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一直是時尚潮流圈無法迴避的話題。別說普通人,名氣赫然的大咖們也都表示中過Fake的招。比如當時僅14歲的Justin Bieber身著一件類似LV客制的Louis Vuitton夾克出街,而JB後來被LV無情指出:這件LV夾克是Fake,他們並未定製過該產品。
比伯的妻子Hailey Baldwin Bieber前幾年在ins上po出自拍,也被指上身的Supreme Bogo是fake,而後迅速刪除該po(刪圖速度太快,已找不到圖)。說唱歌手A$AP illz曾穿Raf Simons Riot Riot Riot Bomber(約30萬)上節目。
但是材質與原版大相逕庭,原來品味如A$AP,也會被Fake坑。
名如其人的Rich The Rid還曾被記者質疑過鑽(表上)真假,檢測儀一度失了聲,現場一片尷尬,至於鑽的真假,或許只有賣Rich The Kid的人知道了。
除了娛樂圈,體育圈大牌們也沒被Fake少坑。熱火名宿德維恩-韋德就曾上身一套Fake Supreme出街,被各大社交平臺「曝光」。
新生代NBA巨星唐斯熱身時,上腳的Off-White x Nike Blazer Mid被媒體抓排到,Off-White字都寫錯了(後被證實是錯版?)
內馬爾曾戴著Fake Richard Mille和好友自拍,對於年薪3700萬歐元(約3億)的他沒必要買Fake炫耀,實屬被人坑了。
但也不乏一些明星明知是Fake,但很欣賞假貨的「腦洞」。比如,18年Nick Young來中國宣傳自己品牌Most Hated時,在假鞋市場,就對一雙以Kaws為靈感的Fake Yeezy Boost 700愛不釋手,並表示:如果有自己的尺碼,就算是假的我也要入手一雙。
還有Round Two、球鞋設計師Sean Wotherspoon也曾對山寨的Supreme x Gameboy愛不釋手,還發快拍說:很開心能獲得這樣的產品(本人知道是Fake)。
除了國外,國內明星穿Fake,也是屢見不鮮。吳亦凡、杜海濤同臺,兩人撞衫的Supreme x LV棒球衣顏色完全不同。
鹿晗、關曉彤秀恩愛,不知道是p圖原因還是衣服存在批次不同,讓原本的戀愛瓜變成了打假瓜。
唐嫣還爆出穿Fake走紅毯。
造成明星穿Fake的原因,除了是自己團隊的專業水平(對品牌的了解以及入手渠道),也可能是故意的,比如侯耀華曾在皮具城挑選Chanel火箭包。
更離譜的是,還有國際大牌和山寨品牌差點合作,比如三星曾和義大利山寨Supreme一起舉辦過發布會。前者被全世界嘲笑後,方才取消了合作。
山寨市場有多大?就單拿球鞋這一行業來說:19年年底,美國海關便於洛杉磯查獲了總數高達14806雙的Nike和Jordan假貨,如果這些鞋被當為正品售賣的話,總體價值將近$2247680美元。
那之後,美國警方又查獲了價值高達4.7億美元(合32.7億人民幣)的假鞋,可見假貨在市場有多(受)猖(歡)獗(迎)。除了市場對假貨的需求,還有不計其數的人被騙,用正品的價格買到了假貨。
或許當下假貨比真貨還要受到歡迎,SEMrush研究指出:街頭服裝品牌的冒牌搜索量相比原版還要多,平均每月搜索量就高達29000,當中名列前茅的便是街頭品牌Supreme。
最受歡迎的假貨品牌:1 – Supreme:13911 搜索量;2 – Ray Ban:8117 搜索量;3 – Vans:7427 搜索量。
而這搜索的人中,不乏都是年輕人。甚至可以說Fake在年輕人中特別流行,是什麼造成這一現象呢?經濟水平不夠,但又想體驗下奢潮。作為還沒步入社會的學生黨,沒多少可用的資金,又想追逐當下的潮流,只好選擇了Fake。
現在Rhude已不再小眾,不管是喇嘛還是小皇帝都是它家的擁簇,而Rhuigi也早已戴上了真表。
還有一些年輕人,並不是喜歡潮流,而是看別人穿了這個品牌,跟風隨便買了件自己喜歡的單品,殊不知品牌方根本沒出過這款式。更多的是貪小便宜的消費者被Fake商騙,有時在篩選商品時,選擇了價格更低的那家,殊不知就中了招。
如果真熱愛潮流文化,就應該尊重。就算你穿的是1:1復刻的Supreme x The North Face,但背後的文化與Supreme初衷已背道而馳。
那有什麼方法能讓平凡人也穿上潮流單品呢?現在X魚等電商平臺的盛行,你可以在上面買二手Hype單品。穿上一段時間,還能在上面售賣,實際穿著成本並不高,所以沒必要買Fake。
在體驗了正品的同時,還有足夠的流動資金購買下一件單品,更不用承受被別人懷疑是Fake的心理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而一些品牌知道深知大多數消費者買不起時裝品牌,便玩起了另類「侵權」。比如前幾年大火的SSUR,靠著神似COMME DES GARCONS的「COMME DES FUCKDOWN」slogan大火,惹來權志龍、A$AP Rocky等人的上身。
還有Chinatown Market靠著惡搞各大品牌,逐漸在潮流圈擁有了一席之地,當下它已經可以和Puma、Converse等各大品牌合作。
通常這些品牌並不貴,而且還火,如果荷包緊張的童鞋不妨可以考慮這些品牌。但並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容忍侵權的存在,就有品牌為自己發聲,比如Rick Owens被Nike警告不許售賣Dunks、以及Fxxking Rabbits狀告中國的Fxxking Rabbits。
為此Fxxking Rabbits還企劃了名為「This is Not a FAKE」的系列,品牌主理人石川涼亦更是分享全新系列背後的故事以及對侵權事件的態度。
Fxxking Rabbits以另一種形式對盜版事件給予反擊,將Fake的概念融入到設計當中,以調侃的形式來讓消費者意識到Fake對於品牌的危害性。
Fxxking Rabbits試圖向年輕群體以及消費者們,傳達正確的價值觀。不管怎麼說,Fake已是商家賺取暴利的一種手段,而他們的存在是與消費者脫離不了干係的。或許Fake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傳播正確的三觀能最大的程度上減少Fake的存在。
沒必要歧視穿Fake的人,因為很多人並不知曉,只是單純覺得好看罷了。但如果某些消費者知假買假,那就另說了。
from offway(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