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窩鎮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東北部,北與西華縣,東與商水縣毗鄰。老窩鎮位於兩市(漯河、周口)三縣(郾城、西華、商水)結合處,玉帶般美麗的沙河從鎮北部穿流而過。
河道曲彎東去,潺潺溪流,不見了往日大河逝水的波瀾壯闊,如同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在歲月的年輪裡踟躕前行。
古來,老窩只是沙河上的一個渡口,擺渡人和小商戶在渡口南岸居住,稱「南渡村」。後來,由於河道北移,舊河床留下一個深潭,潭口直徑十餘米,水色清秀,深不見底。據說,此潭雖與河相離,但潭底有一洞與新河床相連,河漲潭漲,河落潭落,常年不竭,遂稱「老窩」,因貨品上乘、交易公平,是方圓百裡的物質交流貿易之地,故又稱為「老窩集」。
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率軍攻佔河南,老窩的村民在築寨起土時,發現五個大土眼,很像五個龍爪,「老窩集」改稱「五龍寨」、「五龍集」。後老窩鄉政府(後建鎮)也建於此,可謂繁盛一時,後鄉政府南遷五七,北與西華河道阻隔,逐漸落寞。
遙想當年,河水充盈滿槽,兩岸草木繁盛。夏日,大人孩童在清澈透亮的河水裡沐浴嬉戲,秋日,飽經河水潤澤的老窩大地麥米豐盈,瓜果飄香,豐沛的沙河水也孕育了老窩人民豪爽、善良、實誠的性格和勤勞能幹的作風。
老窩全鎮共37行政村,64個自然村,土地面積79.6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8.5萬畝、人口75846人(2017年),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土地面積全區第一,人口第二。鎮政府所在的古名「馬窪」,是傳說王莽攆到劉秀途中的歇馬處。1999年撤鄉設鎮。2004年由原郾城縣劃歸召陵區管轄。
浩浩浪濤,不見往昔;淘盡英雄,還看今朝。經河南設計院勘測,老窩地理位置重要性日益凸顯。七月,一架高橋將貫通南北,北接國家糧食主產區周口西華,東鄰商水,南通中國漯河「字聖」許慎故裡,老窩渡口終將揭開歷史的塵幕煥發青春,成為聯通四方物質集散地,助推老窩鎮城鎮化建設進程,帶動召陵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