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

2020-12-15 中國教育在線

  2020年11月15日,由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航人文講堂召開。來自首都高校和中央黨校的十餘名專家學者,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哲學部喬清舉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周程教授,中科院學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正風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外國語學院郭英劍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院長、哲學系陳鵬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孔子與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長方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韓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所長李萍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沈湘平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張耀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徐治立教授等專家出席論壇並做主旨演講。

  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勁松教授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北航高研院於金龍書記主持開幕式。

  蔡勁松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正值總結「十三五」、科學謀劃「十四五」的關鍵時期。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文科,不僅僅是新的詞彙,更是新命題。新文科之「新」,應當是研究問題、研究範式、研究內涵和拔尖人才培養深化之新,是哲學社科本質的進一步凸顯與學術視野拓展之新,是歷史傳承與時代使命融合創新之新。在理工見長高校建設發展新文科,應著眼特色優化和內涵深化,強調「特色凸顯、有所不為」。一是更加突出「使命擔當、支撐發展」的頂層設計。不僅強調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貢獻理工見長高校文科智慧的責任擔當,還要突出融入學校「雙一流」建設、支撐學校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新文科使命,更要尊重文科「長周期」建設規律、在階段性發展戰略和行動方案上下功夫;二是更加突出「立德樹人、學科育人」的核心理念,不僅強調文科的育人屬性、以人才培養需求牽引學科優化發展,還要強調學科育人模式探索、促進回歸於「道」而非糾纏於「術」的新文科建設與育人境界提升,更要認識到育人視域中文科、工科、理科、醫工等並非相互「割裂」,應通過文科實現「互聯」「滲透」。

  劉大椿教授在《智能時代科技哲學新開拓的兩個焦點》的報告中指出,當下科學技術哲學有了很大發展,也蘊含巨大的潛力。為此,提出兩個需要我們著力培育的新的生長點:一是,科技倫理問題。隨著智能革命的到來,特別是人工智慧和基因工程所取得巨大成就,一方面為經濟社會迅猛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另一方面又可能為生態和人類自身的演變帶來不可預計的後果。人的思維有沒有可能人工化或者說被取代?人的進化是否實際可能為科學和技術所控制?當今的科技體制,功利色彩越來越濃厚,科學仍然是價值中立的嗎?應該怎麼樣去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都屬於科技倫理問題,這是我們學科新的生長點之一。二是,科學的文化哲學研究。當今講文化,離不開科學文化。一般而言,教育和文化離不開科學,科學和其他文化的關係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科學的文化哲學,這是一個新的生長點,其研究對象依然是科學,但是又不局限於認識論,而是要把科學作為一種文化或文化活動來研究。它不同於傳統的科學論,也不同於一般的文化哲學。當下已經有很多學者予以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方興未艾,有重要的發展前景。

  喬清舉教授在《中國生態哲學:新文科視野下哲學話語構建的一個嘗試》的報告中指出,新文科的本質是創新。新作為一種狀態,是創新的結果的呈現。創新的現實依據是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新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理論升華。創新的理論指導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的底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華文明的舊邦新命;創新的成果是問題導向的現代哲學科學學科體系。創新的目標是解決中國和世界面臨現實問題,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人,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樹立中華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確立人類文明新話語體系,人類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科體系、話語體系,重新定向人類文明的發展。

  周程教授在《促進文理交融應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點》的報告中指出,新文科建設需要瞄準現實社會問題,突破現有學科壁壘,促進跨學科、多學科與交叉學科研究。這意味著僅僅實現傳統文科之間的綜合交叉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文理交融方面多下功夫。進入資訊時代之後,科技與社會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面對科學日益社會化和社會日益科學化的時代洪流,高等院校不能以靜制動,仍以在工業時代建立起來的學科架構來應對資訊時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更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仍以在工業時代建立起來的學科架構來解決即將來臨的智能時代所需的人才培養問題。未來已來,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支撐。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納米材料和載人航天等前沿科技的發展,需要有一批文理複合型人才的參與。因此,促進文理交融應該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點之一。

