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人「最信任的中國女婿」
轉自新華網
寮國吉達蓬集團董事長姚賓無論是在華人圈還是在寮國政商各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其貌不揚的46歲中年人被寮國國家主席朱馬裡親切地稱為寮國人「最信任的中國女婿」。
在吉達蓬集團位於寮國首都萬象市中心凱旋門附近的辦公樓裡,姚賓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揭開了他在寮國20餘年的艱辛創業史。
用自行車和瓷磚淘到第一桶金
廣東潮州人姚賓在22歲那年加入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他家鄉興起的出國淘金潮,最初他去了泰國,加入親戚經營的產業幫忙。但一次跟隨親戚到寮國觀光禮佛的行程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發現,剛剛打開國門的寮國幾乎什麼都不生產什麼都缺,一架在中國非常普通的自行車在寮國居然能賣到200多美金(按當時比價約合1000元人民幣),而一平方米瓷磚能賣到將近14美元,而且還供不應求。
「我在1990年第一次從中國運了一貨櫃的自行車和瓷磚到寮國,自行車的成本加上運費是44美元一架,瓷磚是4美元一平方米,這一貨櫃讓我掙了一萬多美元的純利!」20多年後,說起在寮國的第一桶金,姚賓仍然有些激動。
雖然錢掙得容易,但是個中艱辛唯有本人自知。「1990年的萬象就像中國的一個村鎮,連縣城都比不上,現在市中心最寬的瀾滄大街,當時路上全是坑窪,一到晚上七八點鐘,整個城市就全黑了。」 姚賓說,「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沒門面,只是找了個住的地方和倉庫,進貨之後,我就天天騎著摩託車全城到處跑推銷,天天早出晚歸,裡裡外外就我一個人。」
從自行車、瓷磚開始,姚賓在寮國開起了貿易公司,開始把各種各樣的中國貨賣到寮國,一次運貨的貨櫃從一個兩個變成四個,又變成八個,在寮國存貨的貨場後來幾乎有一半都是他的貨,「我當時幾乎壟斷了寮國的市場」。
兩次金融危機上演財富神話
姚賓大學讀的是建築工程專業,在做貿易公司的同時,他在1994年進入寮國建築工程領域,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幫助寮國政府與中資公司在建築工程領域開展合作,翻譯中文圖紙和協助相互聯繫溝通等,與各個方面都建立了良好關係,也承包了一些工程。正是通過在這個領域的發展,讓他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獲利良多。
姚賓在寮國做貿易賺大錢的好日子到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戛然而止,由於泰國和寮國貨幣兌美金劇烈貶值,原來用美元購入貨物然後進口到寮國賺取老幣的貿易形式讓他無錢可賺。財路看似一下斷了,但在姚賓之前涉足的工程建設領域,他發現很多同樣付出美元而與寮國政府結算老幣的寮國工程公司因為危機大批倒閉,抵押給銀行的土地和房產等大批資產都在急於低價拋售,而他此時恰好持有大量美元現金,「一座大別墅才4萬美元就買下來了,之前連地價都不夠,我一下子買進了二十多棟,當時賣主還對我感恩戴德,因為我是用美金支付」。
這次抄底讓姚賓獲利豐厚,收購的資產升值最多的甚至達到二十多倍。同樣的情況在幾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時候又上演了一次,只不過這次姚賓是反向操作,在2007年以前大肆收購土地和房產,到危機爆發時,手頭持有的美元現金已經不多。美元貶值的同時土地大幅升值,他賣掉了其中一大部分,又再獲得豐厚利潤。
成功地抓住這三次機會,姚賓在寮國商界上演了「帽子戲法」般的財富神話,擁有了巨額財富之後,姚賓沒有離開寮國,反而成了一名寮國人的女婿。
「寮國人最信任的中國女婿」
姚賓在2000年認識了現在的太太,一位純正的寮國姑娘,然後順理成章地成了寮國人的女婿,當時他已經加入寮國國籍。
姚賓利用與寮國政府的良好關係,大筆投資政府工程和資產,寮國大批公共工程建設項目上馬,姚賓獲得了眾多項目的開發權。
在2009年中老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之後,中老經貿合作迅猛發展,姚賓又為兩國眾多合作項目穿針引線。從東協運動會主體育場、萬象瓦岱國際機場、琅勃拉邦機場到收購萬象樓層最高的東昌酒店,再到正在開發的萬象濱河綜合開發區和市中心黃金地段萬象中心地產項目,都是他與中資公司合作開發的。
目前,姚賓每年約有一半時間是在陪同寮國政府各級領導前往中國訪問,甚至有許多寮國高官在訪華時點名要姚賓隨行。
姚賓為2011年第九屆亞歐首腦會議專門在萬象湄公河河畔投資建設了一座大型豪華酒店,這座酒店從設計到施工到完工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寮國總理通辛曾在視察酒店施工現場時對姚賓表示,姚賓為寮國所作的特殊貢獻,他和寮國政府及人民不會忘記。
此外,姚賓還贊助了萬象市政府大樓、廣州亞運會寮國體育代表團、寮國桌球隊以及貧困地區學校,每年還會為寮國孤兒院、老人院捐款捐物等。
姚賓還擔任寮國最大的華僑華人組織——萬象中華理事會副理事長,他每年拿出約8萬美元捐贈給福德廟、永珍善堂等華僑華人文化和慈善機構。
目前,姚賓涉足的產業包括房地產開發、建築、政府採購貿易、木材加工、酒店旅遊、投資顧問以及農業開發等多個領域,除自有的吉達蓬集團外,還有11個合資公司,直接創造的就業崗位有1200多個,合資公司的就業崗位超過千個。
姚賓現在有三個孩子,最大的9歲,最小的3歲,全被他送回中國廣州讀書和上幼兒園,「我每一份成績都跟中國有密切關係,離開了中國我就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我讓我的孩子從小就接受中文教育,傳承中國人的傳統和文化,永遠記住自己是一個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