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安雙創:雙安雙創指全國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雙安雙創」是簡稱。
2.創建時間: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
3.出發點:保障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
4.根本目的:維護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5.達到目標:全面推動食品安全總體狀況明顯改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提升,群眾食品安全總體滿意度得到較大提高。
創建標準:
A、食品安全狀況良好;
B、黨政同責落實到位;
C、食品安全源頭治理有效;
D、嚴格實施全程監管;
E、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F、企業主體責任全面落實;
G、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H、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I、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顯著增強;
J、農產品質量安全機制體制逐步健全;
K、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1.要求: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
2.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3.戰略綱領:2019年5月20日公開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的文件。
——實施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專項行動。
——實施農藥獸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淨化行動。
——實施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
——實施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
——實施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
——實施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
——實施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
——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行動。
——實施進口食品「國門守護」行動。
——實施「雙安雙創」示範引領行動。
1.食品:根據2015年10月1日生效的《食品安全法》第十章第一百五十條規定,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2.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於特定人群食用,但不能治療疾病。《保健食品註冊管理辦法(試行)》2005年7月1日正式實施,嚴格定義: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3.保健食品與一般食品的區別:國家標準GB/T15901-1994一般食品定義為:可供人類食用或飲用的物質,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菸草或只作藥品用的物質。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CODEXSTAN1:1985一般食品定義是:指供人類食用的,不論是加工、半加工或未加工任何物質,包括飲料、膠姆糖,以及在食品製造、調製或處理過程中使用的任何物質;但不包括化妝品、菸草或只作藥物用的物質。
在GB16740-1997《保健食品通用標準》將保健食品定義為: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於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4.一般食品和保健食品共性與區別
共性:都能提供人體生存必需的基本營養物質(食品第一功能),都具特定色、香、味、形(食品第二功能)。
區別:(1)保健食品含一定量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質),能調節人體機能,具有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強調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2)保健食品一般有特定食用範圍(特定人群),而一般食品沒有。濃縮(或添加純度較高的某種生理活性物質),使其在人體內達到發揮作用的濃度,從而具備了食品第三功能。
1.什麼是「三品一標」?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du、有機食品(農產品),三者簡稱「三品」,農產品地理標誌稱「一標」,以上通常稱「三品一標」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環節。
2.什麼無公害農產品?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生態環境質量,生產過程必須符合規定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規範,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控制在安全質量允許範圍內,安全質量指標符合《無公害農產品(食品)標準》的農、牧、漁產品(食用類,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的產品。
3.無公害農產品標誌的含義?
全國統一無公害農產品標誌圖形標準顏色由綠色和橙色組成。標誌圖案主要由麥穗、對勾和無公害農產品字樣組成,麥穗代表農產品,對勾表示合格,橙色寓意成熟和豐收,綠色象徵環保和安全。
4.什麼是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並非指顏色是綠色的食品,而是中國對無汙染的、安全的、優質的、營養類食品的總稱。
5.綠色食品的標誌含義是什麼?
綠色食品標誌是由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正式註冊的質量證明標誌.它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徵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徵著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A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整個圖形描繪了一幅明媚陽光照耀下的和諧生機,告訴人們綠色食品是出自純淨、良好生態環境的安全、無汙染食品,能給人們帶來蓬勃的生命力。
6.什麼是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是也叫生態或生物食品等。有機食品是目前國標上對無汙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有機食品是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產地認證、大氣認證、環境認證,在達到一定標準的情況下按規範來生產的,而且這些標準也比較嚴格。
7.有機食品的標誌含義是?
中國有機產品標誌中國有機產品標誌釋義「中國有機產品標誌」的主要圖案由三部分組成,既外圍的圓形、中間的種子圖形及其周圍的環形線條。
8.什麼是農產品地理標誌?
農產品地理標誌,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誌。
9.食鹽六條基本常識是什麼?
問:鹽吃得多了有什麼危害?
答:已經有充分明確的證據顯示長期攝入過多的鹽會增加血壓,也有一些證據顯示高鹽對於心臟、動脈、腎和骨骼有不利影響。
1.尚德守法,食品安全讓生活更美好。
2.人人參與,爭創省級食品安全示範縣。
3.食品安全系萬家,食安創城靠大家。
4.落實四個最嚴,保障舌尖安全。
5.讓食品更安全,讓靈臺更和諧。
6.食品安全系萬家,監督管理靠大家。
7.食品監管任人有責,健康和諧人人受益。
8.食安靈臺,萬家共享。
9.建設食品安全縣,造福幸福靈臺人。
10.增強食品安全責任心,爭做誠實守法好市民。
11.食品安全人人有責,食品安全人人共享。
12.農村聚餐要備案,選用食材要安全。
1.重要意義: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頭,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
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基層抓起。縣域是農產品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的前沿,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有利於以點帶面推動建立責任明晰、監管有力、執法嚴格、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對於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按照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要求,以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為重點,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為核心,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基層監管能力為目標,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標準化生產與執法監管兩手抓,在全國「菜籃子」產品主產區,高標準創建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探索有效的監管模式,實施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建立覆蓋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為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供樣板,整體提升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3.主要目標: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生產經營者自律意識全面加強,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面實行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綠色生產技術有效推廣,禁用農獸藥使用和非法添加等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杜絕,"菜籃子"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較高水平,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機制健全完善。投入品監管、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檢驗監測、質量追溯、預警應急、社會監督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健全,生產記錄管理、綠色防控等食用農產品全程監管機制完善。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顯著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監管、綜合執法、檢驗檢測體系完善,鄉鎮監管機構和村級監管員隊伍健全,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有力、執法到位、服務有效。
農產品質量安全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服務水平顯著增強,公眾參與和社會共治水平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投訴數量明顯下降。
4.基本原則
(1)屬地管理,社會共治。創建縣人民政府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制定、經費投入、體系建設、部門協調、監督考核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切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統籌利用社會各方力量,引入第三方考核機制,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共同監督農產品質量安全。
(2)注重創新,完善機制。發揮基層特別是創建縣的首創精神,突出全程監管理念,支持探索符合實情、富有成效的新舉措和新模式,著重構建符合我國農產品產銷實際的質量安全監管制度機制。
(3)先行試點,引領帶動。先期開展創建試點,探索有效的模式機制,引領帶動各地、各級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點面結合,以點帶面,逐步推開,推動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水平整體提升。
(4)科學考核,客觀公正。科學設置質量安全縣考核指標,統一規則,統一辦法,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省級組織考核,確保結果客觀真實、公平公正,力戒形式主義,杜絕弄虛作假。
5.重點任務
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要滿足人民群眾安全消費需求,體現區域"菜籃子"產品主產縣的最好水平,對周邊地區、本省(區、市)乃至全國範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能起到示範引領作用。重點落實以下八項任務:全面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依法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管理;切實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紮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創新制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