  李正風教授在《我們需要發展什麼樣的文化?建立什麼樣的文化自信? 》的報告中指出,新文科建設具有世界視野,樹立人類意識。要從人類文明的走向,反思我們的文科教育和文化建設。回顧近代以來的歷史進程,我們因為把16、17世紀發端於西歐的現代科學建制視為地域性文化的特徵,長期拘泥於中西文化優劣的爭論之中,錯失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這是值得認真反思的經驗教訓。事實上,人類社會走向知識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向,因此,儘管現代科學和現代科學文化發源於西歐,但實際上這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的新文科和文化建設也要更好地順應這個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文化自信不僅表現在對既往文化貢獻與價值的社會認同,更要體現在創造更好地適應未來人類科技進步的新文化的信心和決心上。需要思考如何在未來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文化建設上,作出對世界有重要貢獻的新成就,這應該是增強文化自信更重要的一個方面。

  郭英劍教授在《中國高校當下的通識教育:問題、挑戰與出路》的報告中指出,當下中國高校通識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從學院層面上涉及較多,從學校層面上統籌全局不夠,課程設置不多,要求不夠具體,教育目標不夠清晰,因此效果不明顯,也未能發揮在本科教育中應有之作用。他在發言中介紹了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世界名校在近30年中通識教育所發生的一些變化,並據此提出了解決中國高校通識教育問題的路徑,首先要明確通識教育的建設目標,強調從學校層面上而不是學院層面上去頂層設計通識教育的各類課程,要對本科生接受通識教育提出具體要求,包括各類課程的選擇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他認為,我們應該建立既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特點、又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同時也對世界高校通識教育提供借鑑意義的通識教育體系。

  陳鵬教授在《人工智慧技術的文化邊界》的報告中指出,超級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可能達到奇點狀態,即最終成為可以自我設計、自我優化、製造出任何技術的技術,它自身成為絕對的技術主體,從而超越並支配人類智能。超級人工智慧的文化風險可以被描述為「物理-邏輯性」對「生物-文化性」的削弱、支配甚至消滅。當人工智慧戰勝人類智能、非生物智能控制生物智能、人工意識取代人類意識,就會造就一個後生物學的世界。基於人類「生物-文化」系統的脆弱性、唯一性和整體性,為了確保自然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確立一個統合各類智能主體的整體主體,對任何意義上的極限技術進行管控,以維持生物主體與技術主體之間的均衡。這個自然人類文化系統是智能與非智能、機器與生命、理性與非理性、整體主義與還原主義、人類智能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均衡化進程。

  張耀南教授在《文化構建的格式探討》的報告中指出,比較哲學有三大格式:西化比、並置比、化西比,分別對應「漢學款中國哲學」、「國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及文化的構建,不是止步於「西化比」,也不是止步於「並置比」,而是要用力於「化西比」,構建「華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史學」「華學款中國文學」。這些「華學款」各門學科,就可以匯成一個「新文科」。前輩學者為此已經做過諸多努力。接續前輩,踵事增華,還有很多事情可做:如運用「繫辭格式」這套「全值邏輯系統」,既可處理中華哲學中陰陽、彼此、有無、上下、一多、是非、善惡、美醜、真假、好壞等等之關係,又可處理歐西哲學中本體-現象、實體-屬性、唯物-唯心、主體-客體、唯理論-經驗論等等之關係,以消化外來哲學。又如確立「直款-不款-繞款」格式,消化外來哲學;此格式原為中華文明之「作業系統」,是中華歷代哲學家共同構建而成的「公共哲學框架」。再如確立「始於正的方法、中經負的方法、上達繞的方法」格式,消化外來哲學;此格式是從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始於正的方法,而終於負的方法」、「負的方法」為哲學之「最後頂點」等說法修正而來。

