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歷史上的中國對比歐洲為什麼那麼多「官逼民反」?

2021-02-23 歷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頭寫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整個中國歷史最簡單而又最精闢的概括了,周分諸侯歸於秦,漢分三國歸於晉,五胡十六國後歸於隋,唐末割據歸於宋,元末紛亂又歸於明……

不停地改朝換代,正是中國歷史最大的特點,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頻繁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赤眉軍、黃巢起義、紅巾軍、李自成、太平天國……平均每隔百十年,華夏大地上都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打破現有的社會結構、重新調整生產關係,從而推著歷史的車輪繼續滾滾向前。

(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

而當我們翻開世界歷史,把目光投向其他國家時,會驚訝地發現,農民起義推動改朝換代的這一現象竟然是中國獨有的。西方的農民起義數量極少,歐洲從8世紀起,才出現農民起義的記載,一直到16世紀近800年的時間裡,整個歐洲大陸稱得上農民起義的活動僅為個位數。

另外,西方更是沒出現過一個被農民起義推翻的王朝,像強大的羅馬帝國,存在千年,雖也歷經動蕩,但卻始終沒有改朝換代。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巨大的差異呢?

從陳勝吳廣說起

其實「農民起義」這一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也並不是貫穿始終的,中國自夏朝至清朝近四千年的文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是發生在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近2000年的歷史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代」時期(夏、商、周),中國也是不存在農民起義的。

那麼從三代到秦朝,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農民起義」這種現象開始頻繁出現呢?歷史書上講過,公元前221年,「秦王掃六合」,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統的偉業,並廢分封、改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確立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在此後的兩千多年,雖不停地改朝換代,卻始終延續著這個制度、這個模式。

(千古一帝秦始皇)

可以說,從周到秦,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從諸侯林立的分封制國家變成了大一統的郡縣制國家,也就是在郡縣制確立後的十幾年後,陳勝吳廣喊出了那句千古絕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再對比西方,自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一直到文藝復興之前,一千多年的歷史裡,歐洲大陸維持的一直都是分封制。雖然不同於西周時期以「血緣」和「禮法」的分封建國(西方分封制的基礎是「契約」和「義務」),但是層層遞進分權、下一級只對上一級效忠的模式卻是一樣的。

對比了秦以前和秦以後,又對比了東西方的差異,我們是否就可以確定中國古代頻繁的農民起義和分封制到郡縣制的改變有關呢?又是否就可以說西方的分封制就一定優於中國大一統的郡縣制呢?

要想解答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以下兩個內容:

分封制到郡縣制最根本的改變;

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模式下的「官民關係」

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分封制到郡縣制最根本的改變

分封制,即統治者為了控制遼闊的疆土與天下的百姓,按照宗法等級把宗親和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然後被分封的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繼續層層分封,是一種將行政權和土地擁有權相結合的模式;

(分封制)

郡縣制,則是一種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朝廷通過對一二級地方官的直接任命,來控制地方和管理地方,這種模式下,地方官對地方僅有行政權,而無土地擁有權。

(郡縣制)

可以看出,郡縣制對比分封制最根本的改變是中央剝奪了地方對土地的擁有權。那麼,中央為什麼要剝奪地方對土地的擁有權呢?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簡單做個比喻,先把天下比喻成一個蓄滿水的大水池,正中央是統治者佔據的部分。

(分封制到郡縣制最大的改變)

這個被打破的木板便是地方對土地的擁有權,而打破這塊木板的目的則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汲取能力。

引用一句形容歐洲中世紀時期(分封時期)的一句話,分封模式的特點是「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我附庸的附庸也不是我的附庸」,因此這種模式下,統治者對基層根本就毫無掌控力,更別說汲取資源了。而郡縣制則是突破層層阻礙,一桿子打到底,統治者對基層可以隨時隨地掌控和汲取。

這樣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周朝時,周天子連各個封國收多少稅都不清楚,而秦朝建立後,卻能在2000萬人口的基礎上調動40萬勞力修長城、70萬人修秦皇陵、70萬人修阿房宮、50萬人戍五嶺……

(萬裡長城今猶在)

總結,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最根本的改變是地方對土地的擁有權被剝奪了,中央對地方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模式下的「官民關係」

「官逼民反」,顧名思義,百姓們忍受不了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因此揭竿而起,起事造反。因此,想要弄明白分封制到郡縣制的改變是否是「官逼民反」的根本原因,首先我們要看一下這兩種模式下的「官民關係」分別是怎樣的。

