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大唐:我是大唐高宗皇帝治下的一名唐軍軍官,我戰功卓著!

2020-12-16 杯中窺史

我名叫戰矛,生於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父親是一名跟隨太宗皇帝李世民徵戰一生的老兵,對太宗皇帝十分的敬佩和崇拜,所以在我出生後給我起了戰矛的名,寓意我長大後成為大唐王朝的一柄戰矛,牢牢保衛大唐疆土不受侵犯。

唐太宗李世民閱兵影視劇形象

太宗皇帝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我光榮地加入了戰無不勝的大唐軍團,成為一名光榮的大唐騎兵。同年,太宗皇帝病逝於翠微宮含風殿,太宗皇帝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繼承大統,成為大唐王朝的新皇帝,即高宗皇帝。

唐高宗李治影視劇形象

提起我們的新皇帝唐高宗,大家立刻想到的肯定是「李世民的兒子」或「武則天的老公」,這只能說我們還不是特別了解大唐王朝的這位新皇帝。虎父無犬子,唐高宗的一生也許沒有父親豐富多彩,但唐高宗在歷史上也稱得上一代明君,繼位不久就開創了「永徽之治」的盛世局面,並且在之後的多次對外徵戰中,使得大唐疆域達到唐朝最盛。

繁華的唐朝首都——長安城

向北攻略東突厥

太宗貞觀三年八月(公元629年八月),當時我還沒出生,太宗皇帝李世民為徹底消滅東突厥,任命李靖、李績、祡紹、薛萬徹等將軍為各道行軍總管,分路合擊東突厥,並於次年二月徹底打敗東突厥,並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

各路唐軍合擊東突厥

在頡利可汗被唐軍俘虜並帶往長安後,東突厥殘眾擁立阿史那斛勃為東突厥可汗,即車鼻可汗,沒過幾年車鼻可汗便擁兵數萬,東突厥再次恢復了元氣。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車鼻因殺害我朝使者,使得太宗皇帝大為惱怒,於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正月任命右驍衛中郎將高侃為統兵將軍,率大軍討伐車鼻。高侃本次徵討未找到車鼻本部,便將兵鋒指向之前歸附車鼻的東突厥其他各部落,使得其他各部落紛紛脫離車鼻而主動歸附我朝,車鼻因此實力大損。

東突厥士兵影視劇形象

公元649年,太宗皇帝病逝,高宗皇帝繼位,這年我也光榮地加入了大唐軍團,成為一名大唐騎兵。次年,也就是永徽元年,高宗皇帝為完成太宗皇帝徹底消滅東突厥殘餘勢力的遺願,再次派遣高侃率軍徵討車鼻,我這次也隨軍出徵,是高侃大將軍麾下的一員騎兵。高侃大將軍用兵如神,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帶領我們徹底打敗了車鼻並招降了他的全部部眾,車鼻僅帶數百親衛騎兵逃走。

唐軍千裡追擊車鼻可汗

高侃大將軍並沒有打算放過車鼻,他帶領我們千裡追擊,最終在金山附近將車鼻抓獲,至此漠北廣闊疆土盡數歸入我朝疆域版圖。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九月,我們押解車鼻回到長安,高宗皇帝犒賞三軍,我也因戰功被提拔為仁勇校尉(唐朝正九品上武官)。之後,聽說高宗皇帝以德威服四海,不但沒有處死車鼻,反而將他封為武衛將軍。

唐高宗設宴犒賞有功之臣

之後,高宗皇帝下令在東突厥舊地設置狼山都督府專門用來管理車鼻舊部,自此我大唐北方疆域最遠達到貝加爾湖及其周圍地區。

進軍西域,平定西突厥

高宗皇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正月,羽翼豐滿的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反叛我朝,自立為沙缽羅可汗(一稱為沙缽略可汗),之後公然侵犯我朝西域邊關各州縣。高宗皇帝得此消息後大怒,下令將軍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人率軍迎戰沙缽羅叛軍。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我軍僅是打敗並斬殺依附沙缽羅的朱邪孤注,並沒有與沙缽羅交戰。

西突厥騎兵形象

高宗皇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高宗皇帝任命老將軍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王文度為蔥山道行軍副總管,蘇定方為前軍總管,統率大軍討伐沙缽羅,我也隨軍出徵,在蘇定方大將軍統領的前軍。之後,因為副總管王文度嫉妒我前軍的戰功,假傳高宗旨意,使得我軍失去最好的殲敵機會,僅僅是重創了沙缽羅的軍隊,並未徹底擊敗沙缽羅。此次戰役後,我因功被提拔為宣節副尉(唐朝正八品下武官)。

