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逝世46周年 | 如果說有武者之王,那麼李小龍就是王中之王

2021-01-08 界面新聞

1999年,李小龍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個人之一,如果不了解這一評選的含金量,那麼看看名單中的其他人就不難得知,比如愛因斯坦、甘迺迪。

李小龍。

李小龍生於1940年11月27日,原名李振藩,師從葉問。在百度百科中,李小龍甚至有著像「龍母」丹妮莉絲一樣多的頭銜,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開創者、截拳道創始人和華人武術演員……

 

我們知道他,卻又不太知道他

時至今日,李小龍仍然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很厲害,但對於他到底有多厲害卻知之甚少。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他們或是看過李小龍的電影,或是追過李小龍的功夫,但是對於年輕人而言,李小龍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他出現在周杰倫的歌曲裡,也出現在周星馳的電影裡,甚至是出現在格鬥遊戲裡。

在《知中》翁倩雯的採訪中,一名叫Alex的學生說到:「他是一個武術標誌。我知道他在亞裔美國人中是一個文化符號。在李小龍之前,當大家提到亞洲人,他們的形象都是不太好的。比如說,在一部叫作《蒂凡尼的早餐》的電影裡,有一位很老的亞洲男性,他被塑造成一個笨拙的、有明顯口音的固定形象。而李小龍則是這種固有形象的反面,他是一個哲學家,很聰明,他沒有口音,很厲害。自他之後,很多亞裔美國人的生活都被影響和改變了。」

 

功夫

美國柔道之父吉恩·勒貝爾說「如果說有武者之王,那麼李小龍就是王中之王。」

《龍爭虎鬥》是一部非常李小龍式的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影片中有很多打鬥的鏡頭都被慢放了,不過這並不是單純的特效或劇情需要,而是由於當時的攝影設備還不夠先進,對速度很快的影像不能及時捕捉而採取的製作手段。李小龍的知覺速度、心智速度、啟動速度、動作速度、換招速度都達到了常人所不能及,用「快如閃電」來形容他一點兒也不為過。

當地時間2014年9月24日,好萊塢,李小龍新造型蠟像揭幕。

現代美國武術研究機構的結果表明,李小龍可以在0.05秒內從0.9米外出拳擊中對手,如果距離增加到1.5米,李小龍能夠在0.08秒內擊中對手,他的疾步側踢更是能在四分之三秒內向前推進2.5米。1962年在西雅圖,李小龍在11秒內用15拳和1腿擊倒了一名挑釁的日本空手道黑帶選手。日本武術家木村武之評價李小龍「他的速度簡直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其實作為一名武者敏捷自然是情理之中,但是鮮有人能達到李小龍這樣的速度。極致的速度、極致的力量、極致的敏銳、極致的耐力…...為了達到對極致的追求,李小龍不斷挑戰自己,挑戰極限。用拳在硬地上做伏地挺身,擊打盆中的砂石,以及通過肘擊重沙袋鍛鍊胯部力量和轉體中的平衡感......李小龍通過一系列的高強度、高難度訓練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

在最近網絡上掀起的「腳踢瓶蓋」挑戰中,不少明星也加入進來,其中不乏一些功夫明星。其實類似的挑戰李小龍早就嘗試過——將手指戳入沒開罐的易拉罐中。李小龍這麼做當然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要提高手指的強度。為了練習,李小龍常常使用紙靶和皮革靶練習速度,還用特製的頭形彈簧靶提升速度。更讓人驚訝的是,李小龍可以用兩根手指或一根手指支撐身體做伏地挺身,也因此被拳王泰森評價為「殺手」。

李小龍用一根手指支撐做伏地挺身。

除了這些極限的訓練,李小龍也在不斷探索其它形式的強身手段,比如電擊。在電影《龍:李小龍的故事》中,李截扮演的李小龍提到「三分鐘電刺激相當於200次伏地挺身」。李小龍也在跟密友的訪談中透露過,他曾在1972年前後使用日本定製的電擊器刺激肌肉,以達到高效、高強度健身的效果。即使到了今天,「電擊」這一行為也爭議頗多,可見李小龍的前衛和大膽,以及對功夫的痴迷。

