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是各種武藝的統稱。元關漢卿雜劇《五侯宴》:「孩兒十八歲也,學成十八般武藝。」可見最遲到元朝,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藝一詞。
但其包括的內容,有各種說法:《水滸傳》百回本第二回說是: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杈。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則說:一弓、二弩、三槍、四刃、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歿、十五叉、十六爬頭、十七棉繩套索、十八白打(指手博之戲,即今天的拳術),清代有兩種並存的說法: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一說為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歿、叉、爬頭、棉繩套索、白打。
而在我看來,在最開始有十八般武藝的說法的時候可能是真的有具體得明確的十八種,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武術套路的豐富,可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更多地是一種虛指,是在強調才華武藝出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