唐軍布陣與西突厥作戰

公元657年正月,高宗皇帝任命蘇定方大將軍為大軍總指揮,率領我們再次前去討伐沙缽羅。我軍一路所向披靡,於次年二月徹底打敗沙缽羅,並將沙缽羅押解前往長安,至此西域又歸於平靜。此時,我大唐西邊疆域擴大至鹹海周邊,大軍班師回朝後,我因戰功被提升為致果校尉(唐朝正七品上武官)。

唐軍將沙缽羅押解到長安

向東攻略朝鮮半島的百濟

在高宗皇帝繼位後,朝鮮半島的百濟國與新羅國再次發生戰爭,這次百濟國兵鋒強盛,連續攻佔了不少新羅的城池,新羅被打得已無還手之力,於是便在高宗皇帝繼位的第二年派使者向高宗皇帝求助。當時大唐王朝地域遼闊,並且國富民強,是國際上名副其實的「萬國之主」,同時因為大唐和新羅關係一直很好,於是高宗皇帝便答應了新羅的懇求,派人給百濟國下了詔令,令百濟國儘快歸還其所佔新羅的城池,但夜郎自大的百濟國王並未按照高宗皇帝的詔令歸還新羅城池。

百濟武士影視劇形象

公元660年五月,也就是高宗皇帝顯慶五年五月,高宗皇帝任命蘇定方大將軍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十三萬唐軍徵伐百濟,我也很榮幸的成為十三萬唐軍中的一員,此時我已官至振威校尉(唐朝從六品上武官)。同時,高宗皇帝還給新羅國王金春秋下令全力配合我軍攻打百濟。

唐軍、新羅合攻百濟示意圖

蘇定方大將軍打仗從來都不拖泥帶水,再加上我軍在裝備和紀律上都遠遠優於百濟軍,因此我們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便攻佔了百濟國都,將百濟國滅國。平定百濟後,高宗皇帝下令劉仁願將軍留下來鎮守百濟,並在百濟設立熊津等五個都督府專門管理百濟舊地。蘇定方大將軍率領我軍主力部隊班師回朝,回朝後我因功被提升為遊騎將軍(唐朝從五品上武官)

唐軍攻佔百濟國都

向東攻略朝鮮半島的高句麗

公元666年,也就是高宗皇帝乾封元年,高句麗聲名遠揚的權臣淵蓋蘇文去世,他的長子泉男生成為高句麗的實際掌權者。不久,泉男生又被他的弟弟泉男建和泉男產奪權並被驅逐出高句麗,走投無路的泉男生來到唐朝請求高宗皇帝發兵援助。隨後高宗皇帝開始調集軍隊,任命任命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帶兵討伐高句麗。

為保險起見,三個月後高宗皇帝又任命大將軍李績為徵討高句麗的最高指揮官,與薛仁貴等將領率大軍增援契苾何力,我再次隨軍出徵,此時我的官職為定遠將軍(唐朝正五品上武官)。公元668年九月,李勣大將軍指揮我軍各路在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勝利會師,至此高句麗滅亡。高宗皇帝接到戰報後,下令在高句麗都城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用於統管高句麗和百濟舊地,此役之後,我因為戰功被提拔為忠武將軍(唐朝正四品下武官),此時我已三十五歲。