1.75米的普通身高、58公斤的體重和500度的近視,這些身體數據不管怎麼看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正是因為那些突破人體極限的訓練,才讓這樣「普通」的李小龍用拳頭將107公斤的對手擊出4.6米遠。

 

演員

1941年,3個月大的李小龍出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金門女》,1948年,李小龍以藝名「李鑫」客串參演了導演俞亮的電影《富貴浮雲》。從出演電影的年齡看,李小龍是一個十足的童星。1950年,李小龍首次以男主角的身份出演電影《細路祥》,並獲得一致好評。

儘管李小龍涉足影視圈的年齡很早,但是他的父親李海泉並不打算讓李小龍成為演員。李海泉一直將自己沒有接受過正統教育而只能以唱戲為生視為人生憾事,因此他十分看重子女的學業,並不願意他們涉足電影界和梨園行。但命運就是如此巧妙,李小龍一生註定與電影結緣。

《細路祥》。

李小龍以「李鑫」「小李海泉」「新李海泉」「李敏」等藝名參與拍攝了《夢裡西施》《樊梨花》《花開蝶滿枝》等三部「七日電影」,即七天內完成拍攝、製作及上映的影片。電影《人之初》上映後,李振藩正式將藝名改為「李小龍」。據統計,在李小龍赴美前,一共出演了23部電影。1957年底開拍的《人海孤鴻》,被視為香港電影歷史的一座裡程碑,也是李小龍離港前作為童星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更被李小龍本人視為代表作。

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籤約不久,李小龍就被通知出演《青蜂俠》的內部樣片。在片中,李小龍飾演的是一個叫做加藤的日本人。起初「加藤」這個角色被設置為日本傭人,珍珠港事件爆發不後不久,他的身份就被改成了菲律賓或是不清楚自己身份的東方人。不過在拍攝成劇集時,「加藤」還是恢復成了日裔。儘管李小龍對這一身份十分不滿,卻也只能理解公司的做法。

《青蜂俠》。

經過幾個月的後期製作,《青蜂俠》劇集終於播出,但反響卻並不盡如人意。觀眾們認為這部劇集華而不實,製作粗糙,過於做作。李小龍的妻子琳達也認為「這是美國電視史上最為失敗的劇集之一」。儘管《青蜂俠》被批評的幾乎體無完膚,但是李小龍所飾演的加藤以及他所展示出的功夫卻堪稱全劇最大的亮點,李小龍也因此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明星。

成名後的李小龍除了做「私教」掙得微薄收入外,只能依靠「加藤」的身份參加一些公開活動或是因《青蜂俠》一再重播追加的酬勞作為經濟來源。儘管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還與他接洽了至少三部電視作品,但是都因為李小龍對自己原則的堅守而沒有談攏。「我不願賤賣自己,如果為了一個角色而辱及我、我的民族和武術,我寧願餓死!」

《精武門》海報。

 

全能

除了眾所周知的武者和演員兩個身份外,李小龍也是發明者、畫者、舞者和詩人。

《論語》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小龍的健身訓練幾乎涉及全身的各個部位,但以當時的條件來說,沒有任何現成的器械可以滿足他的健身需求,因此李小龍不得不親自改造、設計更高效的訓練器械,甚至其中不少已經被健身和武術愛好者廣泛使用,包括用於擊打練習的帆布掛包、李小龍握力器、雙節棍、人面形拳擊靶、活動頭靶、紙靶等。

或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傳揚武術,也或許是興趣使然,李小龍還熱衷於「畫功夫」。在他的畫面中,人物不僅線條流暢,有明暗關係,而且有些畫上還有動作註解。

畫畫的李小龍。
李小龍的手稿。
李小龍的手稿。
李小龍的手稿。
李小龍的手稿。

 除了武術,李小龍也痴迷於舞蹈。幾乎是在練習詠春拳的同時,李小龍開始學跳恰恰舞,而且用功程度幾乎與練詠春拳不相上下。李小龍的妻子琳達曾說他有一張卡片,上面記載了108個恰恰舞舞步。為了了解自己學習舞蹈的效果,李小龍報名參加了1958年的全港恰恰舞比賽,最終獲得了青年組冠軍。

