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氫科技正式發布了首個對外的全新一代電堆產品—PROME M3H,其功率高達130kW,功率密度達3.8kW/L,該電堆完全自主設計開發, 58個一級零部件全部國產化,自主化程度和國產化率均達到了100%。
8月24日,由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捷然不同氫近未來」燃料電池技術與應用論壇暨捷氫科技PROME M3H電堆產品發布會在上海舉行。
會上,捷氫科技發布了全新一代車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PROME M3H。
PROME M3H電堆是捷氫科技首個對外正式發布的電堆產品,作為燃料電池的核心,PROME M3H電堆具有車規級、高性能、高可靠等特點,可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100%自主、國產化,實力領跑全行業
作為燃料電池系統的核心,捷氫科技PROME M3H電堆完全自主設計開發, 58個一級零部件全部國產化,自主化程度和國產化率均達到了100%,並且各關鍵參數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用實力領跑行業。
PROME M3H電堆
其中,PROME M3H電堆的功率高達130kW,電堆功率密度達3.8kW/L。得益於高效的能量轉化,PROME M3H電堆可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的全功率驅動,即該電堆有能力讓一輛車從起步到停止,所有動力源來自於電堆,無需依賴輔助動力電池。
能量高效轉化的背後,是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雙極板和膜電極,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燃料電池電堆的「卡脖子」技術,捷氫科技均已實現100%自主化與國產化。其中,PROME M3H採用的超薄金屬雙極板產業化項目在不久前獲得了上海市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能量高效轉化的背後,是千錘百鍊,用嚴苛的標準守護品質。PROME M3H電堆完全採用車規級的開發流程和測試驗證,數據顯示,PROME M3H擁有10000h的超長耐久性。
能量高效轉化的背後,是不斷挑戰極限。PROME M3H電堆可適應各種極端環境:在-30℃的極寒環境下,PROME M3H可在無輔助加熱的情況下,在30s內快速啟動;電堆的最高工作溫度可達95℃,擁有極好的耐熱性能。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PROME M3H都能應對自如,這為燃料電池汽車在全國各地多樣的環境中商業化落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同於以往發布的燃料電池系統產品,PROME M3H是捷氫科技首次正式發布的燃料電池電堆產品,具有更高的集成靈活性,在產品設計上同時支持縱向布置和橫向布置,並且支持客戶定製,可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該產品發布前,就已經受到了市場的青睞,甚至成了「爆款」。目前,PROME M3H電堆產品已應用於多車型平臺,全面覆蓋乘用車、輕型客車、城市客車和輕中重型卡車等不同領域,今年即將實現多區域、多應用場景、規模化廣泛落地運營。
持續擴大朋友圈,實現多場景落地
在推進新產品落地的同時,捷氫科技正不斷擴大「朋友圈」。會議期間,捷氫科技分別與常熟市高新區、上海氫雄、無錫中車、德燃動力戰略籤約。
捷氫科技與常熟市高新區籤約
捷氫科技與無錫中車籤約
捷氫科技與上海氫雄籤約
捷氫科技與德燃動力籤約
根據協議,捷氫科技將與各方聯合技術攻關,推動研發成果的產業化落地,共同探討各類型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場景與合作配套,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在各個地區進行推廣示範。
「我們將秉承開放合作共贏態度,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產學研融合,希望在核心材料開發、應用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捷氫科技總經理盧兵兵表示。
與此同時,捷氫科技正通過合作共贏,不斷探索燃料電池汽車的新應用場景落地。今年上汽集團先後與機場集團、寶武集團籤約。不久後,「喝氫排水」的燃料電池汽車即將登陸機場和鋼鐵園區,它們都將搭載捷氫科技的燃料電池系統。
此外,捷氫科技的產業化步伐也在穩步推進。今年3月,捷氫科技燃料電池項目正式開工,項目總投資5億元,建成後園區將實現研發辦公、測試驗證、生產製造、氫氣供應四大功能,一期產能將達到12,000臺套。
今年5月,捷氫科技與常熟高新區政府合作,將在常熟投資建設年產2,000套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生產線,預計未來十年內累計實現產值10億元左右。
今年,將是捷氫科技另一拳頭產品——PROME P390燃料電池系統產業化落地的關鍵年。該系統產品功率為92kW,具有一體化集成、高功率密度、高耐久性、高可靠性等優點。
目前,配套該系統的上汽大通首款燃料電池MPV EUNIQ 7已經正式下線,計劃今年年底上市;新一代申沃燃料電池客車也將搭載該系統,完成上海首個燃料電池公交的更新迭代;今年更有搭載了PROME P390燃料電池系統的躍進燃料電池物流車、躍進燃料電池專用車等多款產品登上工信部公告。
此外,第一元素網在發布會中聽到另外一個重磅信息,捷氫科技總經理盧兵兵向大家透漏到:「捷氫科技計劃於2021年8月份發布新一代電堆,並且該產品的成本將在目前電堆成本基礎上再下降40%。」
政企研共謀氫能發展
