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17日電(記者 孫麗萍)100位海內外音樂家16日在上海參與了一場長達16小時的馬拉松音樂會,致敬「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這也是中國古典音樂力量一次盛大集結。
從16日上午8時起至17日凌晨零點,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等主辦的這場《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讓貝多芬的旋律不間斷響起。整場音樂會向全球同步直播。
指揮家張藝、張亮,鋼琴家李堅、張昊辰,小提琴演奏家寧峰、黃蒙拉,古典吉他演奏家楊雪霏、範曄,歌唱家沈洋……藝術家們輪番上陣,傾情演繹60首音樂會曲目,其中既有人們耳熟能詳的「熱情」、「暴風雨」等鋼琴奏鳴曲,也有相對「冷門」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和藝術歌曲。
法國國國家交響樂團、西德科隆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杭州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愛樂樂團等中外名團,也通過視頻進行跨時空對話,演繹音樂經典。
「貝多芬伴隨一代中國音樂人的成長。他音樂中的『英雄主義』元素以及對生命本身的敬畏與敬重,在疫情來襲的2020年尤其鼓舞人心。」經典947音樂頻率總監顧振立說。
貝多芬與上海有著獨特的淵源。20世紀上半葉,李叔同、魯迅兩大學者推崇貝多芬,並以貝多芬為起點,逐漸引入西方古典音樂。1911年,上海公共樂隊首次演出了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末樂章,1936年,上海工部局樂隊進行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中國首演。以此為起點,貝多芬壯美的音樂在中國不斷響起,逐漸「聲入人心」。
中國音樂家們也以各具創造力的方式為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送上獨特禮物。
鋼琴家閆競舸曾被波恩市貝多芬故居及貝多芬協會授予「貝多芬大使」稱號。這場馬拉松音樂會中,他在「雲上」演奏貝多芬的《10首鋼琴主題變奏曲》,讓人們「聽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貝多芬。
楊雪霏和黃蒙拉以弓弦的形式重新呈現貝多芬的藝術歌曲《阿德萊德》。今年12月24日晚,在自己創立的「黃蒙拉和朋友們」冬季音樂會上,黃蒙拉還將繼續挑戰「樂聖」的小提琴名篇。
「面對全球疫情,貝多芬的音樂變得更加非凡。他的音樂中總有著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像混沌中的旗幟、黑暗中的曙光。疫情中,我們必須愈挫愈勇、綻放光芒,這就是對貝多芬精神的最強致敬。」黃蒙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