在好萊塢發展初期,李小龍屢屢受挫,內心強烈的困頓與迷茫,以及對於光明前程的憧憬與渴望,讓李小龍寄情於詩歌。「明亮的太陽落下西山,把天空染成金黃色。孤獨的小山頂上,遠處煙霧迷濛,一條金龍盤臥注視著,帶著凋零的夢想,在這光明的西方死去。」

 

符號

在電影《死亡的遊戲》中,李小龍以一身黃色連體運動服出境,該造型也成為李小龍的經典個人符號。好萊塢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甚至在電影《殺死比爾》中,讓女主角著黃衣,一路拳打腳踢闖關。周星馳也在電影《整蠱專家》中以黃衣致敬李小龍。2013年,在香港斯賓克拍賣行舉辦的「紀念李小龍離世40周年拍賣會」上,李小龍的這件黃色連體運動服以78萬港幣高價成交。除此之外,雙節棍也同樣被李小龍迷收藏著。喜愛他的人們甚至通過穿同款衣服、耍雙截棍以示自己「龍迷」的身份。可見,在人們心中,黃衣和雙節棍幾乎等同於「李小龍」。

當地時間2014年8月13日,紐約,李小龍蠟像進駐紐約杜莎夫人蠟像館。

成為「符號」的李小龍,被一次又一次地加工、強調,以各種有趣的形態,在各個空間中得到「重生」。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電子遊戲開始逐漸普及,世界各地的遊戲製作人也注意到李小龍這個大「IP」。此後,以李小龍為原型的角色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電子遊戲中,包括《街頭霸王》《鐵拳》《真人快打》等經典的格鬥遊戲。漫畫《火影忍者》中的李洛克、《忍者神龜》中使用雙截棍的米開朗基羅也充滿了致敬李小龍的元素。

「龍迷」今井毅甚至從世界各地收集李小龍的周邊開了一家小店「今井商店」。這家店鋪不僅成為日本唯一一家李小龍周邊商品販賣店,也成為日本「龍迷」的朝聖之地。漫威的首部華人英雄電影《ShangQi》(上氣)靈感也源於李小龍。無論是把他拍成電影,還是寫進歌詞,所有受他影響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他致敬。

 

李小龍給世界奉獻了精美的武術和不朽的電影,也讓全世界知道了「KongFu」一詞。他是英雄,也是偶像,正如拳王阿里所說:「李小龍是個偉大的人,他超越了他的時代。」

20世紀70年代,李小龍經典動作大片《龍爭虎鬥》電影劇照。
1972年,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中展示自己的功夫
2005年9月1日,為紀念中國電影100周年而推出的電影海報郵品中的《精武門》海報中的李小龍。
2009年10月4日,北京,李小龍巡迴展北京站在朝陽公園揭開帷幕。
2014年3月31日,香港文化博物館,一位市民走過李小龍的巨幅畫像。
2017年2月18日,廣州恩寧路李小龍祖居。
2019年1月30日,香港星光大道李小龍的銅像。
當地時間2014年12月9日,一名叫沙庫爾(Abulfazl Abbas Shakoory)的阿富汗喀布爾(Kabul)青年長相酷似已故的功夫大師李小龍,並練就一身好武藝。沙庫爾模仿李小龍的視頻近日在網上引起轟動,受到廣大粉絲推崇。
印著李小龍頭像的T恤。
當地時間2013年6月24日報導,來自英國格拉斯哥的藝術家兼披薩師傅Domenico Crolla在披薩上製作出李小龍肖像。
2015年1月15日,中國香港,知名拍賣行香港蘇富比舉行2015年首場拍賣會媒體預展,工作人員介紹重點拍品《別名:香港第五十八號》。該拍品為法國街頭藝術家Invader向一代「中國功夫」巨星李小龍致敬之作,並特別為香港所創作的街頭藝術作品,作品為瓷磚玻璃版材質,是藝術家2014年在香港跑馬地一次街頭塗鴉行動中創作。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東方IC 

*參考資料:

《知中2·再認識李小龍》——蘇靜

《李小龍:不朽的東方傳奇》——鄭傑

 

※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乙未光畫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相關焦點

