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強直性脊柱炎作鬥爭的漫長過程中,如何才能取勝,時機是關鍵!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幹預、儘快控制呢?這得從對疾病的正確認識開始。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累及脊柱和骶髂關節為特徵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病情控制不佳可致脊柱活動受限及髖關節病變,嚴重者甚至脊柱強直、股骨頭壞死,導致殘疾,給患者和家庭及社會均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除了中軸和外周關節症狀,關節外表現(如附著點炎和急性前葡萄膜炎)以及合併症(如炎症性腸病、銀屑病等),均加重了本病的負擔。
此外,大部分患者存在脊柱骨質疏鬆,導致椎骨骨折和駝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疾病還給患者就業帶來了負面影響,如工作需要輔助,甚至喪失勞動力。疾病造成的負擔隨病程的延長而增加,由於疾病負擔所致的生活質量下降,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類型的經濟損失均由功能喪失和疾病活動所引起,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防止或減少功能下降以及改善患者預後十分必要。
治療要達到緩解症狀及控制疾病進展,以下幾點非常重要。病友們需要了解,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提高療效。
治療方案個體化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中軸、外周關節受累、腱端炎、關節外症狀與體徵)、當前症狀的水平、臨床發現以及預後指標(如疾病活動性/炎症、疼痛、功能、失能、殘疾、結構損害、髓關節受累、脊柱畸形、患者總體狀況,包括年齡、性別、共患病、現用藥物等,以及患者的願望與期望)等綜合考慮,醫師與患者共同決策,制定治療方案,並依據病情變化不斷作出調整。
定期檢測很重要
對AS疾病的監測包括和臨床表現相關的病史(如問卷)、臨床測量、實驗室檢查、影像學,以及國際脊柱關節炎評價學會(ASAS)核心評價指標。監測頻度應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和治療情況個體化決定。目前比較切合實際的治療目標應該是儘早、最大程度地控制症狀、改善功能、減少畸形。
藥物治療是核心 非甾體抗炎藥仍是一線治療用藥
非甾體抗炎藥(NSAID)因能迅速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發僵,並能有效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其作為有疼痛和僵硬症狀的AS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已得到廣泛認可。
多項研究提示,炎症與AS骨破壞的啟動相關,而一旦炎症已導致骨增生啟動,此後發生的骨增生過程與炎症的關係就不太密切。最近研究也發現,炎症與關節強直通過某種方式相聯繫,但兩者均為幾乎獨立的過程,可能受不同遺傳易感因子的控制。因此對AS骨增生最有效的抑制可能要在早期炎症階段(即結構性損傷發生之前)控制炎症。因此強調AS的治療應分秒必爭。
非藥物治療是重要補充
AS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療法也發揮作用,包括:個體化的物理治療、中醫適宜技術、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和規律的鍛鍊以及心理治療等等。
外科治療
對於髖關節疼痛難以控制、出現殘疾或有結構破壞的,可行全髖置換術。導致明顯功能障礙的脊柱後突畸形的患者可行脊柱矯形手術,改善身體平衡、水平視野明顯,減輕腹內壓。
總之,對AS的最滿意治療應包括:結合患者個體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評價其臨床表現、疾病活動度、預後、社會經濟狀況、對治療的期望值等因素後,制訂綜合治療方案,儘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臨床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每1~3個月隨診了解疾病控制情況,並適當調整治療方案,以真正達到控制疾病的目標。只有正確地認識強直性脊柱炎,才能把握住診斷和治療的時機,才不至於談「強」色變,才有可能取得滿意的療效。正所謂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
來源:西安市第五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