋果、果醋、黑小米……一系列成熟的富硒產品讓張雷威大開眼界。種植富硒玉米,讓牛肉含硒,增加產品附加值。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村民增壽成了他的新夢想。
扶志又扶智 勤勞致富奔小康
2017年,張雷威牽頭成立陝西省第一個「金點子」勞模扶貧幫困服務隊。一批熱心的勞動模範、第一書記、農牧業專家自發義務為脫貧攻堅出主意、想辦法。「金點子」服務隊組建以來,足跡遍布榆林地區13個村,指導脫貧攻堅,建設光伏發電站、肉牛養殖場、白絨山羊養殖場、小米雜糧加工廠、粉條加工廠、養雞專業村、香菇大棚、千畝山地有機蘋果園等,深受駐村工作隊和貧困村民的歡迎。「金點子」服務隊已累計發動9029名職工參與購買120餘萬元的農特產品,從作物收購、工廠務工、集體分紅等多方面帶動3個村共148戶340名貧困人口增收。
3年來,「金點子」服務隊已在榆林120多個村開展了諮詢服務。佳縣尚高寨徐家西畔村、清澗縣雙廟鄉下張家山村、米脂縣桃鎮鄉前王坪村等30餘個村得到產業指導,鄉親們建起肉牛養殖場、白絨山羊養殖場、養雞專業村、蔬菜香菇大棚、萬畝山地有機蘋果園。「合作社所有,分戶代養,利益共享」的合作社模式,利用農村資源開展土地股份合作,種養加產業、鄉村旅遊、農產品電商銷售、土地託管等項目通過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深受駐村扶貧工作隊和貧困村民歡迎。
全國勞動模範張雷威。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