  方銘教授在《立足於中國文化體系建設新文科》的報告中指出,雖然新文科的觀念是美國希拉姆學院首先提出的,但是教育部提出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確實是看到了中國大學教育體系中工科、醫科、農科、文科中存在的現實困境,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的。一個好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改造路徑,必將對中國大學教育和中國的發展產生長遠的積極影響。如果說在中國的大學學科結構中,工科、醫科、農科這些學科存在的問題是沒有適應工業、醫療、農業發展的需要,需要積極吸收世界上最前沿的工科、醫科、農科教育經驗,融入全球化可持續的科學技術發展潮流之中,而對於新文科建設,特別是新文科中人文學科建設而言,則應該克服自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大學採用的西方文科的分科體系,回歸中國文化本位立場。簡而言之,就是應該建設文史哲貫通而不是文史哲分設的中國人文學科體系。從而激活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全面性、系統性、包容性、豐富性和創造性,培養出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能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熱愛文明、人格健全、知識豐富的一代新文科人。

  韓星教授在《略論儒家的科學精神》的報告中指出,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揭示了中國有卓越的科學技術這個事實,這些科技成果是在儒學傳統下取得的。科學精神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包括理性精神、實證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民主精神、探索精神、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強調「君子學以致其道」,說明孔門求學明道包含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孟子講「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強調批判精神和獨立見解。朱熹傳承發展《大學》「格物致知」傳統,進行了廣泛自然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對後世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理性精神,這種理性是一種實踐理性。承認、尊重、相信、甚至強調去符合一個客觀原則、規則或秩序,此一原則、規則或秩序在某種意義上乃是獨立於人的思維和經驗的,這就是天道或稱天命。儒家實踐理性是以天道為依據的,具有天人合一的基本特徵。科學是人類獨立的社會活動,它是人類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主要力量。科學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這是它的自然的結果。科學本身不從屬或依附於任何功利目的,不管是社會的、經濟的,甚至國家的、民族的。純科學的主要目的是探求真理,而真理則超越功利進入了價值領域,這一點與儒家的求道精神相符合。

  李萍教授在《中華茶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的生命意義建構》的報告中指出,現存的諸多中華文化傳統之形成大多經歷了這樣的軌跡:在中原地帶或中華文化的核心區域萌芽、成型,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緩慢輸出到邊疆等非中心地帶,儒道思想是如此,中醫武術亦如此。唯有茶葉種植、飲茶習慣、茶文化的興起卻走了十分不同的路徑。中國境內茶的栽培、貿易和飲用都起源於西南邊陲、巴蜀地區,包括今日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省市,其主體成員是世居的原住民或少數民族。進入漢文化中心區域之後,茶葉種植和加工精製技術得到不斷改良,終至於如今茶葉種制區域擴大到20個省市區。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精英人士如文人、士者參與其中,改進工藝、提升品質,並且賦予飲茶活動精神歡愉和人生意義,茶事由日常生活事件(日茶淡飯)發展為重要的文化事件(茶道),中華茶文化不僅有了橫向的擴大,同時也發生了縱向的層級提升。

  沈湘平教授在《應對信息超載——傳統儒學的啟示》的報告中指出,如何應對爆炸式的、超載的信息,是當今人們為之煩惱、焦慮的難題,甚至出現了信息超載綜合症一說。傳統儒家思想對我們有效應對這一問題有著重要啟示。一是「知止後定」,知道目的和歸宿才有定力、發揮主體性,然後能靜、安、慮、得;二是「學以致道」,「得」不在於把握多少信息,而是掌握獲得信息的方法、獲得最根本的道理、形成至善的境界;三是「執兩用中」,扣其兩端以把握極端情況,取其中道而權用;四是「君子慎獨」,在獨處時尤其需要自律,不在不斷獲得信息中消磨時光,不在複雜信息中迷茫。