一、分封制下的「官民關係」

前文提到,分封制的模式下,地方諸侯對土地是有擁有權的,因此,這方土地上的百姓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這些諸侯的「子民」,這些諸侯也往往能真正做到愛民如子。

民有定主,諸侯各務其治…為上無苟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陸機《五等論》

(主張「仁政」的孟子)

在分封制的模式下,土地和百姓都是世襲的,所以諸侯們為了封國的長期穩定和家族的長遠利益,往往會注重民生的發展,考慮百姓的感受,多施「仁政」、「德政」,這也是孔夫子一直嚮往西周分封制的重要原因。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

而對於百姓們來說,吃飽、喝足、穿暖這些基本問題解決了,自然而然就能團結了,也就不會存在起義和造反了。

二、郡縣制下的「官民關係」

而當郡縣製取代了分封制之後,一切就都變了。

五等之君(諸侯)為己思治,郡縣之長為利圖物。——陸機《五等論》

西晉的大學者陸機曾論述過,在分封制的模式下,他們的統治都是為了自己的一方土地和所轄百姓,而到了郡縣制,地方官們的統治目的則是為了皇帝。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利益、升遷甚至生死都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裡。

在郡縣制的模式下,官員們的俸祿來自朝廷而不是百姓,他們的升遷決定於他們能給皇帝汲取多少利益、而他們的生死有時候更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兒。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官的眼睛只會盯著上面,為了完成皇帝的任務,才不會去管百姓的死活,苛政暴政通通肆虐下去,反正只要做得好,三五年就走人了。

對於百姓們來說,一年下來辛辛苦苦的勞作,可能最後還不夠滿足官府的橫徵暴斂,豐年還好,萬一災年,只能等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奮起反抗、殊死一搏,於是就有了農民起義。

(官逼民反)

所以綜上,就「官民關係」而言,分封制是優於郡縣制的,在郡縣制的模式下,統治階級更容易對老百姓形成剝削和壓迫,老百姓也橫容易揭竿而起、推翻統治。

那麼分封和郡縣究竟孰優孰劣?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郡縣制的模式更容易造成「官逼民反」,那麼,是不是就可以斷言,分封制的模式一定優於郡縣制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歷代學者疑惑了幾千年,也爭辯了幾千年。支持分封制的學者認為,分封制更利於穩定民生,減少叛亂,即使有一國發生叛亂,那也是局部的動蕩,不會蔓延至全天下,不會造成改朝換代。因此,分封制更利於政權的穩定,像商、周等朝代都存在了近千年之久。

而支持郡縣制的學者則認為,郡縣制更利於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地方官員都是向著皇帝的,「有叛民而無叛吏」、「有叛國而無叛郡」、「有叛將而無叛州」,即使天下大亂,官員也不會叛變,國家就不會四分五裂。另外,伴隨著國家對地方掌控能力和汲取能力的提升,更容易集中資源、團結力量幹大事,這也是中國曆朝歷代始終位列世界強國的最主要原因。

(始終屹立不倒的華夏文明)

筆者認為,分封制和郡縣制從根本上來講其實不存在孰優孰劣,只存在適合和不適合。

如果從中國的地理環境來看,東臨海、南臨洋、西隔山、北望原,是一個四塞之地,這樣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大一統國家的形成,當然也就非常適合郡縣制的存在了。

(西方的地中海文明)

而西方的地理環境,諸多被海洋、山脈分隔的陸地星羅棋布,漸漸地形成了城邦型的國家,當然也就非常適合分封制的存在了。

讀史有感

再回到文章開頭,我們可以回答那兩個問題了。

其一,中國歷史上頻繁的農民起義確實是郡縣制下統治階級對農民們的剝削和壓迫造成的;

其二,對於分封制和郡縣制孰優孰劣,只能辯證地去看。對於中國來說,雖然郡縣制加重了農民們的負擔,極易造成農民起義,繼而引發改朝換代,但是卻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使中國雖歷經幾千年的動蕩,卻依然能保持著大一統的姿態屹立在世界之巔。