各路唐軍在高句麗都城下會師

此後,我任職於安西都護府,最後官至懷化大將軍(唐朝正三品上武官),能成為一名唐朝軍人,是我一輩子的榮耀。

相關焦點

  • 大唐歷代皇帝簡介,強盛的大唐帝國,後期皇帝個個是慫包
    唐朝從公元618年高祖李淵建立大唐起,到公元907年後梁太祖朱溫廢唐哀宗李柷終結,大唐共傳289年曆21帝,此篇來簡單介紹下曾經強盛的大唐帝國的歷代皇帝。1:唐高祖李淵(566-635年)大唐開國皇帝,公元618年-626年在位。
  • 大唐駙馬薛萬徹與名將薛仁貴有什麼關係?
    薛萬徹是大唐駙馬。他出身將門,父親是隋末高級軍官。後來,他與他兄弟一起投靠了李淵,被封作將軍,立下了許多戰功。
  • 夢回大唐:我,一名普通守捉郎眼中的唐朝守捉郎及其相關制度
    盛世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賢君如唐太宗、唐玄宗;商業繁榮如絲綢之路、泉州海港;大都市如國都長安、繁華洛陽。唐代有太多太多的輝煌,也有安史之亂這樣的無奈。對於大唐的輝煌和無奈大家可以說是幾乎耳熟能詳,但對於這樣一個群體——守捉郎,大家又有幾分了解呢?守捉郎見證了、維護了大唐的輝煌,也經歷了、挽回了大唐的無奈。他們也同樣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 蘇定方:犯我大唐者,生擒其王滅其國!
    王二說出了心中的疑惑:「將軍,如今大唐初定天下,正是用人之際,您為何不出山報銷朝廷而是隱居在這田園之中?」蘇定方輕搖芭蕉扇說道:「起初,我為前隋效力,郡東殺張金稱,西逐楊公卿,後投奔竇建德,拜高雅賢為義父,竇建德兵敗後,我又投奔劉黑闥,劉黑闥又兵敗被殺,如今我已是『三姓家奴』!況且如今的大唐有李靖、尉遲恭、秦瓊、李集等將帥,哪裡需要我這『三姓家奴呢?』」
  • 夢回大唐,讀精美絕倫之詩詞佳句,看五彩絢麗萬邦來朝的大唐盛世
    夢回大唐,讀精美絕倫之詩詞佳句,看五彩絢麗萬邦來朝的大唐盛世「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是詩人白居易眼中風流倜儻的唐明皇與傾國傾城的楊貴妃之間的美好皇家愛情;每每吟誦這些詩句,仿佛置身於那個令人嚮往的繁榮大唐盛世,無數次想要夢回唐朝。
  • 大唐名臣裴行儉的神奇一生;完全是武俠小說裡的主角
    裴行儉的父親叫裴仁基,他是隋朝末年的左光祿大夫,而裴仁基的大哥裴行儼是一名威武的猛將,號稱「萬人敵」,裴氏父子同朝為官。後來,大隋江河日下,王世充在洛陽稱帝,割據一方,企圖奪取天下,裴氏父子為王世充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為裴家是山西望族,而李淵本就在太原坐鎮,這也與裴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狼圖騰並不偉大:大唐滅突厥稱雄中亞之戰
    自認為實力強大,扣留唐朝使臣,侵暴西域,對大唐西北邊境構成嚴重威脅。我們公元642年,大唐貞觀16年,鑑於突厥侵暴西域的行徑,唐朝皇帝李世民決心討伐西突厥。李世民取得天下,擊敗群豪,主要依靠的是善戰的山東豪傑。即冀州,定州,相州,青州,徐州,齊州,兗州之北鎮勇士,秦叔寶,李績,尉遲敬德,程知節等名將皆出於此。北鎮雄兵也是唐初取得赫赫戰功的保障之一。
  • 大唐簡史
    公元648年,帝國將安息都護府遷至龜茲,西域重歸大唐的版圖。絲綢之路在經歷了中原王朝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在大唐帝國的經營下又一次順暢起來。使節奔走,僧侶流動,商旅往來,東方和西方之間重新連接,長安的光輝開始照耀世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值得稱道的治世貞觀之治。
  • 薛仁貴最重要的兩場仗,一場覆滅十萬唐軍,一場讓子孫富貴200年
    薛仁貴大將軍,從一介平民成長為大唐赫赫有名的戰神。他身穿一襲白袍,手持一桿方天畫戟,於萬軍之中勇往直前,太宗李世民於城頭觀之大呼:「此乃大唐之福將也!」。貞觀十八年太宗出兵高句麗,薛禮(薛仁貴原名,字仁貴)一戰成名,拜中郎將鎮守玄武門,暮年的李世民手下,又增添一名猛將。
  • 揚大唐國威,降四方之敵:地圖上的戰爭之大唐滅高句麗始末
    我是肥貓君。最近看了很多有關大唐和高句麗之間恩怨情仇的影視作品,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但由於所處的視角不同,影片和影片即使講述同一個歷史事件,那也是出入極大,更別提有些國外魔改的另類歷史大劇,簡直能閃瞎你的眼睛。因此,肥貓君想在這裡和大家聊一聊大唐帝國是如何攻滅高句麗的。
  • 撥開迷霧見月明,大唐的蓋世英雄,滅國戰神,成就了大唐巔峰
    蘇定方痛定思痛,眼看隋王朝氣數已盡,被迫投靠了以農民起義為名的竇建德部隊,也得到了重用,並立下了不少戰功。在隨後的幾個月裡,頡利可汗只能疲於逃命,但最終還是被唐軍活捉,突厥從版圖上逐漸消失,而漠南茫茫幾千裡的土地也被大唐收入囊中。 時間到了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在位,下旨道行軍大總管程咬金率兵討伐西突厥,蘇定方又一次義無反顧的做起了前鋒。