  魏鵬舉教授在《新文科視閾下的文化強國內涵》的報告中指出,強國是一個功能性的追求,文化是人文價值的表現,文化強國就是要實現人文價值與功能價值的融合統一。強國的指標很多是可以量化的,比如經濟總量、科技水平、軍事實力等等,但如果這些功能性的強大沒有人文內涵的支撐,就可能會成為人類的威脅,這樣的強大也很難被認可,也難以實現和平發展。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不僅是強大國家的內涵品質,也是強國和平發展的健康保障。

  徐治立教授在《新文科、新科技與理工高校哲學發展》的報告中指出,當下中國語境中「新文科」的核心是推進「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同時它還蘊涵培養新時代創造光耀世界文化之中國學派文科人才的宗旨。新文科建設基本舉措是「夯實基礎學科、發展新興學科、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特別是強調文科與理工農醫學科的交叉融合。新科技革命成果為這種融合提供豐富的土壤。中國理工高校哲學發展是中國現當代哲學事業一個重要維度。其學科發展流變表明,理工高校哲學學科起源與發展具有特定社會政治文化(公共課與通識課)背景,但哲學學科發展應當以爭取培養學生和學科建制為基礎,遵循庫恩強調的學科範式或基質的理念,同時力圖顯示與新科技交叉融合特色。理工高校致力於哲學滲透與普及式發展具有突出正、負作用,應當實行政治課及通識課哲學教學與哲學學科建設適度分離與關聯模式,實施合適的政策措施,理性把握機遇,積極推進其哲學學科發展。

  與會專家表示,面對這個日趨複雜的大變革時代,哲學社會科學既面臨面臨嚴峻挑戰,同時也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本次論壇聚焦「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主題,對於深化新文科的認知、促進哲學與文化學科領域發展,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本次論壇的舉辦,時值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成立十周年。該院於2010年11月成立,是學校直屬的文科拔尖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實體機構。十年來,學院逐步確立了「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承續文化」的宗旨和「交叉滲透、涵育創新」的辦院理念,為推進學校精品文科戰略,打牢具有北航特色的人文教育及哲學社科基礎,建設理工見長高校人文社科創新的學術特區和人才培養試驗區,作出了積極探索和努力。「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學院實現了從探索通識教育與文科實驗班教育,到促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結合,承擔哲學和文化特色學科建設、著力推動高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轉型。