活動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鍾志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幹頻,上海市嘉定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陸祖芳,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志新,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車科創功能平臺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同濟大學教授餘卓平出席論壇。活動現場,來自政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就產業政策、燃料電池技術、整車應用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活動現場,來自政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就產業政策、燃料電池技術、整車應用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鍾志華通過視頻連線發表《關於氫能汽車產業發展的「四全」發展策略》的主題演講。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鍾志華
鍾志華表示,氫能汽車產業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而要解決氫能汽車的成本或性價比問題,還要對氫能和氫能汽車全生命期的發展進行系統性優化設計、製造、服務挖潛和評價等;中央和地方政府整車的系統性和完善程度對氫能汽車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至關重要,此外還應動員全社會相關力量積極參與和支持氫能及其汽車產業發展和建設,同時,加強對公眾的積極引導、教育和宣傳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會上表示,國內氫能汽車產業發展與國外差距在逐漸縮小,一些關鍵部件也實現研發生產,但關鍵材料還存在短板,還需要政府與產業內共同努力。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志新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志新會上表示,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已從基礎研究階段進入示範應用階段。企業方面,商用車企加快推廣,部分乘用車企積極研發布局;市場方面,截至目前燃料電池汽車累計產量超7000輛,並逐年遞增;地區方面,各地爭搶布局但條件各異,主要集中在上海、廣東等地區。
本次會議還設兩大分論壇和一個圓桌論壇,主題分別為: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燃料電池整車應用、探索燃料電池產業和資本如何有效結合。來自捷氫科技、清能合睿茲、上海治臻新能源、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中車時代電動汽車、上汽大通汽車等企業的專家發表了精彩主題演講。
自主化、國產化引領者——捷氫科技
2018年6月27日,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簡稱"捷氫科技"),公司承載了上汽集團的「電動化」戰略,整合集團內外資源加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發展。
捷氫科技以「氫能驅動世界 捷氫引領未來」為企業願景,以加快燃料電池產業化為己任,致力於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行業的發展。為行業提供燃料電池產品及工程服務,已完成多款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的產品開發,功率涵蓋30kW~130kW以上,並廣泛應用於乘用車、輕型客車、城市客車和輕中重型卡車等諸多領域。
作為中國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的「領跑者」,捷氫科技堅持自主開發,目前掌握從電堆核心零部件開發(雙極板、膜電極)、電堆集成、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到動力系統集成、整車集成的完全正向開發能力,並具備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作為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運營的「急先鋒」,捷氫科技所配套的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運行總裡程已經超過了450萬公裡。
其中,上汽大通MAXUS FCV80是國內最早實現商業化的燃料電池寬體輕客,目前在上海、佛山、撫順等地為客戶提供綠色出行服務,車隊規模超過400臺,單車運行裡程最高超5.6萬公裡。
申沃燃料電池客車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示範運行項目指定用車,於2018年年底起在上海嘉定114路公交線路上開展商業化運營,作為上海首條燃料電池公交線路,上海嘉定114路車出行率達到了100%,單車運行裡程超過7.5萬公裡。
公司匯聚了國內燃料電池的中堅力量,核心團隊來自「燃料電池+汽車」多元化背景,具有資深燃料電池電堆、系統、整車開發及應用經驗,研發人員佔比65%以上,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