相關焦點

  • 歐洲人對待疫情為什麼那麼佛系?歷史上的歐洲人如何防控傳染病?
    那麼問題來了,歐洲人對待疫情為什麼那麼佛系呢?自古以來,歐洲人就飽受各種傳染病的侵襲,鼠疫、天花、傷寒、梅毒、霍亂,幾乎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流行傳染病都曾在歐洲大陸上肆虐過一番。因此,對許多天生具備樂觀精神的歐洲人來說,出現疫情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要做好個人衛生就行,畢竟他們的祖祖輩輩也都是這麼過來的。
  • 官逼民反?你信嗎?
    筆者:微塵傳媒/教育界的呂秉權在明報鴻文有雲
  • 歐洲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袖珍國家,還不會被大國吞併?
    除梵蒂岡外,歐洲還有包括馬爾他(316平方公裡)、安道爾(468平方公裡)、摩納哥(1.98平方公裡)、聖馬利諾(61.2平方公裡)、列支敦斯登(160.5平方公裡)這幾個袖珍國,他們的大小也就與中國的一個鎮類似。稍微大一點還有盧森堡、瑞士、荷蘭這些略大小等同於國內直轄市的彈丸小國。
  • 歷史上有名的皇帝那麼多,fate為什麼選尼祿當主角?原因很簡單
    眾所周知,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曾經都出現過好幾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中國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歐洲有亞歷山大,君士坦丁。可是這麼多著名的皇帝卻少有被fate納入其中的,即使有也只是當作配角來寫。相反,fate卻把歷史上的著名暴君尼祿寫成了女主角,而且還頗有人氣。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我們一般看歷史都會喜歡縱向看,這樣更具有歷史連貫性和邏輯性。但我們也喜歡橫著看這樣在對比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大洋彼岸的風採。如果孔子和柏拉圖他們有機會交流的話,相信他們一定是快樂的。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
  • 3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去歐洲玩一定要去土耳其?歷史說明了一切
    今天既然我們來說土耳其,那麼就先說說土耳其為什麼值得去吧,就是這麼多的旅遊目的地啊,為什麼我要首選土耳其?我覺得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呢, 是土耳其這個地方有資源非常的優質,他有非常棒的自然風光,也有很好的這個人文歷史風光。而且比歐洲的絕大多數地方的質量其實都要高。
  • 中國古代那麼多盛世,為什麼老百姓還「積貧積弱」?
    在讀中國歷史的時候,很多人會有一個疑惑: 為什麼中國古代盛世治世很多,例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GDP長期領先世界,可老百姓為什麼總是積貧積弱,史書中不是起義就是饑荒,還產生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 歷史上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術,那歐洲印刷術是起源於中國嗎?
    首先,宋代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書是毋庸置疑的我國印刷術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悠久:自隋唐以來,佛教發達,民間信仰佛教的,多從事於雕刻佛經,以廣傳布,是為中國印刷術之起源。可是活字印刷術並沒有自發明起大量被使用,究其原因在於華夏漢字的特殊性,那麼多漢字在排版時也是一項大工程,另一個問題是既然要排版,那就得認識所有字。但在古代中國,認識所有字還要做這份工作,並不容易。
  • 十八世紀歐洲掀起「中國熱」,當時的歐洲人有多愛中國??
    >音頻探究話題闢謠作者|我方團隊子繇《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16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一、被國人淡忘的「中國熱」當歷史的車輪進入十八世紀這場名副其實的「中式舞會」,代表了當時風靡歐洲一整個世紀的「中國熱」新風尚。這火熱的場景,恰恰縮影了另一個歷史真相:十八世紀歐洲的進步,恰恰來自他們對於中華文明的火熱崇拜,以及滿懷崇拜之心,不遺餘力的學習。二、崇拜中國的歐洲「精英」18世紀歐洲「中國熱」時代,究竟「熱」到什麼程度?以基本生活來說,當時中國的瓷器絲綢摺扇,都是風靡歐洲。
  • 宋魯鄭: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支持川普?
    不過也正如有些人疑惑的那樣:一個性格和人品都有重大瑕疵的人,應對疫情極其失敗,使得美國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災區,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支持他?截止發稿前,美國大選開票情況。圖片截自紐約時報首要的,自然是歷史創造英雄。川普的成功離不開美國的歷史大背景。他絕不是偶然的個人現象,而是西方文明和時代演進到今天的必然產物。
  • 不僅是美國全球的白人為什麼都存在種族歧視?