相關焦點

  • 新文科 新人文 新徵程∣中國傳媒大學「面向未來的新文科建設線上...
    這些問題在本次論壇中都有著超詳細解答!快和傳傳一起來看看吧~7月24日上午,「面向未來的新文科建設線上高端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北京、上海、湖北、浙江、遼寧等地近10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新文科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賈英民做客電工所科技前沿論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賈英民做客電工所科技前沿論壇 2015-04-07 電工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賈英民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傑青、長江學者,先後獲德國宇航院、德國洪堡基金會、日本學術振興會、國家留學基金會資助,多次訪問德國、日本和美國,並於2011年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3年任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主持人。
  • 「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壇」召開
    原標題:「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壇暨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0年高層論壇」召開為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深入學習、研究、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 全國前50強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都很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力如何?在全國排名情況是怎樣的?小編從錄取分數線、學科實力等方面對兩所高校進行了整理,當然並不是拿兩所高校作比較,只是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兩所高校的實力。具體來看一下,數據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 民族振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新中國創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
    學校簡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成立於1952年,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併組建,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現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學校所在地北京,分為學院路校區、沙河校區,佔地3000多畝,總建築面積170餘萬平方米。
  • 新文科背景下法商人才如何培養?這場論壇乾貨...
    立格聯盟第五屆商學院聯席會議暨首屆研究生法商學術論壇啟動儀式 來自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甘肅政法大學、山東政法學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各項排名情況都在這兒了!
    作為我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來都不缺少關注的對象。尤其是許多對航空航天類專業、國防科技工業方面感興趣的考生和家長,都很關心北航的實力和各項排名情況,今天在言小編就和大家來一起討論討論北航的各項實力排名情況到底如何。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全國各省市錄取分數線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全國各省市2019年錄取分數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頂級航空航天類高校,國防七子之一,美國實體清單中國13所高校之一。艾瑞深校友會2020年最好大學排名中,位於中國航空航天類高校第一名,七星級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由當時清華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併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承辦北京地區高校一流課程與教材建設研討會
    11月28日,由北京市教委高教處主辦,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承辦的北京地區高校一流課程與教材建設研討會在北京泰山飯店召開。北京地區50餘所高校的校領導、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教務處處長及院系負責人、教師代表等近200人參加了會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華為公司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10月10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一行訪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華為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促進雙方合作邁向新臺階。籤約儀式由北航黨委副書記趙罡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華為公司專題技術交流座談會同期舉行。
  • 大學排名:大連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南大學無緣前三十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高考雖然不能決定人的一生,但是卻能夠影響一個人以後走什麼樣的道路。而現如今距離高考還有不到三十天的時間,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考上清華北大或者985工程大學是莘莘學子的理想追求。但是,每年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又有多少?每年高考成績出來之後既有金榜題名的也有名落孫山的,理智看待分數、認真做好志願填報非常重要。在自然指數中國大學排名上,大連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南大學都進不了前三十。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VS哈爾濱工業大學,北航能超越哈工大工科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是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類的高等學府,被稱為最年輕的985大學,國防七子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學科評估中,共計14個A類學科,其中A+學科4個,分別是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北航的A類學科中,工程學學科佔了11個,另外以管理學、語言文學專業為主。
  • 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水平運動隊招生簡章
    為推動我校體育運動開展,提高學校競技體育水平,增強學生體育素養,按照教育部《關於做好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司【2019】10號)的有關規定,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水平運動隊將繼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分批次分專業錄取情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由當時清華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併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參與組建北京航空學院的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指的是:清華大學、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廈門大學、華北大學工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西南工業專科學校(今重慶建築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的航空院系。
  • 構建藝科中國學派 創造時代中華文化——中國美術學院召開新文科...
    構建藝科中國學派 創造時代中華文化——中國美術學院召開新文科建設座談會 2020-12-03 2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副校長刁正邦逝世,享年90歲
    12月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網刊發訃告: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航空航天高等教育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副校長刁正邦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訃告表示,遵從刁正邦本人生前遺願,喪事從簡。
  • 薩馬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俄羅斯航天領域的科教中心
    城市介紹 薩馬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坐落於俄羅斯薩馬拉市,該市在1935-1990年蘇聯時期曾稱為古比雪夫(Куйбышев),這裡是俄羅斯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過120萬人。薩馬拉是俄羅斯重要的政治,工業和文化中心。它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東南部,伏爾加河沿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VS哈爾濱工業大學,北航能超越哈工大工科嗎?目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是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類的高等學府,被稱為最年輕的985大學,國防七子之一。 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是中國工科的頂尖高校,世界工科第六,國防七子之一,被稱為」工程師的搖籃「。
  • 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在海口開幕
    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在海口開幕沈曉明出席並致辭海南日報海口11月24日訊(記者 況昌勳)11月24日,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在海口開幕,探討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與合作。省長沈曉明、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出席並致辭。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牌專業怎麼樣?這匹黑馬了不得
    「長五」系列火箭總設計師李東,是北航1985屆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在解密李東的過程中,掀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熱潮,奈奈激動不已,前來解讀北航。追本溯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成立可謂眾星雲集。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北航不曾讓國家失望。堅持以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北航將培養拔尖人才與強化愛國相結合,在創造知識的過程中為國家培養人才,也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才,每年都有1/2的博士和1/3以上的碩士進入了國防系統單位就業。