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鮮南北戰爭爆發。隨即,美國宣布介入戰爭,出兵助戰李承晚。7月13日,為了保家衛國,新中國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調解放軍第13兵團歸邊防軍建制,任命鄧華為第13兵團司令員。
鄧華原為第15兵團的司令員,由羅榮桓和劉亞樓提議調任第13兵團司令員。
7月底,鄧華率領第38、第39、第40軍等部隊由廣東、湖南、河南等地北上,到達東北中朝邊境地區,保衛邊疆,並隨時準備入朝作戰。
鄧華正好40歲,但是老紅軍出身,是從排長、連長一步步打出來的,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到達東北邊境後,立即了解和研究朝鮮的敵我情況,並找出對策。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見解。
8月13日,在邊防軍幹部會議上,鄧華提出了一整套的基本設想。
其中,談到與美軍作戰應採取的戰術時,鄧華說:我們應實行大膽勇敢的滲透戰術,選擇敵人的弱點,從敵人的翼側或側後插至敵人的心臟,首先將敵後方聯絡切斷,爾後分割和包圍敵人,一一殲滅之。為什麼?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敵人防禦正面是比較嚴密的,尤其美軍火力組織較好,從正面攻擊不易奏效,並且美軍最怕的是聯絡切斷,被人包圍。並且,鄧華還特別強調,與美軍作戰,我們必須「充分發揚近戰」、「發揚夜戰」的長處。
鄧華的這些戰術見解,後來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作為戰略預備隊的司令員,鄧華特別關注戰局的發展,尤其是美軍的行動。當時,人民軍已推進到洛東江一線,但是敵人負隅頑抗,戰爭進入膠著狀態。鄧華分析未來的戰爭,進行了預測,然後親自寫出了一份報告,於8月31日上報中央和東北軍區。
在報告中,鄧華針對美軍以後的軍事行動說:
一、朝鮮半島地形狹長,又為山地,對美軍優勢兵力的容納是有限的。同時我為內線作戰,在戰役上雖是主動的、進攻的,但朝鮮三面環海,敵又有海空軍優勢,敵有可能選擇我之弱點,從我側後登陸,以獲取外線作戰之利。
二、敵人反攻時,可能以一部分兵力在朝鮮沿海側後登陸,主力沿交通線向北推進,或者以小部兵力與人民軍周旋,其主力在側後大舉登陸,前後夾擊,使人民軍陷入困境。
這份報告非常有遠見,指出:1、美軍可能在人民軍的側後登陸;2、美軍可能在沿海的人民軍側後地方登陸(仁川也在其範圍之內)。
果然,不出鄧華之所料。9月15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指揮7萬餘人在朝鮮半島的仁川登陸,並向漢城及其以南水原方向進攻。正面洛東江戰線的美軍和南朝鮮軍亦於16日開始,沿釜山至漢城一線實行反攻。人民軍在敵軍南北夾擊下,轉入戰略退卻。美軍和南朝鮮軍於28日佔領漢城,向三八線推進。10月初,敵人越過三八線,瘋狂向中朝邊境進發。
10月8日,中國決定組織志願軍入朝,協同人民軍打擊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
10月19日晚,鄧華奉命率部過江,開赴朝鮮戰場,開始進入他幾十年軍事生涯的最高峰。對於鄧華,彭德懷後來說:
「鄧華這個人,知識豐富,很有頭腦,考慮問題有眼光,也比較周到。」
「有眼光」的評價,自然也包括鄧華的軍事預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