    由於美國的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黑人至死從而引發各地大規模抗議活動,那麼我們來聊一聊種族歧視的問題,為什麼不僅是美國全球各地的白人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種族歧視呢?美國只是種族歧視根基最深最嚴重的地區,白人歧視的不僅是黑人,黃色人種也有不同程度歧視!
  • 學校那麼多,為什麼選烏普薩拉大學
    這一篇應該是國家那麼多,為什麼選瑞典?的姐妹篇了,就想現在來聊一聊我為什麼選擇了烏普薩拉大學。同樣希望我在未來的兩年裡能夠在學校多學點東西,在研一和研二分別結束的時候再來寫一下,縱向對比我想法的變化。第一,我想在新聞傳播學這個本專業上繼續深耕下去,所以希望自己能選擇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因為人文社科專業很多時候是需要一定年頭的學術積澱的。第二,我必須要承認我的本科出身不是很好,所以我希望我能就讀於一所名校。
  • 俄羅斯為啥那麼多核武器?為什麼說有歷史原因?核武器有啥威力?
    簡而言之,蘇聯時代的偌大帝國與俄羅斯現階段的狀態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和對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俄羅斯心理落失。俄羅斯現階段的國際環境俄羅斯的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1570億美元,到2005年的7500億美元,也能夠看得出來,其生產總值在不間斷的持續上升。
  • 高雄市議員候選人李政憲開車衝市政府企圖縱火:官逼民反
    一名南臺灣高雄市議員候選人李政憲,聲稱長期遭受高雄市政府打壓,心生不滿,二十四號上午十點多,開著宣傳車衝入高雄市政府,還將車上的兩大桶汽油潑灑在中庭,企圖縱火,幸好立刻被警方攔阻。 原來在二十四號上午十點多,一名無黨籍高雄市議員候選人李政憲,開著這部競選車,衝進高雄市政府,一進來後立刻潑灑汽油,意圖點燃,還好被警方制服。 記者:看到車子開進來,你看到的時候是什麼情形? 目擊者:我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樣,就一臺車子開進來,開進去了。 目擊者:應該是柴油,柴油哦! 記者:你會不會覺得很誇張啊! 目擊者:會啊!
  • 歐洲足壇大佬這麼多,為什麼至今卻沒有一個公認的球王誕生?
    歐洲足壇大佬這麼多,為什麼至今卻沒有一個公認的球王誕生? 就地域而言,足球一直處於雙雄爭霸的階段,南美和歐洲一直以雙驕的姿態統治著整個足壇,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源於這兩大地區。不過,美洲誕生了馬拉度納和貝利兩大被球迷公認的球王,而明星明顯更多、足球歷史更加悠久的歐洲,卻遲遲沒有一個被公認的球王誕生,這也讓不少歐洲球迷如鯁在喉,不能釋懷。
  • 為什麼歐洲美女不願意嫁給中國男人?有一個天生缺陷,根本忍不了
    隨著人們思想越來越開放,婚姻自由成了社會主旋律,人人追求完美的愛情,在中國也有「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對壞一門親,敗壞九代根」等說法,但是,在現代,通婚的情況越來越多,為何歐洲美女大多數都不願意嫁給中國男人呢?其實,這裡面還有許多歷史問題值得探究,今天,我們就以《為什麼歐洲美女不願嫁給中國男人 ?
  • 為什麼歷史上名聲不佳的尼祿,在fate裡卻有那麼多人喜歡?
    了解歐洲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尼祿·克勞狄烏斯·凱薩·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是一位被後人塗上了謀略、嗜血與毒之色彩的惡名昭彰的暴君。按理說像這種名聲不好的皇帝,喜歡她的人應該是不會很多的,可偏偏尼祿在fate裡的人氣卻高到離譜,這是為什麼呢?
  • 定了,姚明正式引進歐洲籃球。那麼,為什麼是歐洲籃球呢?
    歐洲籃球的水平並不比NBA差,那到底有多厲害?威少在接受採訪時給出了答案:進攻水平要比NBA好10倍!在此背景下,姚明代表中國籃協正式和歐洲籃球展開合作,就不禁讓人無限遐想。那麼,歐洲籃球到底水平如何?今天我們來簡單聊聊1.歐洲沒有媲美NBA的籃球天才?大錯特錯!
  • 中國那麼大一輩子都玩不透,為什麼那麼多人還總想著去國外旅遊?
    「中國那麼大一輩子都玩不透,為什麼那麼多人還總想著去國外旅遊?」每次我在新聞網站上看到一些國人在國外發生事故的新聞,評論區總會少不了這句評論。國內去的地方多了,發現就算自然風景再美,人文歷史再有趣,但是內心總是覺得少了一點期待,刺激和興奮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是我在2012年第一次自己一個人背包坐著綠皮車去雲南旅行的時候曾經有過的,但從那以後,卻就再沒出現過。在2018年元旦一次突然決定的俄羅斯之旅,讓我將這些感覺重新回味了一把。
  • 中國版圖保持大一統究竟有多重要?深度分析歐洲和亞洲的地緣對比
    作者:張文木原載:《太平洋學報》2016年第一期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家多集中於北半球,它們分別是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不同的歷史形成不同的地緣政治版圖,不同的版圖形成不同的政治結果。國家的版圖基本上是它長期外交政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