  • 大唐女皇和她的帝國
    由於突襲和全殲,唐軍的兩次軍事行動,靺鞨汗庭都不知道。隨後,歐陽婉兒率軍奔襲靺鞨城,發起突然襲擊,靺鞨軍非常倉促,唐軍全殲4萬靺鞨軍,攻佔靺鞨城,靺鞨大汗死於唐軍箭下,靺鞨帝國滅亡。唐軍與靺鞨軍的戰爭,唐軍以損失2萬的代價共殲滅靺鞨軍30萬。
  • 大唐三代戰神,戰功顯赫卻無一善終,他死的最慘
    為大唐徵戰四方的眾多良將中,三代戰神卻落得窩囊結局。 一、三大戰神 第一戰神李存孝,被後人稱之為可與霸王項羽比肩的存在,年幼因戰亂被李克用虜俘,後李克用看其天生神力,便將其列為十三太保,收為義子。為李克用爭霸天下,立下無數功勞。
  • 唯一的西域詩人,他死後,大唐榮耀不再
    ▲大唐、吐蕃、大食三國爭霸 作為安西都護府的最高長官,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是來自帝國東北的高句麗人,大唐滅高句麗後,高仙芝跟隨父親入唐,並因戰功卓著逐漸升遷,在公元747年大破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後,高仙芝憑藉戰功晉升安西都護,此時,大唐在中亞的聲譽和勢力也達到了巔峰。
  • 大唐刀鋒:李嗣業與陌刀隊
    在唐朝戰功顯赫的將軍有很多,李嗣業當屬鳳毛麟角的陌刀將。他懷著對國家高度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率領著所屬的陌刀隊,將大唐刀鋒的威力發揮的林淋漓盡致。杜甫曾有詩云,「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這首詩高度讚揚了萬裡赴國難的安西士兵,他們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堪稱大唐軍人的典範,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
  • 大唐最大在龍朔:唐朝疆域版圖在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達到了最盛
    當時大唐經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已變得非常強大,是國際上名副其實的大國,也是周邊各國共推的「萬國之主」,同時新羅當時與大唐關係較好,所以唐高宗答應了新羅使者的懇求,向百濟國王下詔令其歸還所佔新羅城池,但是收效甚微。
  • 龍圖騰:大唐帝國徵服西域記
    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新唐書》卷二百三十五 北狄列傳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 瑕不掩瑜:「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一,大唐開國猛將劉弘基!
    大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不僅是說唐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以及軍事力量的強大,而且還包括大唐的一系列名臣宿將。唐朝名臣將相的數量在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中那都是排在前面的,僅僅在開唐初湧現出來的名將良臣數量就大得驚人,最著名的有我們熟知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唐朝開國猛將就是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一,乃是首先攻入長安的劉弘基。
  • 地圖上的大唐帝國
    唐太宗即為後,整頓吏治、休養生息,史稱「貞觀之治」。經過短暫休養生息,唐太宗開始解決邊患。公元630年,唐太宗平漠北。公元634年,唐太宗滅吐谷渾。公元639年,唐太宗定西域。公元645年唐太宗伐高句麗。唐太宗去世的時候,大唐帝國周邊的威脅已經基本解除。四、唐高宗時期形勢圖
  • 「美麗鄉愁」系列歌曲之《夢回大唐 長樂未央》今日上線
    長樂未央》MV   8月21日,「美麗鄉愁」系列歌曲之《夢回大唐 長樂未央》在各大音樂平臺同時上線。陳銳軍從盛世大唐切入,在新老「長安八景」中汲取西安歷史與現代的文化精粹,抒發老秦人從歷史走向未來的豪邁情懷。《夢回大唐 長樂未央》歌曲裡,蘊藏著西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展現了新時代西安人昂揚向上的奮鬥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