  • 李小龍誕辰77周年:致敬一位真正的武者和智者
    今天是李小龍誕辰77周年的特殊日子。李小龍生前是一座豐碑,逝後是一個傳奇,他是成功打入好萊塢的首位華人,他是將中國功夫傳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他將Kungfu(功夫)一詞寫入英文辭典。美國人稱他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
  • 功夫之王李小龍之死之謎
    1973年7月20日,一代功夫之王李小龍死於香港!那時候,是李小龍事業的巔峰時期,但這時,有他去世的消息。這消息一片譁然。當時李小龍有多有名?它太大了,你無法想像。回到香港後,他遇到了當時心滿意足的皺文懷,皺文懷想,用自己的技術,如果去拍電影,肯定會生氣的。然後是《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鬥》和其他精彩的電影,然後是功夫之王李小龍。
  • 現代「李小龍」:周星馳是喜劇之王,我是蹭熱度之王
    近日,33歲的沛縣功夫新星「現代李小龍」飛龍繼續對娛樂圈的人和事進行點評,由於飛龍此前點評過李小龍、成龍、吳京、甄子丹、李連杰、秦嵐、江疏影、母其彌雅、周星馳、王寶強等幾十位娛樂圈明星,因此很多網友認為飛龍是借名人效應來抬升自己的知名度,純屬蹭熱度。
  • Bruce Lee李小龍圖集、人物介紹(上)
    他將 Kung Fu一詞寫入英文詞典,他被美國人稱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武之聖者,泰國人稱他武打至尊,他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他說:「修練功夫不是為擊破木板,而是為影響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
  • 李小龍最後傳人逝世!木村武之享耆壽96歲,終身為他守墓
    李小龍嫡傳弟子、振藩功夫傳人木村武之(TakyKimura),於昨(7日)逝世,享耆壽96歲。木村武之一直生活低調,他每周都會到西雅圖的湖境公墓,探訪比自己小18歲的師父及畢生掣友李小龍。▲李小龍找木村武之協助示範拳法他的從武之路也開始比較遲,直到35歲時才首次接觸了柔道。在與客人閒聊間,獲知了一位精通中國拳法的年輕人「Bruce Lee」,也就是李小龍。
  • 功夫之王李小龍實戰對手大盤點,解析他的功夫是否被神話?
    李小龍,被世人譽為功夫之王。他自創的截拳道集百家之長,補己之短,鮮有對手。今天小編帶大家看一下其他人與李小龍實戰的結果。看一下李小龍對得起功夫之王的美譽嗎?YMCA手球場遇到李小龍,他挑釁李小龍說:「空手道是世界上最好的武術,中國功夫垃圾得很!」
  • 功夫之王李小龍:跑步是最好的訓練方法,也是很好的放鬆方式
    李小龍,他是無數人心目中英雄與偶像,他是武術大師,創立了截拳道,也是傳奇影星,開創了功夫電影,他重新定義了中國男人的硬漢形象,並將中國功夫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美國人稱他是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
  • 搏擊之王周比利:李小龍出拳的硬度、勁度一流,體能也是一絕
    一次,小S在訪談節目中問洪金寶:「所以,你至今遇過最厲害的人還是李小龍嗎?」洪金寶說:「對,我認為是。」在另一個採訪場合,洪金寶亦曾親口說:他年輕的時候在片場只有兩個人打不過,一個是李小龍,一個就是周比利。
  • 全面客觀地認識功夫之王——李小龍
    今天我們抱著一種客觀的態度來認識功夫之王——李小龍,當然不是去盲目神話他,而是以一種謙遜的態度來學習他的學習精神。我們都知道大海之所以成為大海,那是因為它能容納百川。李小龍雖然不能說他是那個時代功夫最好的人,但他確實是那個時我最好的武術家之一。
  • 木村武之:終生為李小龍守靈的截拳武者!
    然而,其中有一位嫡傳弟子,多年來始終秉承著堅持著李小龍最初的截拳道體系,力求將最接近李小龍原始思想的截拳道技巧發揚光大!他就是木村武之,李小龍最亦師亦友的門下弟子! 在一次與客人的閒聊中,他結識了一位來自中國的青年武術家,這就是17歲的李小龍!在第一次見到李小龍之後,木村武之被李小龍的身手與對武術的理解深深折服,儘管兩人相差18歲,但是他還是毅然投入李小龍門下,成為了早期弟子之一!
  • 李小龍樂園:功夫之城 尋根之旅
    今年是李小龍80周年誕辰,要說李小龍的偉大之處,他是第一個將中國功夫推向世界的人,在這背後,有著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甚至改變中國人在世界上地位的影響。即便是在李小龍逝世47年後的今天,你走在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是美國還是非洲,提起中國人,最深的印象還是李小龍,李小龍也成了中國龍的形象。
  • 李小龍紀念日,拳壇傳奇人物福爾曼評價龍哥,他到底怎麼說?
    前幾天是李小龍逝世紀念日,全球龍迷採用各種方式紀念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其中就有一位拳壇傳奇人物也在這個時候發言紀念他,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拳壇傳奇人物福爾曼,可能拳擊迷對這位拳王並不陌生,他在拳壇也是一個傳奇人物,與阿里和泰森等人齊名,他這個時候評價李小龍,當然引起大家關注,他到底如何評價李小龍?
  • 李小龍後繼有人!聽完嶽松對截拳道的理解,拳迷:真正的武者
    由於李小龍並沒有什麼擂臺實戰的經歷,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榮譽,因此有不少拳迷對李小龍能否實戰持懷疑態度,認為其所謂的「截拳道」只不過是一些不成體系的理念而已,並沒有經過擂臺實戰證明。對於這些拳迷的觀點,作為目前影視圈內武術動作,人生經歷和李小龍非常相似,視李小龍為偶像的功夫演員嶽松卻並不這樣認為。
  • 李小龍與水之哲學
    先秦典籍《尚書》中有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可以幫我們豐富上述的道理,那就是灌水,灌的不止是循環水,還是活水。如此,既能幫我們鞏固知識,也能更新知識。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也包含這個道理在內,放鬆點,無所謂記住忘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就是了。
  • 李小龍和麥可·傑克遜,兩個讓全世界瘋狂的巨星!
    麥可傑克遜是流行音樂之王! 李小龍是功夫之王! 兩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都是不可替代的佼佼者! 美國人眼中---李小龍就是中國 在中國人眼中-----邁就是美國! 在世界人們的眼中:邁就是邁! 李小龍就是李小龍!
  • 李小龍,中國武術界傳奇!
    如此霸氣的話語,出自李小龍之口,至今,全中國,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否認。功夫的終極境界:其堅如鋼,其快如電,其活如水,其法若無。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祖宗級代表人物:李小龍,功夫之王,武之聖者。
  • 李小龍逝世47年,至今還記得他的「截拳道」
    第二件是「 李小龍 逝世47周年」,每年的7月20日,都是龍迷們紀念李小龍的日子。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先生在香港逝世,年僅33歲。至今已時隔47年之久。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
  • 散打王腿法最快者,他被譽為散打界李小龍
    散打王腿法最快者,他被譽為散打界李小龍! 在強手如林的散打王擂臺上,苑玉寶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白眉大俠的腿法飄逸連貫性好、出腿奇快收放自如,被譽為散打界的「李小龍」。
  • 龍·新聞|《李小龍:不朽的東方傳奇》:資深龍迷的李小龍傳記
    在中國大陸,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簡體字圖文版李小龍傳記——《李小龍:不朽的東方傳奇》也在這個炎熱的七月推出面世,給全世界紀念李小龍逝世四十五周年的各種活動,增添了一些熱度。本書作者鄭傑,上海人氏,是大陸資深的龍迷、收藏者以及李小龍青年研究者。
  • 功夫之王李小龍:香港的不滅明珠,華人的永恆驕傲
    談到當今世界的華裔名人,似乎都會有一股隱約的悲痛,畢竟華人在過去百年來一直被西方主流社會所排斥和攻擊。幾乎每個遠走海外的華人都會感到異國悲涼,特別是上個世紀身處他鄉的普通華人同胞。但也就是在那個壓抑的年代,一個東方巨星踢翻了西方人傲慢,將華人的驕傲書寫到了全世界,讓每個人都熟悉了「功夫」。此人是何許人也?便是曾享譽全球的華人武術大師,截拳道的開創者,首位開拓好萊塢的華人巨星:李小龍。李小龍本名李振藩,乳名細鳳,國際著名華裔武術家、截拳道創始人、動作片演員、動作導演、武術指導、功夫片的開創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